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理地确定元件库存周期对提高库存经济性和保证元件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航空结构元件可靠性符合浴盆曲线分布、Weibull分布、线性递增分布和指数分布的情况,提出了结构元件可靠度分析的方法,根据飞机运行数据拟合结构元件可靠度分布,根据其可靠性分布可确定元件失效时间,再由失效时间确定元件库存周期。针对飞机滑轨中的结构元件进行了算例分析,其可靠性服从威布尔分布,符合元件运行实际情况,由此确定的库存周期与实际需求相符,算例分析表明,提出的方法合理,为确定元件库存周期提供了一个合理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外场故障数据和实验室故障数据的分析,说明元器件缺陷和制造缺陷所造成的各种故障是产品现场使用可靠性下降的主要因素,提出大力推行环境应力筛选是提高产品现场使用可靠性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3.
可靠性工程与产品寿命期的失效有关,在可靠性工程中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 这个元件为什么失效?  相似文献   

4.
描述了氧化铝陶瓷封装制造中热切缺陷的产生,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表面粗糙度测量仪对热切表面的表面质量进行了评价.为了进一步的评价热切缺陷对陶瓷元件可靠性的影响,引入Weibull强度统计理论,比较了自然表面和热切表面的强度差异.实验结果表明,热切表面的表面质量明显差于自然表面;同时热切缺陷存在使氧化铝陶瓷试样强度显著下降,强度分散度增加;试样尺寸减小时,热切缺陷使陶瓷元件可靠性更低.  相似文献   

5.
电路参数是石墨加热元件发热性能的决定性因素,对电路参数的影响规律的研究是高性能高可靠性石墨加热器设计的基础。对石墨加热装置的失效过程进行研究,确定发热元件可靠性量化指标:温度均匀度;在此基础上,确定对加热元件热输出性能进行量化的四个电路参数:加热元件厚度、发热条宽度、发热条缝隙、缝隙处的倒圆半径;对发热电路进行参数化建模,并采用有限元电热耦合仿真对加热元件电路参数对加热能力和可靠性的影响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加热元件的厚度决定了加热元件的热输出能力,而其余三个电路参数决定了加热元件的可靠性。本文的研究成果对高性能石墨加热装置的研制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6.
与电子产品不同,机械产品的可靠性分析和设计尚没有较为完整的方法。同样,与电子产品比较,机械产品可靠性有其许多特点。如:涉及专业面广,可靠性问题复杂;故障模式多,影响因素复杂;故障数据分散;故障大都服从威布尔分布而不是指数分布等。在机械产品的可靠性分析和设计方法方面,更应强调重视利用以往的工程实践经验,制定设计准则,指导产品可靠性设计;不宜采用筛选方法提高产品的可靠性,而应注重故障模式分析和研究,通过对故障机理的研究,采取改进措施来提高产品的可靠性;采用安全系数法和机械概率设计,通过注重产品的维修性和使用操作性、耐环境设计、安全性设计,提高其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密封件是许多机械、仪器和仪表必不可少的元件。橡胶工业制品作为密封件业已获得广泛应用。密封件的使用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部件及装置的可靠性,限制了产品的使用期及寿命。尽管密封件的耐久性已有提高,它们  相似文献   

8.
刘育强  谭春林  赵阳 《航空学报》2015,36(5):1539-1547
为克服磨损速率恒定和磨损影响因素随机性假设带来的不足,并准确预测机构磨损可靠性的动态变化过程,利用等效弹簧阻尼接触碰撞力模型和磨损过程离散化方法,建立了关节间隙的时变磨损方程;引入PHI2方法、定义上穿率,将时变磨损方程转变成时变可靠性方程,从而提出了含时变间隙多体系统动力学和PHI2方法相结合的磨损可靠性分析方法。以某星载天线双轴定位机构为例,研究了产品可靠性及参数概率灵敏度的动态变化规律,分析了磨损各参数对产品可靠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稳定磨损阶段结束以前,接触碰撞力是主导因素,其对可靠性的敏感度是其他因素的10倍以上,此后,间隙将超过接触碰撞力,成为新的主导因素;且间隙存在临界情况,在此之前,间隙的适当增大有利于产品可靠性的提高。相比于现有研究强调磨损随机性、忽略磨损过程的非线性变化和间隙时变对可靠性的影响,所提方法能准确预示磨损及可靠性的动态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王勃  王佳  庞菁  林坚 《航空计算技术》2010,40(2):117-121
多层陶瓷电容(MLCC)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无源器件之一,其失效将会严重影响到机载计算机产品的可靠性,从内在因素、环境因素、电应力情况分析讨论了影响MLCC可靠性、造成MLCC失效的各种原因,提出了应对的预防措施,并在机载计算机产品上进行了相应的实践应用,从而剔除不良品,预防使用中MLCC的失效,提高产品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世界航改舰船用燃气轮机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国外航改舰船燃气轮机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其功率与效率逐步提高、燃料消耗率不断下降、污染排放水平越来越低、可靠性与维护性明显改善和产品系列化等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结构元件疲劳断裂可靠性分析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年来国内外在结构元件疲劳断裂可靠性分析的经典模型的简要综述基础上,结合新的数学分析方法,重点分析和讨论了元件疲劳断裂可靠性分析的新方法和新模型。包含脆性断裂和韧性断裂的随机有限元法模型、随机模糊混合可靠性模型、概率与非概率混合可靠性模型、基于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的可靠性模型和应变疲劳可靠性模型。  相似文献   

12.
空间相机作为航天器的有效载荷,其各项指标有着严格要求。光学元件是空间光学相机的核心元件,对空间光学成像分辨率、灵敏度等性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首先,从载荷光学元件的产品保证工作出发,运用因果图和过程的方法,分阶段、分层次开展光学元件产品保证工作。然后,通过5M1E分析光学元件研制过程中可能发生问题的原因,再按照型号风险分类原则分析,识别出最重要的风险并形成清单,进而制定相应风险控制措施;通过将产品保证控制点嵌入到研制流程,设置产品保证控制点进行重点关注和把控,分层次落实产品保证工作。最后,固化了一套光学元件通用的产品保证工作流程,可推广到其他光学元件研制中。  相似文献   

13.
针对运载用反馈式速率陀螺仪在生产和使用中存在的零位稳定性等问题,对仪表的支承系统、输电装置及主要元件和零件的装配和加工等方面进行了工艺技术改进,有效的解决了问题,提高了产品的精度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围绕飞机在生产、交付时期的固有可靠性保证问题,从影响飞行性能的主要因素入手,通过对各影响因素的可靠性分析和建立可靠性框图,提出了飞机在生产、交付时期的飞行性能可靠性的评定内容和评定方法。引言通常,衡量航空产品的主要指标应包括三个主要方面:一是产品的功能或性能;二是它的可靠性;三是它的维修性。产品的功能或性能,是指产品所具有的技术指标,如飞机的飞行速度、航程等战术技术性能。这些指标是产品的基本指标。如果达不到规定的技术指标,产品的实际使用价值将受到影响,或者不能使用;但是,如果功能或性能指标再好,…  相似文献   

15.
采用多级优化技术进行复合材料结构可靠性优化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羊姈  马祖康  庄力舟 《航空学报》1993,14(8):408-411
在可靠性基础上将结构体系可靠性优化设计方法发展至复合材料结构,并采有多级优化技术提出了复合材料结构可靠性优化设计方法。系统级优化以结构总重最小为目标函数,以满足结构体系可靠性指标要求为约束条件;元件级优化以元件可靠度最大为目标函数,以层板或元件重量在一次迭代中保持不变为约束条件,从而导出了相应的优化准则和迭代式。算例表明该方法的效率高、收敛性好,能推广应用于大型复合材料结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可靠性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可靠性理论已渐渐地由其在电子产品中的应用扩展到各个工程领域。除了产品本身的设计、工艺、制造等各个环节的可靠性(即我们说的固有可靠性)外,使用中的维护和修理(对可修复产品而言)也是保证和提高产品使用可  相似文献   

17.
元件疲劳可靠性估算的剩余强度模型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提出了一个估算元件疲劳可靠性的剩余强度模型,讨论了剩余强度模型的一般形式,给出了元件在常幅和变幅载荷作用下的剩余强度的退化模型。在此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元件在常幅和多级载荷下的疲劳可靠性分析方法。算例的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很好,表明所提出的剩余强度模型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战术导弹武器系统所承受的环境应力是影响其可靠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根据电了设备的应用场合,环境应力和类型,及其对电子产品可靠性的影响程度。探讨了产品可靠性预计中,如保开展器件质量等级与质量系数选用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9.
可靠性是产品研制合同中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考核产品是否研制成功的必要依据,也是影响产品寿命周期总费用的重要因素。当前产品研制合同中有关可靠性指标方面存在着指标要求不明确,不切实际的高指标等问题。应把产品的使用要求,相似产品的可靠性水平以及费用、进度、保障条件等作为确定可靠性指标的依据。实施中还应注意研制各阶段可靠性量值间的时序关系。  相似文献   

20.
提出了一种处理钉孔挤压强化或干涉配合强化后元件疲劳寿命的可靠性分析方法。它可以由几组不同挤压量(干涉量)的元件疲劳寿命推算出元件在任意挤压量(干涉量)及公差要求情况下,其疲劳寿命提高到某一给定值的概率。从而可以分析不同工艺条件下,强化后元件疲劳寿命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