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正微细/微纳制造技术被视为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和多学科交叉的科技研究前沿,其中MEMS技术、微细切削、微钻孔等超精密机械加工技术以及电化学加工、微细电火花加工、超声波微加工等特种微细加工技术在航空领域应用广泛,相关加工工艺及新型材料的开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航空制造技术的发展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叙述了当今航空产品对制造技术的要求、世界航空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航空制造技术领域应采取的对策,最后对中国航空工业制造工程研究所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3.
航空制造技术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国外先进航空产品发展需求,对航空产品研制及生产中所应用的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复合材料构件制造技术、大型结构件数字加工/成形技术、高温复杂结构件制造技术、先进连接与装配技术、超精密加工及微系统制造技术、特种加工技术、表面工程技术以及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4.
微机械与微/纳米科技的研究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点论述了微机械的概念、特点、研究概况和微机械的加工制造技术-微细加工技术。阐述了微机械与微/纳米科技、微电子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了微机械研究的发展趋势并着重对航空航天领域内的有关研究给予展望.  相似文献   

5.
机械制造技术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科技竞争的重点。作为我国机械工程领域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依托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系统工程和管理工程3个国家重点学科共同建设运行。近年来,实验室围绕机械制造系统工程的前沿方向和国家需求,重点在增材制造、微纳制造、生物制造等方面开展了具有学科交叉特色的研究工作。同时结合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计划,发展高速高效加工、高性能精密测量、高精度装配等技术,支撑我国装备制造技术的提升。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团队强大,创新能力强,相关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形成了鲜明的发展特色。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当前世界航空制造技术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明确了航空制造技术在航空工业中的重要地位和加强我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的必要性、紧迫性,最后作者根据我国具体情况探讨了我们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微机电系统技术是国际上80年代后期以来发展迅速的一项新兴高技术。现在和潜在的应用说明它将对国防武器装备产生重大影响。微机械制造技术和封装、组装、测试技术是微机电系统赖以发展的基础。目前,许多工业发达国家已将微机电系统及其制造技术列为本世纪末和21世纪初国家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关键技术。本文集中探讨对国防应用有重要意义的微机电系统及其制造技术。  相似文献   

8.
我国大型飞机研制中的关键制造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大型飞机研制基本技术特征、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目前的航空工业基础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我国现阶段实施大型飞机研制应着重攻关研究或通过需求牵引发展的关键制造技术问题,并提出了建议方案.  相似文献   

9.
针对如何根据微纳卫星的技术状态与测控需求特点,以建立对多目标、多体制下卫星的测控管理模式的问题,从系统规划、设备研制、测控网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研究与分析。主要从卫星使用频率、占用轨道等空间资源的合理分配方面着手,提出了适宜微纳卫星应用与发展的频率和轨道选用建议。再根据微纳卫星的技术特点,提出了采用符合CCSDS(Consultative Committee for Space Data Systems,空间数据系统咨询委员会)规程的数据格式的建议。同时,针对在轨管理,还提出了利用国内外现有有效测控资源的联网合作与商业运作的管理方式。这些观点,有可能对我国微纳卫星进行高效、可靠的测控管理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用于制造单分散球形微米级粒子的脉冲微孔喷射技术.根据微滴制备原理,可将其分为适用于低熔点材料的压片式喷射装置及适用于高熔点材料的传动杆式喷射装置,分别阐述了两种方式的脉冲微孔喷射技术的喷射原理、相关特点以及该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现状.目前,采用脉冲微孔喷射技术已成功制备出金属、半导体及生体材料单分散微粒子,具有粒径均一、圆球度高等优势.通过与其他微米级粒子制备技术,如均匀液滴喷射法、气动式按需喷射法及雾化法相比较,在诸多方面显示出脉冲微孔喷射法的独特优点.与此同时,分别讨论了脉冲微孔喷射技术在增材制造方面的潜在应用,可直接使用微米级粒子作为增材制造用粉体以及液滴沉积成型.鉴于脉冲微孔喷射技术的独特性,可以预见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脉冲微孔喷射技术将在增材制造方面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利用TalyScan150型表面粗糙度测试仪及其分析软件,对含有纳米碳粉、碳纳米管、复合碳纳米管、微米级磁性铁粉和不含微纳粒子的高硅氧纤维增强酚醛树脂复合材料的烧蚀表面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研究了材料的烧蚀特性与所引入的微粒子高温结构性能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微纳粒子自身的高温结构稳定性直接影响材料的烧蚀性能,含有高温结构稳定的纳米碳粉、碳纳米管、复合碳纳米管的试样,其烧蚀性能较不合微纳粒子的试样有明显提高,烧蚀表面粗糙度也有显著改善;含有高温结构稳定性差的微米级磁性铁粉试样的烧蚀性能较不含微纳粒子的试样明显恶化,烧蚀表面的粗糙程度明显增大.其机理是高温结构稳定的微纳粒子通过自身的耐高温特性及其对材料结构的增强作用提高了材料抵抗了高温气流冲刷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微机电系统的国防应用及制造技术发展述评(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机电系统技术是国示上80年代后期以来发展迅速的一项新兴高技术,现在和潜在应用说明它将对国防武器装备产生重大影响,微机机械制造技术和封装,组装,测试技术是微机电系统赖以发展的基础,目前,许多工业发展发达国家已将微机电系统及其制造技术列为本世纪末和21世纪初国家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关键技术,本文集中对国防应用有重要意义的微机电系统及其制造技术。  相似文献   

13.
微半球谐振陀螺是一种基于MEMS工艺实现高精度谐振结构制造,进而实现角速率或角度信号测量的新型振动式陀螺。该技术既有望继承传统半球谐振陀螺高精度、长寿命等优点,又兼具了微型化的技术优势,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目前,微半球谐振陀螺技术处于起步阶段,对其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高精度谐振结构的制造技术。介绍了多种微半球谐振陀螺的制造方法,分析了其技术特点,并结合国内外微半球谐振陀螺技术的发展现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模具企业已经开始将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模具制造,包括民用、航空航天等领域.而且近几年发展迅速,部分企业已经有了较好的业绩,甚至开始走出去到欧美市场承接订单.但是数字化技术的普及还有待深入、提高,我们的模具行业发展水平尤其是复杂、大型的高精尖模具与欧美一些国家、日本等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应当大力开展模具数字化制造技术的研究开发,使数字化制造技术普遍应用于模具工业,用来改造传统的模具工业,这是我国模具工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5.
[编者按] 我国测控行业经过多年的努力,为一系列型号工程的完成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我国航空制造领域,测控技术和测控设备已基本走过数字化、总线化、自动化、动态化、通用化、标准化等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西方国家常用的现代制造技术评价方法做了综述和探讨,对我国开展现代制造技术评价研究有一定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一种新型微纳量级的推进概念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博  焦蛟  康小录  赵青 《推进技术》2018,39(6):1434-1440
皮纳卫星主要用于星群侦查任务,针对该量级卫星的推进系统,研究一种新型微纳量级的推进技术(光波纳米推进技术),该推进技术结合表面等离子体激元技术和聚焦光场中的"光镊"技术来产生推力。为验证工作原理的可行性,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对不同结构和材料的天线、不同级联通道形状以及不同推进工质下的推进效果进行仿真预估,对天线间隙的激元电磁场、其所产生的光梯度力以及级联后可实现的推力进行了研究,以确定工作原理可行。结果表明,光波纳米推进技术可以实现微牛量级的推力,可基本满足皮纳卫星的推进需要。  相似文献   

18.
6月27日,“树脂基复合材料结构制造技术研究应用中心”在哈飞正式挂牌。这个由国家支持的跨行业、跨集团复合材料制造技术应用中心的建立,对我国复合材料制造技术的发展以及未来大飞机研制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激光微连接是一种多功能的柔性制造技术,具有聚焦点小、能量密度高、热输入精确可控等优点,配合合适的工艺可以制造微小器件、尺寸精密器件以及异种材料组合器件,在各个工业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M:现在,智能CAD可以说是制造技术领域的热门话题,您作为我国智能CAD的开拓者,目前研究的重点是什么? 潘云鹤院士:我的研究重点是智能机器人技术、产品创新设计和虚拟现实等方面,总的方法是把人工智能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结合起来,把信息技术与设计技术结合起来,推动设计技术更好地前进.我研究的另一个课题是把科学与文化结合起来,我曾经很长时间研究过计算机美术和计算机书法,因为我在计算机方面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计算机图形学,与艺术和设计有很大关系,希望能使我国的多媒体技术和设计技术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