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典诗词因其独特的体裁和语言特点使其成为翻译界的一大难题。在古诗英译的问题上,翻译家们也是各叙其理,提出了不同的古诗翻译原则。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原则开启了古诗翻译和译文评价的先河。在中国古诗英译时,许渊冲先生体现了自己提出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原则,并再现了中国古诗的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2.
广告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诗型广告将诗歌优美的语言引入到广告中,赋予了广告独特的艺术内涵,增强了广告的宣传效应。运用"三美"原则,通过对诗型广告汉译的研究分析,提出了译者在进行诗型广告翻译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以保持源语的"意美、音美、形美",使译文与原文产生相同的广告效应,达到产品宣传和情感陶冶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3.
以诗歌的文体意义即主题意义和美学意义为轴构建翻译质量评估框架,以最佳近似度为评估标准,从多种视角在诗歌的语义、语音、语相、意象、意境等层面进行原文和译文的对比和分析,然后得出评估结论,此种方法避免了陷入传统的以原文和译文"对等"为翻译质量评估尺度的一元论调,可以相对客观和全面地评价诗歌的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4.
政府旅游网站承担着宣传当地旅游资源和旅游文化,树立城市形象的重要功能,功能目的论则为网站翻译提供了一个可行的理论指导。以目的论为理论框架,以"北京旅游网"英文版为案例,从语用性、文化性、语言性及特定文本等四个方面针对其中翻译失误进行剖析,提出优化改进策略,以提高旅游网站翻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流动"为《二十四诗品》的最后一品。作为诗风格的一种,司空图指出"流动"的本源在于自然运动,在于冥无。老子认为"道"是万物存在的本源,且具有无形、无名、效法自然的特点,可看出"流动"与"道"有相通之处。在诗歌中,"流动"主要表现在韵律、意象、情感三个方面。此外,"灵动"和"流动"紧密相连,"流动"强调作品中韵律、意象、情感流转变动,而"灵动"强调意象的灵气,以及意象本身所传达的物性,两者有异有同。  相似文献   

6.
显化的概念最早由法国学者Vinay和Darbelnet提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翻译领域显化现象的个案研究、语料库考察以及心理语言学的验证作了许多研究。以2018全国"两会"李克强总理记者会上讲话的翻译为例,从微观角度出发,采用语篇分析法从七个方面对外事口译的显化现象进行归类研究,以期对外事口语翻译显化现象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7.
在刘熙载的文艺观中,"清"与"新"二字是象与意的关系,"清"指作品气象呈现出的自然本色美,"新"指创作主体的本色创造。语言作为诗歌的载体与外显形式,要实现"出色而本色",须"陈言务去",非但不能"剿袭古人之说以为己有",也应避免"识见议论落于凡近"。"清新"共同体现出主客体在互相作用下,由"肇于自然"到"造乎自然"的"天工"境界,体现出刘熙载本人所具有的艺术整体观与辩证的学理意识。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在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演讲中,创造性地使用了许多中国典故,宣扬中国价值观,彰显中国自信。在这些典故的翻译过程中,再语境化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原典故的要素删除、要素增加和要素替代,译者将典故的内涵以译文读者易于接受的方式成功展现。研究习近平用典翻译有助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助于研究"习式风格"话语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王阳明兼具哲学家和诗人的双重气质。其诗歌以"龙场悟道"为界分为两个时期,蕴含着丰富的儒、释、道三教思想。阳明诗歌中的儒家思想主要体现为重视内在的道德修养,强调"以诗为教"来承续儒家的诗学传统;著名的"四句教"中又融汇了禅宗心法,透露出禅思的智慧;阳明诗歌中也充满对道教仙境的迷恋,更多流溢的是诗人对洒脱自在的道家情怀的向往,其"龙场悟道""吏隐"等人生经历也与道家情思渊源颇深。王阳明诗歌中的三教思想相互交融,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10.
将翻译的“译不准”转化为“译得准”,一直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目标。然而,绝对忠实于原文的译文是不存在的。本文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奎因的“翻译的不确定性”论点、当代释义学以及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等几方面分析了“译不准”现象,得到的结论是:“译不准”不总是消极的,有时还有其不可缺少的积极作用。此外,还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探讨了“译不准”的几种不同情况。文章最后提到了“有意译不准”与“无意译不准”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以CNKI为数据来源,通过关键词检索2001-2019年间外宣翻译研究的相关论文,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工具,从总体研究趋势、研究热点与研究前沿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梳理了外宣翻译研究数量、层次、范围、内容和发展阶段等整体脉络,分析总结了近二十年来外宣翻译以"翻译策略""问题分析"等为研究热点,以"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等主题为研究前沿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2.
概括介绍美国诗人爱伦·坡的生平及其诗歌“AnnabelLee”,分析了诗歌的内容、背景及其韵律,旨在与读者共赏。  相似文献   

13.
“五四”白话新诗的崛起是历史的必然.中国文学发展到清未,除了小说,诗歌、散文等都成了强弩之末,内容陈陈相因,形式僵化凝固,尤其是诗歌,拾古人余唾,颠来倒去,毫无新鲜的生命力可言.关于旧文学在当时的实际情状,胡适曾引用他的朋友,后来成为复古派的胡先骕的一首词以证之:  相似文献   

14.
面对已经被"边缘化"的英语诗歌教学,从提高人文素养的角度出发,分析当前高等教育英语专业中英语诗歌教学的不利因素,并总结几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可以更好的欣赏英语诗歌,也可以更进一步提高自我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5.
诗歌翻译的审美创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诗是文学中最优美的艺术。译诗,则是创造美的艺术。翻译的创新本质体现了译者对审美客体认识的超越。译者只有真正领悟原文作者的创作特征和意象,才可能与原文作者产生相同的创作激情,从而获得灵感,进行艺术再现的创作。诗歌翻译的审美体验有着显著的主动性、拓展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6.
陆机“缘情”说对先秦“言志”说是一次革命性的发展,第一次准确地认识了诗歌的美学特质,对后世诗歌批评和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唐诗创作就是对陆机“缘情”说的成功实践。宋诗创作异军突起,在实践意义上对“缘情”说进行了拓展,从新的角度再次把握了诗歌的美学特质。尤其是宋说理诗重在机趣,在诗歌美学物质上重新发掘,可以称作“缘趣”说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7.
从认知的角度看,翻译与写作过程均呈现很强的主体认知特点。通过引入认知学相关理论,利用"有声思维法"与问卷调查法,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翻译和写作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写作与翻译过程存在多角度相似的认知特点,具体表现为写作过程与思维模式高度依赖翻译。教师应重点帮助学生建立双语的高效联系并有意识地克服双语转换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提升其英语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严复在中国翻译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国第一个提出规范标准的翻译家,他所提出的"信、达、雅"翻译理论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生态翻译学是对翻译活动进行研究的新视角,从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论视角出发,对严复翻译进行探讨,可以看出,严复翻译遵从其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的法则,受生态环境中各要素的制约,既促进了当时社会的科学发展,也与当时其所处的生态环境相融合。  相似文献   

19.
翻译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维度的纵深发展使得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了业内关注的焦点。而"工作坊"作为培养兼具翻译能力和译员素质的翻译人才的教学模式业已被广泛应用到了翻译教学研究中。通过对笔译工作坊理论内涵的界定,在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指导下构建了笔译工作坊教学项目的管理与运作模式,并结合认知学徒制的理论模型进一步探究笔译工作坊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的特征及其教学序列,以求为实证性的笔译工作坊教学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北宋中期,张载在以回向"三代"为主的政治环境下,建立了一套"内圣"与"外王"相互支援的思想系统。在"内圣"领域,张载继承和发展了孔孟以及《中庸》中的"诚明"思想,认为"致圣"应当"因明致诚",主要从"穷理"和"尽性"两方面来致学成圣。在"外王"领域,张载以《周礼》为核心,以"井田""封建"为变革的主要内容,构建了一套涉及经济、政治、军事以及社会教化的变法体系。张载在"内圣"方面取得了卓越的学术成就,但在"外王"领域却充满理想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