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8 毫秒
1.
钣料冲压工艺中的冷压延、热压延、翻孔、冲裁等过程都可以近似地认为是平面塑性形变问题,解决此类平面问题除了主应力法以外尚可采用滑移线场的原理,这种方法由于在数学上的计算比较严格,所以所获得的结果也比较准确。本文即利用此种方法求解几种钣料冲压过程中所需要的变形力。 本文即利用此原理建立求解圆筒形另件的压延力、翻过力、矩形盒件的压延力等公  相似文献   

2.
论述采用Autocad软件辅助在冲模设计中冲裁件在板料上的布置的一般方法及其材料利用率的计算。  相似文献   

3.
等离子体流动控制作为一种新概念主动流动控制技术,其物理作用依据之一是"动力效应".体积力作为表征"动力效应"的重要参数,对研究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实验原理及系统的基本组成,对等离子体气动激励体积力进行了实验测量.结果表明:体积力的大小在mN量级;固定激励频率,激励电压增大时,体积力增大,且线性关系非常明显;固定激励电压,体积力受激励频率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进行了真空压力浸渗法制备高体积分数SiCp/Mg复合材料的工艺实验.结果表明,真空压力浸渗法具有良好的渗流条件,避免了气体和夹杂物的裹入等问题;在压力为300 kPa、温度为973 K及保压时间为5 min条件下,成功渗透了振实堆积的单一尺寸SiCp多孔体的最小粒径为32 μm;浸渗后的复合材料中SiCp体积分数达到了58.21%.经OM、XRD分析表明,镁液渗透均匀,复合材料内部组织致密,无明显的孔洞及夹杂等铸造缺陷.  相似文献   

5.
通过提高PIV测量速度场的空间分辨率,得到了精细的等离子体诱导速度场,给出了物面附近等离子体诱导流场的速度型,通过微分形式的N-S方程和积分形式的动量方程分别求解了介质阻挡放电诱导的等离子体体积力,得到了体积力的空间分布,分析了载波频率对等离子体诱导体积力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对于所采用的电极布置方式,等离子体激励器的诱导流场沿射流方向的体积力强于垂直射流方向的体积力;峰峰电压为12kV时,在10~45kHz的载波频率范围内,随着载波频率的升高,体积力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布置有多层孔板(丝网)的大开角扩散段通过参数的优化设计,可有效缩短暂冲式风洞启动时间,均匀进入稳定段的气流速度,并降低阀后噪声和气流脉动.针对某大型暂冲式风洞大开角扩散段设计关键技术开展专题研究,设计并进行了不同扩散段扩开角角度和中心体分流锥型式的组合实验,从压力损失、出口截面速度分布和降噪特性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试验件45°扩开角+65°平底锥的压力损失相对最小,而增加导流尾锥的中心分流锥由于底部难以形成稳态的分离涡使得其压力损失明显偏大,其它试验件组合的压力损失值则相接近;各试验件出口截面的速压分布均呈现以中轴线对称分布的双驼峰趋势,且孔板的开孔率偏高时出口剖面速度分布相对更平滑;试验马赫数下的大开角段对气流噪声的消声量约为12~14dB,对频率在2kHz以上的气流噪声具有相对较强的消声能力,同时气流经过设置有多层孔板的大开角扩散段后,气流波动幅值明显降低,气流脉动得到有效地抑制.  相似文献   

7.
亚临界状态下绕等边三角形排列的三圆柱的流动,其中心距的变化范围为1.5~4.0d(d为圆柱直径)。测量了不同间距下各圆柱的压力分布并推算了气动力。结果表明,在小间距时,三圆柱间的干扰是严重的,圆柱表面的压力分布有相当大的改变,局部地区有很强的负压;除阻力之外,还产生了相当大的横向力。  相似文献   

8.
暂冲式风洞依靠上游的压力调节阀控制风洞运行压力,调压阀的压力调节性能和精度决定了风洞的压力控制精度.环状缝隙型式的调压阀可获得线性或近似线性的调节特性,且具有阀后气流对称性好、调节范围宽、阀芯移动过程中阻力变化均匀等优点,适合用于风洞调压.为了进一步增大调压阀的流通能力,可采取双阀并联调压的方式.给出了某大型暂冲式风洞主调压阀的型面设计方法和性能预测,并给出了性能实测结果.介绍了环状缝隙调压阀的调压型面的工程计算方法、压力调节性能曲线计算方法,最后给出了调压阀实测性能结果.测试结果表明:大型环状缝隙调压阀性能实测结果与理论预测吻合良好,为了匹配大流量下的压力调节要求,采取双阀并联调节的方式可提高风洞运行截止压力,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9.
根据飞机起落架冷挤压内螺纹的成形过程,建立了冷挤压内螺纹接触应力与挤压力的力学模型,通过合理假设及取定挤压过程中的各工艺参数,计算出了挤压变形区工件沿挤压丝锥棱齿法向的接触应力及挤压力,并对切向挤压力实际测量数据与模型计算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切向挤压力的理论计算与实测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切向挤压力在整个冷挤压过程中的平均值相当,实测切向挤压力峰值接近于理论计算挤压力的峰值,验证了该内螺纹冷挤压力学模型的有效性.而一般切向挤压力计算值要比试验值略小些,主要由挤压丝锥锥部前端金属堆积与摩擦条件的变化引起.  相似文献   

10.
设计了一种能在小位移下提供轴向冲击保护的新型缓冲囊机构,并研究了该结构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刚度特性。通过比较分析填充材料分别为液体和气体时,机构的刚度和缓冲囊内部压力的变化,讨论了初始囊内压力、体积模量和囊壁厚对机构刚度以及囊内压力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填料分别为液体和气体时,液囊的刚度优于气囊;当机构承受300 kN轴向力后,液囊的内部压力有明显的上升,而气囊的内压几乎没有上升;液囊内液体体积模量的改变(分别为1 000、1 500、2 000和2 500 MPa时)对机构刚度有明显影响,且与机构刚度呈正相关;气体摩尔质量的变化(分别为28和44时)对机构的刚度影响不大;缓冲囊的壁厚(分别为5、10和15 mm时)对机构的刚度也有明显的影响。相同条件下,液囊的缓冲刚度较大,对柔性接头的保护更好。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一种光纤测力传感器。利用两根多模光纤束传输光信号,采用一种特殊的结构形式,能够有效地消除力偏心对传感器输出的影响。另外,还介绍了温度补偿电路,包括光源驱动也路及光信号接收电路。  相似文献   

12.
机器人力控制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回顾了机器人力控制研究历史及目前的力控制研究现状;详细分析了现有的四种研究策略:阻抗控制、力/位混合控制、自适应控制策略、智能控制新策略;阐述了作者提出的“力/位并环控制”的智能新策略;提出了机器人力控制的四大关键问题:位置伺服、碰撞冲击及稳定性、未知环境的约束、力传感器;文末展望了力控制研究的发展趋势——智能控制。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了钕铁硼永磁磁力吊的工作原理 ,并根据要求设计和开发了 5 0 0Kg钕铁硼永磁磁力吊。其体积小 ,性能稳定 ,安全系数高 ,克服了铝镍钴磁力吊最大起吊能力在使用过程中大幅下降的缺点。可广泛用于机械加工、模具制造、冶金等行业。  相似文献   

14.
针对超高速铣削过程的高频冲击特性,基于附加弹性元件测力方法,结合有限元模拟分析,设计并试制了电阻应变式三维动态铣削力测试平台,并基于锤击法对测试平台的固有频率进行了检验,满足了固有频率≥7kHz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研制了一种基于虚拟仪器界面、供现场使用的高精度、高效率的金属切削过程监控系统。研究中采用回归分析、叠加原理及抛物线插值的方法建立切削力模型 ,并基于该模型进行参数估计来提取切削状态特征 ,进而监控整个切削过程  相似文献   

16.
随着微器件的尺寸日益缩小,有必要评估Casimir力对微器件性能的影响。本文以微机电系统中常见的微加速度计为对象,建模分析了Casimir力对其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Casimir力对微加速度计性能的影响随极板间距离的减小而迅速增大。Casimir力使得微加速度计的最大可检测加速度减小,并且随支撑粱刚度的减小,对灵敏度的影响逐渐增大。当检测电容极板间距离等于400nm时,Casimir力引起微加速度计的最大可检加速度的降幅迭5.89%。  相似文献   

17.
按照相对地球的惯性坐标系,根据动能定理,首先推导得出了回收物为“有限质量”情况下的拉直力计算公式,而后又根据回收物为“无限质量”的假设,得出了与文(1),(2)相同的拉直力计算公式。在推导中,文(3)方程中一项∫^LmaxLsPdL修正为∫^xmaxⅡ0Pdx。  相似文献   

18.
为了测量冲击载荷达150 t,冲击频率为10 Hz的冲床冲击载荷,降低产品的废品率,本文设计、制造和评估了一种新颖的单分量重载传感器,冲床安装空间限制了该传感器的结构尺寸为Φ166 mm×45 mm,该传感器为4个支撑梁和1个应变梁组成的整体式结构,可保证传感器同时具有高刚度和高灵敏度。用一台300 t万能液压机进行静态标定,标定结果表明传感器的绝对误差达到2%。最后,现场实验进一步鉴定传感器的性能。  相似文献   

19.
利用连杆机构以及超声制动器,设计了一种穿戴型具有力反馈功能的主手单指结构并进行了综合尺度优化,优化过程综合考虑了主手机构的运动范围和动力学反向驱动能力.在建立人手食指和主手单指运动学方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工作空间最小包容原则的主手单指的结构参数优化目标函数,结果显示操作者食指与所佩戴主手单指的工作空间可实现较好匹配.采用拉格朗日法建立了主手单指机构的动力学模型,并以力椭圆为衡量指标对主手单指机构进行了反向驱动能力的分析.最后,给出了有效的修正依据,提高了主手单指机构的反向驱动能力.  相似文献   

20.
飞机大部件对接自动化制孔单向压紧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飞机装配制孔过程中施加一定的压紧力可以有效控制贴合面间隙,而飞机大部件对接自动化制孔,只能采用单向压紧的方法。本文首先分析了单向压紧力对毛刺的影响,并讨论了压紧力分析的3种分析方法,然后以某飞机中机身和中后机身对接处的典型位置为实例,应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贴合面间隙随压紧力变化情况,最后给出合理的压紧力推荐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