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高职高专院校的"两课"教学改革应与高职教育培养"能力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一致,着重培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围绕这一教育理念全面总结我校近年来"两课"教学改革的基本途径,并提出相应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在1994年航空院校马列主义理论课协作会上,我校向会议并向总公司提交了我校两课教学改革的方案(详见《西航教育》1995年增刊)。这一方案涉及到课程设置的改革,内容的改革和方法的改革。根据主客观条件及难易程度的不同,改革方案分期从95年3月和95年9月开始实施。我们的改革虽然力度不大,但是进展还比较平稳,取得了一些相应的效果,也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总结过去,体会颇多,现提供出来,请上级领导、专家、同行批评指教。  相似文献   

3.
《机械零件》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面向我校各专业学生开设。其基本任务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同学掌握必要的机械设计知识。在讲授这门课时,如何针对学生特点,引导学生对机械设计有所改革,自己作了一定的努力和尝试。现将一些想法与作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我们电工实验室是从81年3月份起正式开始筹建的。第一战役,经过7个月的艰苦奋斗就使实验室初具规模,在当年10月份就为学生开出了直流电路部分实验。 第二战役,又经过8个月的紧张努力,使实验室基本建成,到82年6月份就能开出大纲规定的全部实验。(两门课程共17个) 到目前为止,已经为我校四个专业十多个班级开设了实验课30多次,为我校两届电大学员开设实验课13次,为延光厂电大及商校学生开设实验课14次。 实验室布局合理,面貌焕然一新,从6月份以来陆续接待外宾,上级机关及兄弟学校的多次参观,受到好评。  相似文献   

5.
为适应民用航空运输业对人才的需要,许多院校都开设了空乘专业.作为一个新专业,虽然有一定的就业市场,但各院校之间的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之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市场上形成自己的品牌,是我校空乘专业面临的一大问题.通过不同角度,对我校空乘专业的发展思路做了初步的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面对21世纪的机遇与挑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培养什么样的跨世纪人才?怎样培养跨世纪的人才?不仅是各级各类学校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急需解答的历史性课题。为此,中共中央、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部先后多次下发文件,对高等学校、中专学校两课的设置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为两课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航空概论”课程是航空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技术课程,也是我校长期开设的一门特色课程,从优选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授课模式、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采取了一些可行措施,取得了很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粉碎“四人帮”以来,随着科学、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我校的教学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通过辛勤努力,已建成两个基本满足教学需要的实验室。 目前,我们除新工艺试验室还在筹建以外,公差实验室已从去年起开设实验,机床实验室将在下半年投入使用。  相似文献   

9.
根据学校领导的指示,为我校各系做专业调整工作提供信息及依据,教育研究室于1988年9月初开始对航空部属158个厂所进行了我校90~95年毕业生需求调查。此次调查是在我室与机械、电气、热能三个系协商后按我校现有的三个系七个专业、可以开设的十四个新专业及航空厂所还需要什么专业人才这三个方面列表调查的。截止十月底的,只收回调查函23份,回收率仅为14.6%。在此基础上,我室撰写了第一稿调查报告送予校领导及有关的系处。由于收回率太低,校领导又指示我室进一步深入调查,我室又先后到甘肃、河南、湖北、湖  相似文献   

10.
十一月六日,陕西省中专十余所学校的力学教师60余名,云集我校,进行了一次力学实验教学经验交流活动。活动内容包括经验交流会及参观实验室、陈列室两项。 我校康书记、张校长、王副校长参加了会议,王副校长代表我校致欢迎词,并简单地介绍了我校力学实验室的情况。他说:由于“十年内乱”,我校几经校改厂,厂改校的反复,直至去年才转产完毕,正式办校。因此材力实验室也刚刚恢复建设、机零实验室更是白手起家。这次会议在我校召开,将是对我们的极大促进和帮助。他予祝会议成功。力学校际教研组组长学校一陕西省水利学校刘振坤副校长,也参加了会议,并作了发言。接着由我校力学教研组梁秋道老师,在大会上作了“材料力学实验浅谈”的发言,详细地介绍了材力实验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做法和看法,阐述了实验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实施素质教育,对高校“两课”教师自身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两课”教师,应具备坚定的政治素质,良好的师德素质,多层次复合型的科学化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能力素质等。  相似文献   

12.
为适应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高质量的中级技术人才,在提高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改革中专实验课教学,使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科学实验技能获得进一步提高。要想发挥中专学生动手能力强的优势,其中实验质量的提高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经过数年的努力,我校的电工实验课已基本开出。根据当前开设实验课的情况,就如何进行实验课的改革和进一步提高实验课的质量问题,谈谈下列看法。  相似文献   

13.
“数字电路”是我校工业电气自动化,自动化仪表等专业的主要专业技术基础课。也是一门技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加深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独立操作的能力,很有必要单独开设“数字电路实验与应用”课,摆脱以往实验课对理论课的依附和从属地位。这也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大决策,也符合职业技术教育“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一、计算机教育的基本形势 电子计算机在社会各领域正得到广泛应用,它的扩散能力已达到“无孔不入”的程度。因而中等专业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必须具有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为(?)计算机专业开设计算机课程在我国部分中专学校已得到实现,北京和南方及东北部分省主市的理工类中专学校为非计算机机专业开设计算机课时,其实验技的训练近两年提高很快。就陕西省情况而言,已有30%的中专学校开出计算机课程,少数中专学校成立了计算机专业。我校从开课到设专业都起步较早,近几年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在校已学习过计算机课。效果是显著的,按教改要求加强学生三个能力培养的精神,其中之一即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形势令人鼓舞。我们必须克服困难,抓好学生计算机能力培养这一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电子计算机是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发明之一,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入到社会的各个部门,计算机知识的普及象文化知识的普及一样重要.不但大学,而且中学,小学都开始设置有关计算机知识的课程.不可想象,将来一个中专毕业生即使机类专业的学生走出校门之后不懂计算机,不会应用计算机,会是什么样子.为此我们从1982年开始,为机类专业的学生开设了《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课程.两年来在开设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们遇到和处理了一些问题,还有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本文目的,在于汇报我们的教学实践情况,供兄弟单位同行讨论.为了便于讨论,特附上我校机类专业“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一份”.  相似文献   

16.
八二年我校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法明德尔工学院签订友好交流协议,几年来我校已派出几批教师赴美,其中有金工教研室的教师,目前已回校,并带来他们在该学院机械系所授的“Metallurgy”课程教学大纲。“Metallurgy”译为“冶金学”,但从内容看主要是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这也是我校所开金工课程的重要内容。为此虽然两校各个方面包括学生来源、师资、实验设备、教材等情况有所不同,但该大纲对我校金工课程的教学改革设想颇有启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就有关问题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两课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领军人物,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进程中,转变教育理念,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重新进行角色定位,推进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教育进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我校自99年3月15日在学生中开设劳动教育课以来,到这个学期末,已有四个学期了。在这近二年的时间里,有75个班级,3196名学生参加了劳动教育课的学习和劳动实践。广大学生,每次在为期一周的劳动教育中,发挥了自己的内在潜力,不仅用自己的双手换来了干净整洁的校园,懂得了劳动的重要性,增强了班集体的团结和凝聚力,而且从劳动的实践中,教育 了自己,塑造了自己。使“以劳强体、以劳健心、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益美”的教育目的,得到了很好的贯彻。用同学们自己的话来说,“劳动教育课是一门好课”,“劳动是人类的…  相似文献   

19.
高校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基地,要充分发挥“两课”的教育功能,在高校中实践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必须吸收古今中外一切的文化成果,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0.
<正>继我校获批五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后,近日,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的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理论物理专款资助项目评审结果,我校理学院魏丽敏博士获得理论物理专款资助项目立项1项(批准号:11847146,项目名称:ZnRG和CdRG系统van derWaals势的理论研究)。双原子分子势函数在正确描述分子电子本征能量的同时,又可作为多原子分子势函数多体项展开式中的两体项,是多原子分子势函数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