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马凤山同志1929年生,于1990年因病在为运10飞机的命运忧郁之中逝世,年仅61岁. 马凤山同志1949年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1952年毕业后,即投身于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历任哈尔滨飞机制造厂检验科副科长、设计室副主任.先后参加过松花江1号小型旅客机和401号短程喷气客机的设计及402号涡桨客机的方案设计,负责气动布局、性能和操稳计算等工作.  相似文献   

2.
在运10飞机总设计师马凤山同志逝世十五周年之际,我们不能忘怀他对开展我国适航研究、引进消化国外先进适航标准和领导编制我国相应法规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正>2019年5月8日,在运10总设计师马凤山同志诞辰90周年之际,中国商飞公司在上飞院举行马凤山同志铜像落成揭幕活动暨纪念马凤山同志诞辰90周年学习报告会,弘扬马凤山等老一辈航空人的爱国奋斗精神,激励广大干部职工为祖国大飞机事业建功立业。中国商飞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贺东风,党委副书记、董事谭万庚,国家监  相似文献   

4.
怀念父亲     
我最亲爱的父亲,国产运10飞机总设计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马凤山,离开我们将要十五年了.父亲一生对工作严谨、一丝不苟,极端负责,对同志真诚、朴实,对家人严格要求.他从不贪图享受,从不夸夸其谈,他无愧于他所钟爱的航空事业,无愧于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相似文献   

5.
马凤山(1929--1990),江苏无锡人,中国第一代飞机总设计师。1952—1964年历任哈尔滨飞机制造厂检验科副科长、设计室副主任,曾先后参加松花江1号小旅客机、和平401号短程喷气客机及和平402号涡桨客机的方案设计,为松花江1号飞机的首飞成功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马凤山总师对航空工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谨举其中的几件事. 一讲到马凤山,往往就联系到大型客机,联系到运10.其实,马凤山在研产我国轰炸机、军用运输机上也都有杰出的贡献. 对西安飞机公司的人来讲,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马凤山"这个名字就如雷贯耳,一提起来不论是设计员还是工艺人员大家都知道,但是绝大多数人没有见过他,我就是其中的一个,那时我正在西飞从事轰6飞机的试制.  相似文献   

7.
马凤山同志离开我们已有十五个年头了.这些年来常常想着他,翻看与他在一起的最后合影,回忆昔日一起学习,一起参加工作,迎来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欢欣的时刻,以及在运10飞机研制过程中的日日夜夜.他的言谈身影还是那么清晰.我们是同时代的人,青少年时有类似的经历:国弱民贫,在日本飞机狂轰滥炸下,人民遭受着深重的苦难.这激发我们选择了学习航空,立志造自己的、比别人更好的飞机.老马在实现他的志向上是认真的,在学校里,他学习十分努力,勤奋踏实,同学们选他当学习委员;参加工作后,无论从事技术挡案管理还是总体气动设计,他都兢兢业业、尽心尽责地去做,注意向当时的专家、工人师傅和一起工作的同志学习.除京剧、电影等爱好外,他以读书为乐,深入钻研业务,不在其他娱乐上花费时间.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再次相聚并在一起工作时,接触多了,我对马凤山同志的了解更逐步加深.  相似文献   

8.
马凤山同志与我是交大先后班的同学,在校未交往,只知道他毕业后就到哈尔滨122厂与屠基达同志在一起工作.1960年初,当时航空工业局徐昌裕副局长请了一批苏联中央航空流体动力研究院的专家来对我们搞的歼击机进行方案评审.因为机会难得,所以我们顺便就把当时航空工业局搞的强击机和民机方案都拿出来,请苏联专家评议.当时马凤山同志是自行设计客机(和平402)的主管,带了方案来沈阳和我们一起与苏联专家讨论.我的印象是马凤山同志对飞机结构相当熟悉.  相似文献   

9.
今天人们津津乐道的CAE(计算机辅助工程)、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和CAM(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三十多年前在运10飞机的设计中就已经得到应用.运10是国内首次在飞机型号设计中全面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全面用于中国第一架大型喷气客机的设计,显示出作为总设计师的马凤山技术思想的前瞻性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在七○八设计院计算机系统的建设和应用过程中,更是浸透了马凤山的大量心血.许多往事,今天回忆起来还历历在目,十分亲切.  相似文献   

10.
今年4月24日是运10飞机总设计师马凤山同志逝世15周年.身处异国他乡的我,心潮起伏,浮想联翩,一幕幕与老马共同工作和生活的往事呈现在眼前.我怎能忘记他为发展中国航空事业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高风亮节;怎能忘记他忍辱负重,顶着四人帮死党的压力真抓实干,领导运10飞机研制的日日夜夜;怎能忘记他爱惜人才、平易近人、作风民主的大家风范;怎能忘记他和普通人一样,在繁重的工作之余还要挑起家务和抚养子女的重担…….  相似文献   

11.
今年4月24日是运10飞机总设计师马凤山逝世15周年.如果从1970年响应毛主席号召,开始搞中国第一架大型喷气客机算起,我国自主研发现代民用飞机的事业起步已经快35年了.在经历了多年的风风雨雨后,今天来纪念当年率领我国第一支研制民用飞机的"国家队",实施大规模民用飞机研制系统工程,创造了令国际航空界震惊的辉煌,"……把与国际航空工业的差距缩短了十五年"的马凤山总设计师,我们更加难忘他的高风亮节,深切怀念这位杰出统帅和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12.
2005年4月24日是马凤山同志逝世十五周年.马凤山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飞机总设计师,是杰出的技术领导和科技专家.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航空事业,矢志航空报国,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的航空事业,为发展中国军民用飞机特别是大型民用飞机,艰苦奋斗,呕心沥血,无私奉献,鞠躬尽瘁,建立了不朽功绩.  相似文献   

13.
马凤山同志1929年5月8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东亭镇席祁乡马巷村,1943年9月至1949年7月先后就读于无锡道南中学和辅仁中学,1949年10月考入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1952年9月根据国家安排提前毕业投身祖国航空工业建设,到哈尔滨一二二厂工作,1956年在该厂加入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4.
2021年,我们喜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新中国航空事业也走过了70周年. 20世纪初,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飞机的出现曾给中国人民带来一缕希望.孙中山先生力倡"航空救国",一批世界级的航空人才先后归国报效.1911年,冯如带着自制的两架飞机以及机器设备回国.1 912年,潘世忠从法国深造后回国,并于1914年任北京南苑航空学校工厂厂长,主持设计制造出中国境内制造的第一架武装飞机"枪车".1918年,担任过波音第一任工程师的王助、担任过寇蒂斯和通用飞机公司飞机设计师的巴玉藻和他们麻省理工学院的同学王孝丰在福建马尾建立了中国第一家飞机制造厂——海军飞机工程处,12年间共设计制造了14架飞机.1934年,中关合办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8年共修理和制造各式飞机300多架.1939年,中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制造厂——贵州大定航空发动机制造厂成立,引入国外专利和机床设备,生产32台航空发动机后停产.  相似文献   

15.
概述 运8家族新成员运8F600型飞机是陕西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和世界著名运输机制造商安东诺夫航空科技联合体联合研制的新型专业运输机。运8F600型飞机将于2005年6月进行首飞,目前各项研制工作正在进行当中。 运8F600型飞机研制的意义不仅仅是开拓运8飞机民用货运市场、扩充运8飞机机型、扩大用户对运8飞机的选择性,更重要的是,运8F600型飞机采用了先进的动力装置、航电设备、货运系统及一些新技术、新工艺、  相似文献   

16.
运8系列飞机是陕西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飞集团)研制并批量生产的载重量20吨级的中型,中程国产货运飞机.也是我国目前批量生产最大的飞机。自1974年12月首飞以来,已生产交付了21种型号,除主要装备部队外,还有一定数量的飞机进入了民用市场和国际市场。运8飞机经历了高温、高寒、高原、潮湿、盐雾等恶劣环境的考验,是惟一能进藏的国产飞机。事实证明,运8飞机是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用途广泛的机型,为我国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民用飞机可靠性工作的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我国民用飞机的研制历史 历数我国研制或参与研制的飞机有运5、运7、运8、运10、运12、MPC-75、AE100等,这里不包括与美国麦道公司合作生产的MD-82、MD-83、MD-90飞机.而现在,我国真正拥有型号合格证、生产许可证等知识产权的航线在役飞机只有运7一个系列飞机.在这里,有必要回顾一下我国民用飞机的研制经历.  相似文献   

18.
12月8日,国产新一代支线客机运7-200A型飞机在首都机场进行飞行表演。运7-200A由西安飞机工业(集团)公司研制,是国内首次严格按照中国民用航空规章CCAR-25部进行适航验证和审查的民用客机。整个适航取证过程中,通过52项地面试验、800多个小时,飞行试验、功能可靠性试验和大量分析计算,不但证明该飞机完全满足适航要求,而且在安全性、经济性、舒适性、可靠性、维修性方面已达到国外第二代支线飞机水平,原运7飞机,存在的故障率高等问题已得对全面解决。该飞机能够满足并适应国内支线运输的需要运7—200A飞机除换装加拿大普惠公司…  相似文献   

19.
在上海飞机制造厂的一个角落,孤零零地停着一架外形独特的大型喷气客机,它已经14年没有升空了。它就是时至今日仅存的一架由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大型喷气客机——运10飞机。当“波音”、“空中客车”在我们的领空满天飞的今天,我们切不要忘记,在这架飞机上,记载着中国航空工业曾经一度辉煌的过去,也反衬出今日的消沉。 80年代初,为了运10的试飞成功,新闻媒体曾经作过许多报道,但到了现在,除了业内人士,运10几乎被完全遗忘了。谁能想象得到,我们自己的大型喷气客机,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1970年立项,仅比欧洲“…  相似文献   

20.
国产 Y—7型飞机是70年代末期开始由西安飞机制造厂成批生产,80年代初开始投入民航营运飞行的。至今已有十几年了。西飞对 Y—7基本型从设计到制造工艺不断地进行改进,使飞机和机载设备的性能都有了很大提高。民航执管 Y—7飞机的广大机务人员,全面落实适航当局制定的关于 Y—7飞机的各项持续适航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