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现代高科技战争对雷达系统设备的功能与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信号发生器作为雷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更高的挑战,尤其是在体积、重量、功耗以及性能等方面要求越来越严格。分析了目前信号发生器的设计方法及其优缺点,并提出了一种基于FPGA+DSP+DDS芯片的雷达信号发生器设计方法,信号发生器具有频率分辨率高、噪声低、体积小、功耗低和控制简单等特点,且在某型产品中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2.
主要介绍了信号发生器校准系统的组成、自动校准软件的总体结构、软件设计方法和软件验证。该软件采用模块化设计,结构清晰;程控命令库和归一化测试流程设计解决了自动校准软件对各种型号信号发生器的兼容性问题;模板文件设计符合实际工作需要,数据集Data Set和Data Grid控件的设计实现了测试数据的存储和显示功能。结果表明,该软件实现了信号发生器的自动校准。  相似文献   

3.
一种新体制雷达信号模拟器的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简要介绍了所设计的新体制雷达信号模拟器的功能和特点,并列出了它的各项性能指标。文中给出了模拟器的总体设计原理和框图,并重点讲述了信号发生器的核心部分一脉冲形成电路和射频信号产生电路的设计方案。该设计运用微处理器实现数字逻辑控制,并采用了DDS技术。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使用FPGA产生脉冲信号的方法,文中对脉冲信号的频率、脉宽、周期的控制方法、软件设计、仿真结果、硬件设计等进行了简要介绍.所设计的脉冲信号发生器经实际使用,得到了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5.
基于LabVIEW的虚拟电工实验室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介绍了虚拟仪器技术在电工实验室中的应用,并借助LabVIEW编程平台设计了电工实验室中4个最为常用的虚拟仪器设备示波器、频谱分析仪、信号发生器和数字电压表.  相似文献   

6.
涡轴发动机稳定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评定涡轴发动机的稳定性,采用了可移动插板式压力畸变发生器评定方法对其稳定性进行评定,通过分析喘振时的压力信号,得到了临界状态下的各种参数和临界畸变指数,在此基础上间接地比较了四台发动机的稳定性的好坏,并且发现该发动机由于离心压气机首先失稳从而引起发动机喘振,且低转速下对喘振的容忍能力要高于高转速状态,这些结论可以作为该型涡轴发动机改进和设计使用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进气旋流畸变对压气机性能和稳定性的影响,设计了一种能够产生典型对涡与整体涡可变弯度叶片式旋流畸变发生器。结合正交仿真试验设计方法,分别以对涡旋流强度为优化目标和以对涡旋流强度、整体涡旋流强度和整体涡总压恢复系数为综合优化目标对旋流畸变发生器的几何参数,包括叶片稠度、叶片数量以及轮毂比等进行气动优化设计,并采用CFD数值模拟仿真研究了旋流畸变发生器生成旋流特征。经过单指标优化分析,旋流畸变发生器生成对涡旋流强度最高可达24.60°,整体涡旋流强度最高可达38.73°。经过多指标综合优化,旋流畸变发生器生成对涡和整体涡的总压恢复系数分别提高了4.26%和3.57%。叶片式旋流畸变发生器设计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试验周期短等优点,并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某带燃气发生器、调节器和工艺喷管的涡轮泵联动试验系统,采用线性化方法研究了该系统平衡参数在小扰动下的稳定性,得到了主要设计参数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规律以及该系统关于主要设计参数的稳定性边界。  相似文献   

9.
可移动插板式压力畸变发生器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移动插板式压力畸变发生器是现代航空发动机稳定性评定试验中的一项关键设备。本文概括介绍了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可移动插板式压力畸变发生器的设计与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设计是成功的,研制出的可移动插板式压力畸变发生器能够满足发动机稳定性试验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针对指挥仪电路板的特点,介绍了以指挥仪电路板维护为背景的检修设备的硬件和软件设计.着重论述了信号发生器模块电路的设计思路并采用Lab Windows/CVI开发平台进行了测试软件的设计.  相似文献   

11.
海杂波是反舰导弹末制导雷达回波的主要背景噪声,在末制导雷达模拟器的设计中,海杂波产生器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海杂波噪声概率分布密度的基础上,给出了一种基于FPGA技术的海杂波产生器的设计方案,并利用Altera公司的cyclone II系列芯片和QuartusII开发软件对设计进行了仿真验证。采用FPGA技术可以方便地对设计方案、海杂波的分布形式、数据量大小进行修改。仿真结果表明,该设计能够产生符合要求的海杂波信号,并且具有结构简单、集成度高、易于修改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在高清CCD图像传感器KAI-2093和视频信号处理芯片AD9847工作原理的基础上,设计了高清CCD成像系统视频信号处理电路。选用FPGA器件作为硬件设计载体,使用VHDL语言对AD9847的初始化配置和驱动时序发生器进行了硬件描述。采用ISE10.1软件对所做的设计进行了功能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所研制的高清CCD视频信号处理电路不仅可以满足高清CCD成像系统视频处理的要求,而且性能可靠,使用灵活。  相似文献   

13.
使用DP83640 IEEE 1588精密时间协议(PTP)收发芯片设计实现了一款秒脉冲精密移相器,它能与外部的标准秒脉冲(1 PPS)进行同步并进行精密相位微调,可应用于高精度相位微跃器。秒脉冲移相器采用DP83640芯片进行级联实现秒脉冲精密移相:利用ARM微处理器控制第二级DP83640实现与外部标准秒脉冲的相位粗调,控制第一级DP83640实现相位微调。相位调整时将外部输入的相位偏移量换算为8 ns整周期倍数的相位粗调值,以及不同时间长度档位的相位微调值,分别写入第二级和第一级DP83640共同实现高精度相位微跃。由于硬件电路特性和器件综合噪声的影响,经测试平均相位微跃准确度可以达到0.1 fs。  相似文献   

14.
李瑾  杨明  李亮 《导航与控制》2016,(1):110-112
在转台的可靠性设计中, 常用测速机输出作为转台限速报警的触发信号, 但传统的测速机在安装、成本及精度上都不具有优势。利用美国AD 公司生产的AD650 芯片,对被广泛用于转台测角系统中的Heidenhain 公司的RON886C 型增量式旋转编码器 信号进行电压频率(V/ F) 和频率电压(F/V) 转换, 实现利用编码器输出模拟测速机电路, 不仅可以满足限速保护要求,并且较测速机具有成本低,安装使用方便,且精度较高的 优点,在实际应用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双绕组感应发电机具有随负载变化调节励磁磁场、保持负载电压恒定不变的优点,通过静止励磁调节器输出的有功电流控制母线电压、无功电流控制负载电压,两者经过坐标变换形成反馈电流,实现系统的闭环控制。锁相环(PLL)为坐标变换提供相位信息,选用合适的PLL可以提高坐标变换的动静态性能,为控制系统提供快速准确的反馈信息。分析了双绕组感应发电机励磁电压的特点,分析了双dq变换PLL、延时信号对消PLL、基于延时信号对消的滑动平均滤波PLL的各自工作特点,最后优选了基于延时信号对消的滑动平均PLL检测励磁电压相位。  相似文献   

16.
精密加工表面粗糙度在线检测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一个高精度的激光光纤传感式精密加工表面粗糙度在线检测系统。系统的工作原理基于表面散射理论,综合采用了光强补偿、调制、单通道信号处理以及互补采样等一系列技术,确保了测量的高精度。系统使用了单片微机,包括信号切换、互补采样、运算处理及显示打印等测量全过程,均由单片机控制  相似文献   

17.
仪器由AT89C55单片机进行控制,通过键盘、LCD显示模块进行人机对话,完成波形选择、频段选择,频率、幅度输出控制。由MAX038产生正弦波、方波、三角波,其波形选择由单片机进行控制;频段选择由五档组成,可通过旋扭开关完成;频率由单片机输出数据经D/A转换后控制MAX038;幅度由单片机输出数据经D/A转换后改变放大器负反馈深度来实现输出信号幅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固体火箭发动机0.5%高精度测试系统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方余  罗竹根 《推进技术》1990,11(3):68-73,84,85
本文论述了固体火箭发动机0.5%高精度测试系统的设计原则、结构特点和精度分析方法.经长期静态调试和发动机试车考核,航天部正式鉴定,认可系统设计合理,工作运行稳定可靠,稳态推力静标精度达到0.2%,原位校准力值精度达到0.05%,推力相对总不确定度优于0.3%,三年长期稳定性达到0.01%.文中所述机电系统一综合设计思想,AD-1精密数据放大器、模拟信号发生器的研制和应用,人机对话等编程方法的巧妙配合,为建稳定立可靠的高精度测试系统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双向相干测距测速体制是最常用的航天器测量体制,是一种闭环体制.与之相比较,开环测距测速可以在信号更微弱的情况下获取到观测量,在深空任务中有着独特的意义.然而,开环测距也面临棘手的技术难题——高精度航天器定时技术.针对该难题,在保持现有航天器信号体制的基础上,阐述了基于遥测信号和测距侧音信号(差分单向测距DOR信号可看作侧音信号)间相频约束的航天器定时原理,研究了侧音频率最优化设计方法,给出了“器上发射测站接收”的初步实现方案,为后续开展工程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