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克服舵机的抖动现象,开展了对电液伺服阀的研究工作。较详细分析了影响电液伺服阀在系统中适应性的因素,提出了克服舵机抖动的措施,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改变阀芯阀套的配磨状态,增加预开口量是提高电液伺服阀适应性的最佳措施。  相似文献   

2.
《上海航天》2014,31(4)
针对三余度电液伺服阀静态特性测试需要,设计研制了一种满足三余度电液伺服阀静态特性测试系统。测试系统以Labview平台为测控核心,给出了三余度电液伺服阀静态特性测试系统组成和工作流程,阐述了计算机测试系统、三余度信号输出模块、信号测量模块等主要硬件模块的组成和功能。介绍了软件的程序架构、界面和操作流程等。分析了三余度测试、模块化的软硬件设计,以及手动和自动结合的测试等关键技术。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测试系统满足三余度伺服阀的测试需求,可靠性高,可操作性强,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对电液伺服阀测试台的流量信号测试的校准技术进行了研究。根据流量校准信号特点,改进了校准方法。给出了S300电液伺服阀测试台流量校准实例,讨论了影响测量不确定的因素并采取了对应措施,分析了测试数据。结果表明:改进的校准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4.
针对柔性接头动态迟滞曲线受控制系统控制位置精度和动态响应速度影响较大的问题,基于电液伺服机构和柔性接头变刚度变阻尼模型,构建了柔性喷管的电液伺服机构-变刚度变阻尼模型,将其和电液伺服机构-定刚度定阻尼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了电液伺服机构主要参数、柔性接头工作参数等对电液伺服机构-柔性接头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电液伺服机构-变刚度变阻尼模型所构造的迟滞曲线可更准确地与实验结果相吻合,并符合迟滞曲线随频率变化的规律,反馈系数、放大器静态放大系数、电液伺服机构增益、滑阀流量增益等参数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更为明显。该模型为固体火箭发动机电液伺服机构-柔性接头系统动态特性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双喷嘴挡板力反馈式两级电液伺服阀在航空航天等领域被广泛使用,其力反馈环节小球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磨损,导致空载流量特性变坏。本文利用simulink,在简化的伺服阀自动控制模型基础上,加入小球磨损导致的非线性环节,定性分析了磨损深度和流量跳变之间的关系。依据上述结果,在现有伺服阀试验标准基础上,设计了可用于进行小球磨损加速退化试验研究的系统,并对其试验方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伺服阀是飞行器伺服机构的心脏,它的性能,参数好坏直接影响飞行器的性能,伺服阀静态参数试验台是参照部伺服阀规范和国外有关规范,为适应研制生产的需要而设计的。 一、原理及主要性能 本试验测试台包括液压系统和电测系统,能真实地记录和调试电液伺服阀的主要参数,包括:  相似文献   

7.
某型号伺服阀集合了喷嘴挡板式电液伺服阀、系统动态压力反馈、作动器位置反馈等输入控制,结构复杂,其匹配液压系统的过程存在合格率偏低的问题。小组通过使用包括分层法、六西格玛方式中的Minitab分析软件、决策程序图、箭条图等科学统计方法,结合各种检测及试验,有效地解决了该问题,全面提升了产品的匹配合格率。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Lyapunov稳定性理论,提出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方案(MRAC),用以改进机器人电液位置伺服系统的性能。试验表明,MRAC控制器能大大提高系统的动态响应性能和定位精度,并使系统伺服跟踪能力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系统辨识中的预报误差法的基本原理,设计了一种简洁通用的软硬件辨识平台。成功地应用预报误差的辨识方法对一个实际的中功率雷达伺服系统实现了时域辨识,得到了该伺服系统比较准确的模型。将辨识结果与一般最小二乘法的辨识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此辨识方法在抑制噪声方面有很大的改进。  相似文献   

10.
吴秋平  韩丰田 《宇航学报》2007,28(3):584-588
自由转子陀螺仪是目前精度最高的一种陀螺仪,没有精密的力矩器,因此,只能采用双轴伺服法来辨识其漂移误差模型。介绍了双轴伺服测试法的基本原理,给出了双轴伺服转台的运动轨迹及重力矢量的变化规律。根据转台的运动特性,建立了自由转子陀螺仪的漂移误差模型,导出双轴伺服转台转角数据估计漂移误差模型系数的算法。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自由转子陀螺仪的长时间精度高,表明采用伺服测试法能够获得极高的测试精度,伺服转台可以作为测试自由转子陀螺仪精度的装置。  相似文献   

11.
随着导弹的发展,弹上伺服系统发展迅速。六十年代日趋成熟,并发展成为一项专门的技术领域。伺服系统针对不同使用对象,在不同技术领域内具有不同的特点。本文综述导弹和运载火箭上的伺服系统的发展和应用概况。一、导弹和运载火箭伺服系统的发展和应用导弹伺服系统在下述几个方面迅速发展。1.伺服阀伺服阀的发展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相似文献   

12.
应用COR-LS辨识方法研究了中功率伺服系统时域辨识问题,设计并开发出了相应的时域辨识装置。给出了整个系统的硬件实现方案,并用COR-LS辨识方法对一个中功率伺服系统实现了时域辨识。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雷达导引头机电伺服系统中的机电驱动机构特性,引入扭转刚度,建立了永磁式直流伺服电机驱动机构的传递函数模型,给出了电机与负载刚性和弹性连接两种条件下的传递函数.用频域拟合获得实际系统的传递函数.结果表明:测试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该法对机电伺服系统设计和分析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精密伺服阀滑阀副的阀芯台肩与阀套方孔之间的搭接量允差1~μm,生产中加工余量通常只有几微米或几十微米,加工精度要求在1μm之内,由于一般外圆磨床无轴向微量进给装置,加工精度难于保证,为此设计制造伺服阀阀芯轴向精磨闭环控制系统,使用电致伸缩型陶瓷微位移器推动顶尖作轴向微量进给,用电感传感器检测阀芯的实际磨削量,实现闭环反馈控制,对磨削量进行在线检测,使加工误差控制在1μm内,进给量可达40μm.从而解决了精密磨削加工中对刀难和砂轮磨损影响加工精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各类电液伺服系统进行了三阶化处理,利用二次型评价函数指标优选了系统参数,在时间域与频率域中进行了设计。提供了电液伺服系统的简易优化的设计方法,实验确认了本文结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
以新型大推力火箭发动机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特征模型的伺服系统控制器设计方法。首先,介绍了特征建模理论并讨论了特征模型参数范围;其次,采用人工蜂群算法实时估计火箭发动机伺服系统特征模型参数,使其满足特征模型输出与实际系统输出特性等价条件;最后,使用黄金分割自适应控制律保证系统在参数估计过程中的闭环稳定性,同时引入前馈跟踪控制律,逻辑积分控制律和逻辑微分控制律使伺服控制系统快速、精确跟踪线位移指令并改善动态性能。仿真结果表明,设计的火箭发动机伺服控制系统指令跟踪精度高,动态特性良好,鲁棒性强。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精密伺服阀偶件的生产批量不断增大,加工精度不断提高。阀芯台肩与阀套方孔之间的迭合量精度要求达1~3微米,因此要求阀芯工作台肩轴向配磨尺寸公差控制在1微米以内。 但是在外圆磨床上配磨阀芯时,由于没有轴向微量进给装置,只能微调工作台实现工件的纵向微量位移,用砂轮端面对工件轴肩进行靠磨。工件轴向尺寸的控制精度,取决于工  相似文献   

18.
为了改善连续回转电液伺服马达的超低速性能,采用ADINA软件对钢壳及铝壳电液伺服马达的配油盘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在系统开环性能实验基础上,对现有钢壳及铝壳连续回转电液伺服马达进行了低速性能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油压的作用下,铝壳马达配油盘产生较大的变形及端面间隙,内泄漏是铝壳马达产生低速脉动及爬行现象的主要原因,为此对配油盘结构及叶片顶廓形状进行了优化,使变形量及内泄漏大为减少,且改进后的叶片最大压力角为14.043度.该研究为新型连续回转电液伺服马达的设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分析并推导了液压伺服型喷漆机器人的关节模型结构,在此基础上采用了一种有效的闭环参数辨识算法实现了机器人各关节的模型参数辨识。文中对闭环伪随机测试、参数估计、prbs信号都作了详细的介绍,最后对该算法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分析并给出了试验得到的机器人前三个关节的模型参数。  相似文献   

20.
电液伺服系统为大型战略导弹所通常采用的执行机构,是导弹姿态控制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伺服系统的控制中引入变结构控制能够使其对参数不确定性和外部干扰具有鲁棒性。针对传统非连续变结构控制律存在抖振现象,在对变结构控制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一种新的变结构控制律的设计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导弹电液伺服系统的设计中。该控制律克服了传统非连续变结构控制的缺点,对抖振有着很好的抑制作用,仿真结果验证了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