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无导叶对转涡轮三维流场数值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庆军  王会社  赵晓路  徐建中 《推进技术》2006,27(2):114-118,123
1引言近年来,研究者在1 1/2对转涡轮设计方法、对转涡轮实验台、实验件的设计加工以及对转涡轮的数值模拟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1~8]。在1 1/2对转涡轮中,一方面由于两转子对转使叶排相对转速大幅增大,约为传统涡轮的两倍;另一方面,高压动叶在结构上与传统的渐缩式流道涡轮叶栅  相似文献   

2.
有关对转涡轮基本设计与应用的进一步思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根据本文作者以前发表的对转涡轮全面基础分析,进一步提出了几点以前尚少注意的气动热力设计问题:基于高、低压轴压气机(含风扇)各自需要的负荷与转速、压比匹配的实用可能,来选择基元级与叶栅,提出比较适合对转涡轮使用的发动机系统;以及特大折转角叶栅与基本切向特小折转角叶栅的需要可能性与设计等。综合发动机系统与叶轮机械气动设计的要求而对这些问题进行的考虑,会有助于发展即将实用的对转涡轮。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基于2维等熵特征线理论的超声速涡轮叶栅设计方法,通过编程开发了超声速涡轮转子叶栅设计软件,该软件可根据进、出口马赫数及进口气流角设计出需要的超声速涡轮转子叶栅。在此基础上应用FLUENT详细地分析了涡轮转子叶栅流场。结果表明:该流场分布合理,未出现激波、分离等现象,且在高载荷系数下具有较高效率。  相似文献   

4.
通过定性推导分析了复合弯曲对叶栅吸力面静压分布与端部周向迁移流体折转过程的影响,明确了复合弯曲对大转角高负荷平面涡轮叶栅流场的影响机制,并结合已有仿真结果进行了初步验证。复合弯曲是在反弯叶片吸力面端部进行局部正弯,令叶片压力面反弯、吸力面端部正弯结合叶身反弯的造型方式。研究表明,复合弯曲设计通过改变吸力面低能流体的展向迁移趋势与周向迁移流体的折转趋势抑制了叶栅二次流的发展。一方面,复合弯曲设计调节了叶展中部与叶栅端部附近吸力面逆压梯度与展向静压梯度分布,抑制了吸力面低能流体向脱落涡与壁角涡高损失区的迁移与堆积;另一方面,复合弯曲设计影响了周向迁移流体折转过程,抑制了周向迁移流体向叶栅端部的折转及其折转过程中与吸力面附近流体的掺混。因此,复合弯曲设计能够在常规反弯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叶栅流场。   相似文献   

5.
以某实际燃气轮机涡轮进口导向器叶栅为研究对象,在出口为高亚声速及超声速条件下,对具有不同柯恩达表面的环量控制叶栅进行二维数值模拟,通过对比分析叶栅的气动性能和流场细节,探讨了柯恩达效应在涡轮叶栅中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当叶栅出口马赫数为0.60时,射流对主流有很好的携带作用,损失小于原型叶栅;叶栅出口马赫数增加到0.85时,射流仍有较强的携带主流折转的能力;当叶栅出口为超声速时,在初始阶段小曲率的柯恩达表面上,由于激波的作用,射流向流道中心折转并提前脱离壁面,初始阶段大曲率的柯恩达表面射流附壁较好,但由于叶片吸力面与射流口之间圆角的作用,射流与主流掺混不理想.   相似文献   

6.
方祥军  刘思永  王屏 《推进技术》2006,27(5):416-421
为了探讨对转涡轮气动设计规律,采用常用于导叶的可控涡法设计对转涡轮上游整流动叶,并配合可控子午成型设计,用以控制对转涡轮内径向压力分布,并与传统涡轮进行了深入对比分析。该方法设计的5.25kg/s小流量模型对转涡轮效率为94.2%。三维数值模拟表明:对转涡轮取消导叶后,在设计自由度减小,参数受到制约条件下,整流动叶采用可控涡设计是调控对转涡轮流场积极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对转涡轮方案的影响因素,推导了带导叶对转涡轮基元级速度三角形参数与涡轮效率和出功比的关系,进行了速度三角形的分析,得到了带导叶对转涡轮速度三角形的设计规律。为验证此规律,选取了基元级基本参数,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考虑冷却的1+1对转涡轮气动方案的设计;并利用三维数值模拟手段对所设计的气动方案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完成的涡轮气动方案能够满足设计要求,且选取的速度三角形基本参数与数值模拟结果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8.
常骐越  赵巍  雒伟伟  唐菲 《推进技术》2017,38(7):1483-1490
为阐明1+1对转涡轮变工况性能损失的主要来源并提出改进方法,以1+1对转涡轮为例进行了部分载荷工况下的流场模拟、分析和优化。与相同设计参数的同转涡轮进行部分载荷工况流场对比,发现部分转速下同转涡轮在级间导叶吸力面前缘出现分离,而1+1对转涡轮在压力面前缘出现分离。针对此流动损失,为1+1对转涡轮级间导叶提出了一种基于分离角的压力面优化设计方法,提高了近前缘压力面的气流速度,增强了其对负攻角的适应性,基本消除了叶片14%、58%和92%叶高处压力面前缘的流动分离,在正攻角工况下亦保持了良好气动性能。数值验证了该涡轮的效率在全工况范围内明显提高,而设计点效率未受负面影响。其中,在对转涡轮70%和50%设计转速的两个工况点上,低压涡轮效率较优化前分别提升了1.5%和2.0%,涡轮总效率较优化前分别提升了0.5%和0.7%。  相似文献   

9.
弯叶片对大转角平面涡轮叶栅气动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选择叶型折转角为113°的平面涡轮叶栅,开展了直叶栅、正,反弯曲叶栅的流场测量和流动显示研究,讨论了叶片弯曲对壁面流谱、静压分布以及流动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大折转角(113°)平面涡轮叶栅,叶片反弯(DHN)使得叶栅流场明显恶化,叶栅损失增加;叶片正弯(DHP)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流动损失,但效果没有普通小折转角的涡轮叶栅明显.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GE90-115B发动机高压涡轮第1级转叶裂纹产生的原因及特点,并结合国航机队运行中的实际故障情况从航线维护检查和车间修理改装两方面对高压涡轮第1级转叶裂纹问题的控制解决措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低压涡轮导向叶片平面叶栅试验及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低压涡轮导向叶片平面叶栅设计性能的研究,进行了平面叶栅试验,并采用商用CFD软件NUMECA建立了平面叶栅3维计算模型,得到了各性能参数随出口等熵马赫数的变化曲线、叶片表面等熵马赫数分布曲线、以及S1流面等熵马赫数分布。计算与试验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本叶栅具有后加载特性,亚声速段的损失较小;在设计工况时流动状态较好,流道中没有出现超声速区和激波现象。  相似文献   

12.
涡轮叶栅叶尖间隙流实验研究(英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effects of some factors on the tip clearance flow in axial linear turbine cascades. The measurements of the total pressure loss coefficient are made at the cascade outlets by using a five-hole probe at exit Mach numbers of 0.10, 0.14 and 0.19. At each exit Mach number, experiments are performed at the tip clearance heights of 1.0%, 1.5%, 2.0%, 2.5% and 3.0% of the blade height. The effects of the non-uniform tip clearance height of each blade in the pitchwise direction are also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at a given tip clearance height, generally, total pressure loss rises with exit Mach numbers proportionally. At a fixed exit Mach number, the total pressure loss augments nearly proportionally as the tip clearance height increases. The increased tip clearance heights in the tip regions of two adjacent blades are to be blame for the larger clearance loss of the center blade. Compared to the effects of the tip clearance height, the effects of the exit Mach number and the pitchwise variation of the tip clearance height on the cascade total pressure loss are so less significant to be omitted.  相似文献   

13.
轴流压气机可控扩散叶型的数值优化设计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采用数值优化技术进行轴流压气机可控扩散叶型设计,选择叶栅总压损失系数为目标函数,对初始叶型在设计与非设计状态的全部工况范围内的气动性能,进行优化计算。应用该数值优化设计系统完成了高进口马赫数、大弯度压气机静子叶栅的试验件设计。实验结果表明,在设计与非设计工况下,所设计的叶栅气动性能良好,达到了预定的设计目标,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可靠性与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4.
针对涡轮进口导向叶片进口马赫数低、前部负荷小的特点,采用前缘截断思路构建了高负荷涡轮叶型,并采用Pritchard 11参数法进行重构设计。采用数值计算和平面叶栅试验开展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高负荷叶型吸力面前缘马赫数显著提升,增加了叶片前部负荷。喉部峰值马赫数基本不变,但位置前移,负荷分布均匀性提高。叶型的马赫数特性和攻角特性表明,高负荷叶型在不同攻角和马赫数下,均能获得较低的总压损失,其中在设计马赫数,叶型负荷提升1倍的情况下,总压损失系数降低259%。   相似文献   

15.
On-Line Computer for Transient Turbine Cascade Instrument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32-channel computer based data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 system em has been developed for use with the new type of transient cascade facility at Oxford. This is used for testing turbine blades and nozzle guide vanes at full-scale engine Reynolds and Mach numbers ers with correct wallto-flow temperature ratios. A novel technique for processing transient heat transfer data from thin film surface resistance thermometers has been developed. Measurements of surface ace pressure around blades, and of the upstream turbulence level have been made. The cascade and instrumentation are shown to have advantages both in cost and effectiveness over continuous running cascades.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一种跨音涡轮叶片造型、气动设计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它是“涡轮叶片一体化CAD系统”的核心环节之一。对应用该方法设计的大负荷斜切口叶背反凹叶型作了叶栅吹风试验,获得了很好的超音叶栅性能,但亚音工况叶栅性能略受影响。  相似文献   

17.
轮盘结构形状复杂,完全按照实际结构进行结构分析也非常困难。为此,将榫头沿根部从轮盘中分离出来,作为三维问题处理;剩下的盘体简化为轴对称问题。由于简化了盘体,忽略了局部的应力集中,为此,适当降低被简化部位的屈服应力以做补偿。这样处理是否合适,需要从得到的优化设计中取出被简化的部分进行三维弹塑性计算来校核。如不满足给定条件,调整后重新进行优化直至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8.
罗斌  丁水汀  李果 《航空动力学报》2013,28(9):2083-2089
针对一种轻量化涡轮盘结构的特点,分析了参数化CAD/CAE集成过程的文件与输入参数的关联性.编写C/C++程序,利用UG/OPEN API实现参数化建模,通过修改脚本并基于单向流固耦合算法有序调用CAE软件执行脚本的方式实现关联文件与输入参数关联,从而实现参数化涡轮盘CAD/CAE过程自动集成.程序运行效果显示,相比人工执行同样的一次CAD/CAE流程,该方法至少要快54min,说明了该方法有效提高了轻量化涡轮盘的设计分析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