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为了得到能便于复合材料结构优化设计同时满足制造约束的复合材料层压板铺层库,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屈曲稳定性的复合材料层压板铺层库设计方法。首先,独立设计铺层角度数量表,便于多种铺层比例的快速移植和交叉融合;其次,以四进制方式对铺层顺序编码,遍寻满足约束要求的铺层顺序,确定核心铺层组范围,设计稳定性综合评价指标,优化核心铺层组铺层顺序,基于核心层组边界向上和向下逐层扩展,合并得到整个设计空间的复合材料层压板铺层库;最后,分析层压板折算刚度系数推导结果,给出铺层库均匀性调整方法。与手动调试铺层库相比,通过本文方法设计的铺层库临界失稳应力普遍提高10%以上,均匀性调整后的临界失稳应力依然提高5%以上。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不同铺层角和铺层厚度对复合材料层合板力学性能影响,通过转换复合材料刚度矩阵,得到复合材料层合板等效弹性常数,利用Matlab软件将计算复合材料层合板等效为计算等厚度各向异性板,研究不同铺层角对层合板力学性能影响;基于此等效方法,利用Fortran程序计算机翼剖面刚度,研究不同铺层厚度对层合板力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铺层角对复合材料层合板有较大影响,其中以45°铺层角作为最外层的层合板力学性能最佳,其次为90°和0°铺层角;随铺层厚度增加,机翼剖面的剪切刚度、弯曲刚度和扭转刚度几乎呈线性增大。研究成果为分析与设计飞机复合材料结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原有的冲击后压缩试验夹具无法防止薄板的整体失稳,为了获得正确的破坏模式,通过有限元分析设计了新的试验夹具。试验证明了新夹具的有效性,没有改变试件原有的应力状态,可以获得与标准试验相同的破坏模式。对比了不同铺层比和不同材料复合材料薄板的冲击后压缩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铺层比对冲击后压缩强度的影响很大,不同铺层比层合板的冲击后压缩破坏应变基本一致,织物铺叠层合板的CAI性能略与单向带铺叠的层合板差别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对复合材料层合板挖补修理模型进行了稳定性优化分析。采用ARSM优化算法研究了挖补修理结构失稳载荷与挖补角、胶层厚度以及补片材料与母板材料匹配对挖补修理后复合材料薄板失稳载荷大小的影响,得到了各母板材料对应的稳定性最优挖补修理模型。结果表明,补片材料各方向上的模量匹配非常重要,硼纤维层合板的6个方向上模量搭配最优,硼纤维层合板补片为各个修理方案中的最佳补片材料。当胶层厚度和挖补角参数增大时,失稳载荷逐渐增大,在挖补角与胶层厚度最佳匹配范围内,失稳载荷很快达到最大。在挖补角与胶层厚度脱离最佳匹配范围内后,失稳载荷迅速减小,进一步说明ARSM优化算法可以高效地完成挖补修理结构的稳定性优化分析。  相似文献   

5.
复合材料层合板低速冲击损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念  王志瑾 《飞机设计》2015,(2):5-10,14
复合材料具有比强度高、比刚度高等优良特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结构中。但是复合材料结构抗冲击性能差,当结构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受到外来冲击后,会造成多种形式的损伤,降低其承载能力。本文采用数值计算和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铺层顺序对复合材料层合板冲击后剩余压缩强度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当层合板较薄时,调整铺层顺序对层合板冲击性能的影响很小;随着层合板厚度逐渐增加,调整铺层顺序后,层合板冲击接触力和剩余压缩强度值变化越大;在层合板总厚度和各方向单层比例一定的情况下,将0°层靠近内侧铺设能得到较高的剩余压缩强度值。  相似文献   

6.
针对受压加筋曲壳的后屈曲特点,提出了一个后屈曲载荷的快速计算方法。用一部分有效蒙皮代替蒙皮失稳后的承载能力,利用欧拉失稳模型估算后屈曲失稳临界载荷。以外形参数给定的机身加筋壳结构为例,基于蒙皮局部失稳的简化模型,利用二次序列法优化求解结构的最佳布局。然后按照之前提出的后屈曲载荷的快速计算方法,设计筋条的截面刚度,最终得到最轻的机身结构质量。  相似文献   

7.
复合材料层合板的二次失稳和破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菊芬  汪海  成万植 《航空学报》1991,12(9):452-458
 本文采用考虑横向剪切效应的三角形拟协调罚函数单元,推导了带有初始挠度的复合材料层合板在后屈曲阶段的增量平衡方程和相应的切线刚度矩阵,以及非线性特征方程,并以数值计算研究了单元的精度和收敛性,二次分支点的存在性和边界条件、加载方式及铺层次序对二次失稳和破坏载荷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复合材料胶接修补中,合理设计复合材料补片铺层以减小胶层剪应力是提高修补可靠性的重要因素,利用ANSYS对铝合金含裂纹板件胶接修补模型进行三维有限元建模与仿真计算,分析了复合材料补片铺层台阶长度和纤维方向对胶层最大剪应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单侧修补和对称修补方式下的补片铺层方向和最优台阶长度参数表。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按照给出的铺层设计参数进行修补后,胶层剪应力在各台阶端头均匀分布,最大剪应力减小为单个台阶补片的15%。  相似文献   

9.
朱明  赵步云  曹大卫 《航空学报》1987,8(10):530-534
一、引言与基本关系式 1950年前后所建三个经典夹层板理论,自然均可被推广到面板为复合材料叠层板中,本文基于推广的Hoff理论,其基本假设为: (1)上、下面板为叠层板,且叠层板厚度很薄,但不同铺向角各铺层的偏轴刚度差别较大,所以考虑面板本身的抗弯刚度;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铺层区域变量对大展弦比机翼静气动弹性的影响,本文在考虑几何非线性影响下,依据有限元分析,研究了外翼段铺层区域的划分以及90°铺层角度的个数对大展弦比机翼静气动弹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45°、90°混合铺层的铺设效果优于只有0°、±45°铺层的区域;机翼变形情况随着外翼段铺层区域的增大而减小,且减小斜率逐步增大;外翼段铺层区域固定时,增加90°铺层角度个数会有效减小机翼变形,且机翼变形情况与增加的个数基本呈现负相关关系,其个数在铺层设计中可能存在一个最佳取值或最优占比。  相似文献   

11.
武仲科  吴骏恒 《航空学报》1995,16(6):662-670
讨论了用复形方法建立统一的产品模型 ,给出非流形的一个严格的数学定义 ,将代数拓扑中的单纯复形的概念和方法引入到非流形中。给出一种新的非流形的 B- REP——粘合边结构 ,并且在其上建立了一些基本操作和高级操作 ,讨论的模型具有严格的数学基础、灵活、易扩充 ,能容纳悬边、悬点、悬面。此模型的这些优点 ,使工程中的各种约束 ,如参数化、优化方法、人工智能等能够加入到系统中 ,此模型可能成为下一代 CAD系统——智能 CAD系统 ( INTELLI-GENT CAD)的几何模型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刘方龙  黄季墀 《航空学报》1984,5(2):200-209
 本文对复合材料无矩对称层板的最优设计,提出了一种概念直观、方法简便、收敛迅速、效果较好的等强最优设计方法。给出了几个算例的结果,并与文献[1、2]的方法作了对比,结果表明,本文的方法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缝合复合材料单层板的弹性常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缝合层合板的细观几何特征,考虑因缝线穿过纤维导致纤维弯曲的近似正(余)弦曲线情况,建立了反映缝合复合材料层合板细观结构形式的单层板有限元模型。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T700/QY8911缝合单层板的有效弹性常数,并与未缝合模型进行了比较。有限元模型和实例分析说明利用有限元途径分析缝合单层板的有效常数是切实可行的,同时为缝合层合板/壳的有关常数的有限元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软件工程系统论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一般系统论和工程系统论以及软件工程的特点提出了建立软件工程系统论的设想,并就软件工程系统论的研究意义、学科性质与体系、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工程系统论以各种各样的工程系统为其研究目标,其方法论体系适用于软件工程.创立软件工程系统论的科学体系及理论框架有助于切实贯彻系统科学和工程系统的基本思想,提升软件工程的研究起点,促进软件工程应用基础研究的系统化、严谨化和科学化.按照工程系统论提出的分类研究方法,可将软件工程系统初步分解为软件工程对象系统、软件工程过程系统、软件工程技术系统、软件工程支持系统、软件工程组织系统、软件工程管理系统等6大子系统.  相似文献   

15.
BUILDINGAUNIFIEDPRODUCTMODELWITHCOMPLEXMETHOD¥WuZhongke;WuJunheng(CAD/CAMResearchGroup,SchoolofSpaceTechnology,BeijingUnivers...  相似文献   

16.
刘存  赵冬强 《航空学报》2020,41(10):223832-223832
加筋短板以其高比强度成为飞机结构的基本元素,其设计方法是基于传统的Euler柱屈曲理论和Timoshenko板壳弹性稳定性理论,由于进行了假设和简化,不能很好地预测破坏载荷。采用GMNIA(Geometrically and Material Nonlinear Analysis with Imperfections)分析方法对加筋短板的承载能力进行仿真分析,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良好。基于GMNIA方法开展了不同类型的几何缺陷对加筋短板承载能力敏感度分析,研究了初弯曲、初偏心以及初变形对加筋短板承载能力的影响。给出了表征加筋短板初弯曲和初变形缺陷的计算公式,为有限元模拟加筋短板破坏过程及预测承载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持。此外,给出了初弯曲下加筋短板承载能力的设计许用值,提出了通过控制加工制造公差量来提高结构极限承载能力的设计建议,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某航空发动机全包线气动稳定性设计方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刘永泉  施磊  梁彩云 《航空动力学报》2012,27(11):2462-2467
根据稳定性基础理论及工程经验,以某型航空发动机为例,按GJB/Z 224-2005进行了全包线气动稳定性设计,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发动机在高空小表速节流状态下风扇和高压压气机的需用稳定裕度均较大;在发动机包线右边界,风扇需用稳定裕度较大,且基本一致;着陆过程受喷管亚临界影响,风扇需用稳定裕度较大.因此,这些工况在发动机设计和使用中应重点关注.在发动机气动稳定性设计时应保证风扇和高压压气机可用稳定裕度大于需用稳定裕度,并留有一定余量.采用的设计方法可以有效地满足复杂工程研制需求.   相似文献   

18.
Research on parafoil stability using a rapid estimate model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rotation between canopy and payload of parafoil system,a four-degree-of-freedom (4-DOF) longitudinal static model was used to solve parafoil state variables in straight steady flight.The aerodynamic solution of parafoil system was a combination of vortex lattice method (VLM) and engineering estimation method.Based on small disturbance assumption,a 6-DOF linear model that considers canopy additional mass was established with benchmark state calculated by 4-DOF static model.Modal analysis of a dynamic model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stability parameters.This method,which is based on a small disturbance linear model and modal analysis,is high-efficiency to the study of parafoil stability.It is well suited for rapid stability analysis in the preliminary stage of parafoil design.Using this method,this paper shows that longitudinal and lateral stability will both decrease when a steady climbing angle increases.This explains the wavy track of the parafoil observed during climbing.  相似文献   

19.
固体火箭发动机点火器的工程设计和流量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固体火箭发动机点火器传统工程设计的方法是应用经验公式估算点火药量,点火器结构设计依赖于设计人员的经验.本文依据数值方法给出了通用点火器设计方法,点火器流量估算方法.通过发动机压强上开段的峰值、达到峰值的时间来筛选方案,从而最终设计出点火器.文中还给出了实验结果.依据本文中提出的方法成功地进行了多种发动机的设计,表明工程应用性强.  相似文献   

20.
The development engineering involved in large scale systems is but one of many problems included in acquisition of these system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some of the engineering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rategic Air Command and Control System 465L and to indicate how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echnical problems and the nontechnical problems affects the final engineering decisions. In this paper we will indicate the basic requirements for the system and show how the system was configured to meet these requirements. The deficiencies uncovered in the design and first cut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and the compromises which were necessary to implement the system will also be discussed. Illustrative examples will be used to show how the design evolved into the final system configuration which is now in u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