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飞机装配设备及供应商一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我国飞机制造业发展迅猛,随着ARJ21飞机的总装以及大飞机项目的启动,行业对飞机装配技术及其设备的需求日益迫切。中航技国际工贸公司作为中国航空工业设备进口的主渠道和主窗口,正密切关注这种需求,并追踪国际上相关技术和设备的发展。本文介绍了飞机装配相关的专用设备及其国际主要供应商,为国内企业和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刘跃 《国际航空》2008,(11):30-30
改革开放30年来,中航技对外签署的各类转包生产合同总金额达34亿美元,交付各类航空产品金额11亿美元,称得上是中国航空工业转包生产的开拓者和组织者,也是其国际合作的主窗口和生力军。不久前,本刊记者采访了中航技国际合作部的张赫然部长和转包生产部的杨春生部长,他们参与并见证了中国航空工业国际合作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外企业在各方面的差异和我们的不足,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3.
数控机床是国民经济关键领域的基础性支撑装备,按照用户的需要进行个性化设计、制造,逐渐成为市场对生产体系的基本要求.机床的智能化是数控机床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机床产业应对个性化制造趋势的有效途径,具体体现在加工过程、操作与管理、加工能力的智能化.航空工业是典型的个性化制造领域,机床设计制造企业纷纷通过提高机床智能化水平、提高机床专业化程度、提供复合化加工能力,来满足航空工业对数控机床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航空制造工程》2009,(2):39-39
成立于1979年1月的中国航空工业技术进出口公司(中航技),从事国家防务和民用航空所需要的航空技术和产品进出口,是国产飞机出口的主渠道。30年来,中航技向世界40多个国家出口各种型号国产飞机1300多架,飞机发动机1300多台,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400多亿美元。此外,中航技还组织国内航空制造企业与波音、空客等国际飞机制造商开展了转包生产业务。  相似文献   

5.
根据中央关于“吸收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加速航空工业现代化建设”的指示,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CATIC)于1979年1月21日成立,主要从事航空技术的进出口业务,至今已有20年了。20年来,中航技总公认真贯彻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坚持为航空工业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航空为本,工贸结台”的发展方针和“集团化、国际化、多元化”的发展战略,以实力雄厚的航空工业为后盾,将本企业定位为“航空工业中的外贸企业,外贸行业中的航空企业”,充分发挥航空工业国际经济贸易合作的主窗口、主渠道作用,在进出曰和…  相似文献   

6.
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5月3日在沈阳举行仪式,与空中客车公司、欧洲直升机德国公司、中航一集团和中航技国际工贸公司的代表一起,庆祝空中客车A320飞机应急舱门交付突破3000个。A320应急舱门项目是中航技国际工贸公司、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空中客车公司一级供应商欧洲直升机德国公司于1986年签署的。经过18年合作,沈飞公司在质量体系建设、交付进度和产品质量方面,都取得长足进步,并从2002年年底开始,成为A320飞机应急舱门项目的惟一供应商。沈飞董事长兼总经理李方勇在庆祝仪式上说:“从当初首架应急舱门的研制和交付,到目…  相似文献   

7.
<正>二、专题发言(下)(一)中航技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曾文:航空工业应对飞行训练数字化变革的解决方案——高效提高信息化条件下飞行员能力素质曾文副总经理的发言分为三部分内容:航空工业的新发展、数字化变革带来的挑战和应对数字化挑战的训练发展需求。1.航空工业的新发展新一代航空产品陆续装备部队,并致力服务于多元化客户。自1979年以来,向超过40个国家出口了近2000架飞机。出口产品从有人机到无人机,从固定  相似文献   

8.
大飞机、新支线飞机等民用航空及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中国航空工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未来几年,航空工业对于数控机床工具装备的需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水平上都将大幅度增长。随着超高速切削、超精密加工等技术的不断进展,虚拟制造、绿色制造等先进概念逐步获得应用,以及柔性制造系统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集成系统、网络化技术的不断成熟,高速化、复合化、智能化和环保化已经成为未来机床的发展趋势,满足航空工业新材料、新结构加工要求的机床工具产品将不断涌现。  相似文献   

9.
2008年10月23日,清华-德马吉先进制造技术交流中心第二阶段启动仪式暨航空制造新技术交流会在清华大学隆重举行。清华大学机械学院院长尤政教授、德马吉亚太区CEO Jens Hardenacke博士、德马吉中国区总裁汉诺先生以及中航技国际工贸公司副总经理杨宏先生和来自航空制造业的用户代表参加了此次交流会。在为期2天的交流会中,  相似文献   

10.
唐军 《国际航空》2006,(10):18-22
航空转包生产对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并已成为我国民机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航空工业的合作项目已扩展到50多个,年创汇额约2亿美元,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民机零部件制造产业.但与航空转包生产业发达的日本、韩国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战略性地引导我国航空转包生产的发展,不断提升国际合作层次,推动中国航空企业与世界接轨已成为我们未来的主要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我国航空企业制造水平,促进国内外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在航空及国防制造领域的应用,在中航工业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昌飞)和中航工业南方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方)的鼎力支持下,由中国航空学会制造工程分会发起并主办、中航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的2010航空工业优秀供应商用户巡访活动于2010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顺利召开。  相似文献   

12.
成立于1958年的苏州电加工机床研究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特种加工应用技术的研究及产品的开发和生产,致力于提高模具、航天航空、汽车制造、冶金、纺织和通信等行业的加工能力和装备水平。自成立以来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从国家科研机构到市场经济的竞跑者,可以说,苏州电加工机床研究所有限公司50多年的发展代表了我国特种机床加工行业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机床工业自主创新的典范。  相似文献   

13.
航空市场     
《航空科学技术》2004,(6):39-40
中航技与哈飞签署20架Y-12收购合同11月2日,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与哈飞航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20架Y-12系列飞机收购合同。根据合同条款,在未来几年内,中航技将从哈飞股份收购20架Y-12系列飞机并向国外出口。第二个100台TY7A型火箭弹射座椅出口11月2日,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与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签署TY7A型火箭弹射座椅第二个100台出口协议。这100台TY7A型弹射座椅用于K-8系列飞机,是航宇公司和中航技双方根据对K-8飞机市场前景的分析和订货情况签订的。除此之外,航宇公司还通过中航技总公司向国外出口TY5系列、TY6…  相似文献   

14.
航空新闻     
K-8飞机献技巴黎航展 法国总统希拉克参观中航技总公司展台 第43届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6月12日在巴黎东北郊的布尔歇机场揭开帷幕,法国总统希拉克参观了中航技总公司展台。令人注目的是,本届航展上中航技总公司不仅展出了K-8喷气式教练机,而且第一次在巴黎航展上做了精彩的飞行表演。 希拉克总统在中航技展台时,中航技总经理杨春澍介绍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和国际合作项目超七、EC-  相似文献   

15.
我国机床未来发展方向 四大国际机床展览会上所展示的制造技术一向是世界各国制造业发展的风向标.在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当中,世界各国的制造业包括机床行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经过2010年的沉淀及储备,全球又将迎来2011年北京国际机床展览会.  相似文献   

16.
刘源 《国际航空》2010,(7):70-72
印度近年来大宗军机接二连三地采购招标,不断撩拨着美、欧、俄军用航空制造商们兴奋的神经,印度军用航空市场自然也成了世界军用航空制造列强的角逐之地。毋庸讳言,随着国外先进军用航空产品的大量涌入,印度军方航空装备水平得以提升,同时,这也给印度军用航空工业带来了机会。印度的军用航空工业将怎样选择其未来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简讯     
航空装备及先进制造技术国际学术会议在京开幕2007年6月25日,在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指导下,由中国一航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  相似文献   

18.
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武重")是我国"一五"时期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目前是我国研发、设计和制造重型、超重型机床的大型骨干企业,以生产重型机床产品规格最大、品种最全而闻名遐迩.武重为国家机床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以及推动重型机床行业技术进步所做出的贡献得到了国家的充分肯定和行业的认同.  相似文献   

19.
[编者按]由于航空材料、结构、加工等方面的特殊性对制造装备提出的特殊要求,航空专用设备已成为影响航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宝美技术(BUMOTEC)有限公司在第十届中国国际机床展(CIMT 2007)上首次亮相的S-191FTLR铣车复合加工中心以其独有的特点和可靠的性能成为广大航空企业关注的热点.在CIMT 2007期间,本刊记者采访了瑞士宝美技术有限公司首席代表克洛德·巴列夫先生.  相似文献   

20.
读来读往     
送走收获不菲的2012年,迎来生机盎然的2013年。我们信心满怀,将继续秉承面向科研、面向生产、面向市场、面向读者的办刊理念,传播先进制造技术。新年伊始,本刊特别策划了"新年访谈"栏目,来自国内外航空企业、制造装备供应商的CEO代表同贺2013,展望未来发展宏图;本期封面文章介绍了中航工业继往开来,跨越发展,在努力建设航空工业强国中取得的系列成就;"行业回顾与展望"栏目邀请航空、航天、机床、数控装备、复材、模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