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互文性理论对《桃花源记》中合成空间的分析,说明在阅读文本时这种认知活动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2.
概念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认知现象。本文首先介绍了Lakoff&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然后介绍了动物反谚语的形成规律。最后,通过对其中一条反谚语"All sb`s swans are geese"的认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读者对反谚语的解读取决于文本信息、读者自身的知识结构以及相关的社会阅历和日常生活知识等诸因素。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闻翻译的语篇分析》旨在探讨中国新闻的翻译机制及译者在新闻制作环节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包括其所受的"操控性"影响.梁霞(音译)运用综合分析法,从文本、语篇和社会文化三个层面分析了批评性语篇的原则,从《参考消息》在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制度背景和人文因素两方面,对选定的英语源新闻和汉语译文进行了文本比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以文学地理学研究视角解读文献的方式隐隐具有成为文学批评研究之利刃的征兆。借用这种方式解读哈代第一篇直接以"多塞特荒原"(纸上的"威塞克斯郡")为创作背景的文学巨著——《远离尘嚣》,探讨作家、作品与地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读者深层次把握作品,体会作品中构建的荒原意象,感受、剖析作者的荒原意识和荒原情结,进而更深入地走进小说人物内心,感受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英国农民的遭遇和心路更迭。  相似文献   

5.
翻译界试图用关联理论来重新审视"译者—译本—读者"三者的关系,同时对不可译和对等性这些理论提出了质疑。但少有研究从实际译本出发,用关联理论来评价译本。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着手,以《道德经》陈荣捷版本第一章的翻译为例,来看从关联理论评价译本的可行性,为译者提供一种全新的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6.
《扶桑》是严歌苓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中国女子扶桑与美国男孩克里斯之间的唯美爱情故事,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包含了许多中国文化的元素,并涉及中美种族不平等等敏感话题,其英译本在美国大受欢迎。因此,本文从译介学视角,按照译本选择、译本创作、读者反馈的顺序,分析《扶桑》英译本的整个译介过程,以期为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提供个案。  相似文献   

7.
为了进行翻译创造性的认知研究,分析归纳了词汇形态、短语、句式的语言不同层面的否定构式类型,运用了构式和词汇(词干)的双向互动理论、构式压制理论、心理空间理论、交互主观性理论、认知隐喻理论,融合了构式语法和认知语言学理论于翻译研究中,揭示了翻译创造性研究与人们的认知思维、心理表征和语境密切相关,拓宽了翻译的认知研究范围,为构式语法和认知语言学理论融合互补于翻译研究,提供了借鉴方法。  相似文献   

8.
"兴"的原始本义与宗教祭祀以及巫觋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与祭祀时的音乐、舞蹈有关。中国古典诗学中的"兴"总是与抒情联系在一起,文学对人精神上的审美愉悦功能是"兴"的后起之义,其原始功能并不是为了审美或欣赏,而是为了解决生理疾病方面的问题,由"兴"而来的文学"抒情"其原初功能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9.
《西南航空》2010,146(4):112-113
李杰,曾用笔名旷野、阳春。男.青年作家.艺术评论家.资深传媒人。相继出版《情感的水手》、《秋笺》、《中国样本》、《穿越嘎玛沟》等文学和理论畅销著作。  相似文献   

10.
含糊交际学是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门边缘学科,迄今,在国外的交际学、会语分析、社会心理学领域已引起越来越多关注,而国内目前对此只有零星报道,本文拟对该学科的奠基之作:加拿大心理学家Janet Beavin Bavelas的《含糊交际学》(Equivocal Communication)一书作简单评述,以使读者对其理论和研究方法有一大致了解。  相似文献   

11.
以《旅游论坛》为例,对广西高职高专学报的地域影响力进行了分析。利用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统计分析平台的统计数据,对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旅游论坛》网络读者的地域和所属单位进行分析。分析显示:《旅游论坛》读者的单位主要集中在国内研究生教育比较发达的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读者比较少。针对这种读者高度集聚的现象,提出了...  相似文献   

12.
借鉴"读者接受"理论中以"读者为中心"的观点,研究《高级英语》课程教学的自主学习模式。本文认为,学生是审美活动的主体,在该教学模式中研究学生的元认知特点、教材、教学任务的设计和有效控制等因素,注重教学过程的研究,在实践中有效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3.
桂林享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誉,向外国友人介绍桂林旅游文化时,不免涉及旅游文本的翻译。以《魅力桂林》为例,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总结翻译桂林旅游文本时可采用的几种翻译策略,以期为翻译相关旅游文本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飞机黑匣子中舱音记录器记录的舱音主要是由话语音、噪声和具有不同物理意义背景声组成的复杂混合体,增加舱音分析的难度,用传统辨听分析方法难以识别其特征,特别是对舱音背景声。为解决此问题,本文首先系统分析了舱音的复杂性和特点,然后在研究传统舱音识别方法不足基础上,从数据、图形和文字描述三个不同方面,提出了识别舱音背景声特征的思路,并以波音737机型中驾驶舱内的部分典型背景声为例,初步建立了舱音背景声特征识别体系,有助于提高辨听分析舱音声信息、调查飞机事故原因。  相似文献   

15.
翻译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互文性活动。译者在理解和表达过程中需利用互文性知识,把源语语言文化和目的语语言文化联系起来,从而既保留译文的民族特色,又让读者易于接受。从互文性的角度,以《洗澡》四字格的英译为研究个案,分析其目的语言特性,论证互文性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探讨翻译策略,以期对翻译实践与教学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根据作家纳撒尼尔·霍桑代表作《红字》进行海斯特人物形象分析。在美国文学史上,《红字》是极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也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和研究。作者通过一个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塑造了一位美丽、坚强、敢于向黑暗势力抗争的女性形象,她的思想、观念均表达了建立一个和谐平等社会的渴望。  相似文献   

17.
严复是我国近代杰出的翻译家之一。他的"信、达、雅"翻译理论经历了历史和实践的考验。然而,严复的翻译思想不仅仅是"信、达、雅"。本文通过详细而深入的分析以及大量的例证发现:在翻译风格上,严复延续了先秦文体的词法句法结构,吸取了佛经和《史记》文体中的一些精华,还继承了桐城派古文的"雅洁"特色。在翻译策略上,严复通过删除章节、添加评论和改写译文等方法优化并传播了源语文本中的思想,增强了译本的可读性。本研究可以拓宽大家对严复翻译思想的认识,同时也对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研究尽了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8.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在被读者阅读和接受之前都只是一个半成品,译者翻译出来的文学作品不仅要忠实于原著,同时还要对译本的读者负责。由于所处的年代和环境不同,不同译者的思维方式、审美观点、翻译策略有较大的差异,对译者主体性的发挥程度也并不一致。从接受美学视角,通过对《简·爱》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从翻译策略、语言风格、文化诠释三个方面探讨两位译者在翻译《简·爱》的过程中发挥译者主体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研究在信息化背景下,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与先进教学理论深度融合,促成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媒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并以《新大学英语·习察篇》中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为例,对信息化背景下的外语教学设计和实践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0.
"战士诗人"郭小川在20世纪50年代发表《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与《严厉的爱》三篇爱情叙事诗,在当时文学政治化大背景下对叙事诗的题材选择做出了新的突破。诗人谱写的爱情叙事诗以复杂的情感以及对人生哲理性的沉思等使叙事与诗完美融合,达到了人性诗化的回归。郭小川在叙事诗中对视角、叙事、意象的构建打破了传统思维惯性,增强了作品的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