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编辑部在第60期《平息吉林省通化“二.三”暴动始末》一文按语中说:“据闻日本的衫本一夫也在写书继续宣传‘所谓枪毙林保毅’问题,这些都不是历史的真实”.此文发表后,张开帙同志提出这说法不确,因这是在没有看到(日).前田光繁(衫本一夫)先生撰写的《中国の证言,通化二.三暴动の真相》中《通化暴动的回顾》的文章之前写的.现在看来,此话说的不准确.衫本一夫先生在平息通化暴动的战斗中,是在吴溉之身边工作的人,是能够和吴溉之同志直接对话的人,他所回忆的材料据有高层次的、较大的权威性.请大家结合本刊第31期中《“对东北老航校诞生前后”中两个重要问题的考证》,第36期中《1991年4目7日林弥—郎先生给韩明阳先生的信》和第60期中《平息吉林省通化“二.三”暴动始末》三篇文章,认真地读一读.  相似文献   

2.
去年,我写过一篇《直升机和“直升飞机”》(1982.5《航空知识》),谈了直升机和“直升飞机”这两个航空名词的历史和发展,还说明这两个词儿并不相等,前者是正确的,而后者是错误的。现在这篇《飞机和“直升飞机”》可以说是前一篇的姐妹篇或续篇。  相似文献   

3.
1978年第5期《航空标准化》刊登了余道良同志的文章《按孔组找正与位移度的图解计算》(以下简称“孔组找正法”),对我们在本刊1977年第6期发表的《用坐标法和图解法检定位移度误差》(以下简称“两孔找正法”)一文中用两孔找正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对于存在的分歧意见展开讨论,将有助于提高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是有益的。 本文就“两孔找正法”与“孔组找正法”作一比较,供参考。不妥之处请指正。  相似文献   

4.
《航空科学技术》2006,(2):48-48
国际航空第四期内容简介:直升机作为世界航空器中一种“多才多艺”的产品门类,在百余年世界航空技术发展和应用历史上,起着其他类航空器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期封面文章以未来战争发展对直升机的要求为前提,介绍了直升机技术现状以及未来技术的发展走向。为纪念中国航空工业55年的发展历程,本刊编辑专文介绍了55年来中国航空工业的风雨历程、重要成就和未来前景。本期中,以解读民航“十一五”关键词为主题的文章,介绍了中国民航“十一五”发展的大手笔,值得一读。《航空维修与工程》是中国国内惟一一份公开发行的航空维修类期刊,是连接国…  相似文献   

5.
本文原载台湾《中国的空军》1993年5月号,系作者寄给关中人同志的。 本文作者田钟秀先生系我国著名航空模型专家,曾与刘文孝先生—起校补过陈应明先生的专著《中国空军飞机》,本刊第二期也曾刊登过他的文章《<中国航空发展史>的前言》。本文首次概述了我国民航最早的空难事件和沈德燮前辈晚年的一些情况,并系统介绍了田曦将军的事略,极具史料价值,而且可读性很强,特予转载。  相似文献   

6.
1982年第五期《航空知识》上刊登了我的一篇《直升机和“直升飞机”》。文章说:直升机和飞机不同,直升机不是一种飞机,把直升机叫“直升飞机”是错误的。文章又说了直升机名词的历史和“直升飞机”这不正确名词的泛滥情况。  相似文献   

7.
历史已表明,第一个用具体事实为朱慕菲“正传”的,不是别人,正是《香山航空人物录》的作者赵荣芳。 ——关中人《<香山天将>序》 《航空史研究》(39)刊出韩明阳、孟力同志合写的《为朱慕菲“正传”——访朱慕菲胞弟、旅加华侨朱腾云先生》(以下简称《正传》),引起了我的极大关切。我反复看了多次,还细加对比有关的文章,总的感觉是:写文章要实事求是,不要弄虚作假,欺世盗名。  相似文献   

8.
致读者     
值此新春佳节之际,《航空精密机械工程》编辑部向本刊广大读者致意,祝贺各位身体健康,精神愉快! 今年是我国第七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的第一年。“七五”是全面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关键时期。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遵循中央提出的“巩固、消化、补充、改善”的经济体制改革指导思想,发扬愚公精神,提高《航空精密机械工程》刊物的质量。刊物是  相似文献   

9.
《航空标准化》1985年第1期中刊载了《对较大尺寸环形零件孔组位置度公差的检测》一文,该文对孔组位置度公差的三种存在形式,即“采用独立原则的孔组位置度”、“薄壁件孔组位置度”、“被测要素采用最大实体原则的孔组位置度”分别提出了检测方案。本文拟对孔组位置度公差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即被测要素和基准要素均采用最大实体原则的孔组位置度公差,提出了检测方案,供大家参考,不妥之处望予以指正。  相似文献   

10.
拙作《空军航空博物馆“乐士文”l号飞机说明辨正》(载《航空史研究》)1995年第4期及1996年第2期,简称《辨正》,下同)从原始历史文献记载,有关人员(包括黄光锐、杨添霭、区润忠等人)的回忆,近人著述中有关宋庆龄乘坐“乐士文” l号飞机试飞的不同说法等方面,论定宋庆龄没有乘坐“乐士文”1号飞机试飞.发表后,韩明阳、盂力发表了《为“乐士文——1号”飞机正史》(见第62期),(简称《正史》),以黄光锐、唐铎、杨添霭、区润忠等当年“亲身实践者”于70年后所作的回忆,否定拙作《辨正》中关于宋庆龄没有乘坐“乐士文” l号飞机试飞的主张,并“不客气地提醒”“想否定‘乐士文'1号飞机若干历史问题的先生们”,必须  相似文献   

11.
1991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航空精密制造技术》编委会议,出席的有部、院、总公司领导和全体编委。这是本刊被批准对国内外公开发行以来的首次编委会议。会议主要目的是总结创刊以来的工作和讨论明年的工作计划。全体编委一致认为《航空精密制造技术》能反映航空机载设备制造技术的面貌,较好地突出了“精”  相似文献   

12.
读来读往     
在本期“读来读往”栏目中,我们摘录了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黄春峰和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陈冬梅两位读者的来信,他们分别谈了阅读本刊的体会。对于我刊能够及时服务于读者,对读者有所帮助,我们感到由衷的欣慰。也希望其他读者能把你们阅读本刊的感受或对本刊的服务需求及时告诉我们,以便我们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本刊编辑部我是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的一名科技人员,主要从事航空发动机科技情报的研究工作,是《航空制造技术》杂志的忠实读者,在长期的阅读和学习当中我受益匪浅。2005年为配合我院“航空推进技术验证(APTD)”计划的开展,我准备撰写…  相似文献   

13.
早在1982年,我就在《航空知识》上提出直升机不是飞机,不该把直升机叫成直升飞机。我又在1987年的《直升机和“直升飞机”的问题》特刊上,说直升飞机  相似文献   

14.
航史论坛     
黄尧民先生 :寄去“编写《中国航空史》的前前后后——答韩明阳先生等人的指责”一文 ,希望能在《航空史研究》上全文发表。如对该文有所删节 ,望能经过作者同意。在此春节到来之际 ,祝你及编辑部全体同仁节日愉快 ,身体健康 !陈显曾 陆文至   2 0 0 0年 1月 31日编写《中国航空史》的前前后后——答韩明阳先生等人的指责陈显曾 陆文至  编者按 :本刊第 65期上发表了“一大怪事”一文后 ,引起了讨论。 67期上发表了一些读了“一大怪事”后的文章 ,都是针对“空白”“遗憾”论来进行评论的 ,所有文章均没有说姚峻等人不应编中国航空史 …  相似文献   

15.
书讯     
《香山天将》首由赵荣芳,李文光编著,在广东中山报上进行了连载,现巳结集出版.本刊已收到该书书稿,该书以记实文学的形式,歌颂了孙中山先生的“航空救国”学说,并以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世界农业航空始于何时”的问题,在我们国内似乎早有定论。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1985年12月版)第389页就是这样写的:简史1918年美国用飞机喷洒砷素剂防治牧草害虫成功,开辟了农业航空的历史。随后加拿大、苏联、德国和新西兰等国也将飞机用于农业。又如《世界飞机手册》(航空工业出版社2001年6月第l版)第593页“农业飞机”这一条目里一字不改地引用了上述说法。再如《中国航空报》2001年11月23日第4版头条位置一篇题为《国外通用航空———前景广阔的大产业》文章里,也是这样写的:1918年美国使用双翼机喷洒农药,防治牧…  相似文献   

17.
读来读往     
在本期“读来读往”栏目中,我们摘录了昌河飞机工业集团公司卢廷钧和MSC软件有限公司北京办事处高良文两位读者的来信,他们分别谈了阅读本刊后的体会以及对他们学习、工作的帮助;他们还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为本刊今后能够更好地选题策划、服务于读者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对此我们表示由衷的感谢。也希望广大读者能继续支持我们的工作,共同办好我们的期刊。本刊编辑部我是《航空制造技术》杂志的忠实读者,通过阅读和学习《航空制造技术》,从中获得了有益的信息和知识,能够不断充实自己的技术知识,了解国内外技术动态。《航空制造技术》是一份非…  相似文献   

18.
简讯     
《航空制造技术》第四届通讯员工作会议在三亚召开《航空制造技术》第四届通讯员工作会议于2005年12月7~9日在海南三亚召开。来自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第二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学会分会的20余名通讯员代表参加了会议。会上,航空制造技术杂志社副社长兼主编刘柱代表杂志社向为本刊辛勤工作的通讯员表示感谢,并介绍了杂志社近两年的发展情况和未来两年的工作设想。副主编张莉向通讯员汇报了近两年《航空制造技术》编辑部的工作情况,并对通讯员工作进行了总结。工作报告肯定了第三届通讯员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并对通讯员…  相似文献   

19.
《航空史研究》1994年第2期(总第44期),关中人先生的《当年<大公报>关于冯如携机回国的报导》,介绍和全文引录了一篇笔者1991年撰写《冯如研究》时未见的。极富史料价值的冯如历史文献——刊于1911年3月香港《大公报》的《中国飞行家回国近状》,并据以提出“冯如回国时,到底是携回一架还是两架飞机?”等三个问题。本文试对这三个问题作初步的分析和解答: (一)冯如回国时,到底携回一架还是两架飞机?  相似文献   

20.
读来读往     
在本期“读来读往”栏目中,我们摘录了西飞数控中心杨秦峰和西北工业大学赵昌葆两位读者的来信,他们分别谈了阅读本刊相关文章后的体会以及对他们工作的帮助;他们还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为本刊今后能够更好地选题策划、服务于读者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对此我们表示由衷的感谢。也希望广大读者能继续支持我们的工作,共同办好我们的期刊。本刊编辑部《航空制造技术》2005年第7期的论坛——刀具应用解决方案,刊登了成都刀具研究所赵炳桢总工程师的《重视刀具应用技术提高切削加工效率》一文,我们机械加工同行们拜读后,不仅深感作者在金属切削专业上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