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对直流电机网络闭环控制系统进行仿真分析,根据电机网络闭环控制系统原理建立仿真模型。对具有数据丢包的直流电机网络伺服控制系统输出响应特性进行仿真,比较系统分别采用PI控制及增益,可调PI控制方式时的输出特性。结果表明,相比常规PI控制增益可调PI控制方法在网络环境下具有更好的控制特性。该研究为网络伺服控制技术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SIMULINK平台搭建了分轴燃气轮机稳态、过渡态仿真的数学模型,利用该模型进行燃气轮机-螺旋桨共同工作动态仿真,分析了螺旋桨角度瞬态变化对燃气轮机性能的影响。在燃气轮机性能曲线网图和压气机特性线图中得到燃气轮机工作过程,并得到螺旋桨角度瞬态变化对燃气轮机性能参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某航改燃气轮机在调试中多次出现振动超限问题,通过对振动信号作FFT分析及相关部件分解检查,发现了转子不平衡、联轴器径向跳动超差和负载压气机可调叶片内环碰磨等故障.为此,采取了相应措施,最终减小了振动,保证了试验安全.  相似文献   

4.
随着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大型油气田的开发和中低热值燃料应用的发展,发电用燃气轮机在中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根据燃气轮机运行平稳、可靠性高等特点,基于燃气轮机电站的实际工作经验,对发电用燃气轮机寿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在试验台架和工作现场对燃气轮机喘振裕度进行动态测试和检查方法,其测量和计算方法新颖、简单适用。应用计算机图形技术,将燃气轮机压气机特性图显示在控制屏幕上,燃气轮机在不同工况下运转时,测试系统将其工作状态点的相关参数动态实时地显示在控制屏幕上,操作人员根据燃气轮机的实际工作状态,便于机动性检查,防止意外故障发生,提高了燃气轮机在现场使用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李华文  肖磊 《航空发动机》2012,38(2):F0002-F0002,F0003
<正>闻雪友,男,1940年出生,浙江慈溪人,1962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研究院第七〇三研究所工作至今。燃气轮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闻雪友长期从事舰船/工业燃气轮机装置的研究设计工作。曾任中国多型舰用燃气轮机机组的研制负责人,后又曾组织实施多项与燃气轮机相关的大型民用工程,为中国舰船/工业燃气轮机装置的发展和民用化进程做出了重要  相似文献   

7.
针对某简单循环燃气轮机和回热循环燃气轮机建立了性能计算数学模型,并以Newton-Raphson法进行求解,对各自的变工况性能进行计算、分析及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工作参数相同的情况下,简单循环燃气轮机做功能力强于回热循环燃气轮机,但是前者的效率远远低于后者;涡轮进口温度自设计点降低时,回热循环燃气轮机效率降低幅度更大.对于简单循环、回热循环燃气轮机,环境温度降低使燃气轮机的输出功率和效率增加,但压气机喘振裕度降低;环境压力升高有助于提高燃气轮机的做功能力,使经济性以及稳定性更好.这些研究结果可以为航机陆改燃气轮机的变工况运行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联调机构虚拟样机运动学动力学仿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UG与ADAMS软件建立了某型燃气轮机压气机可调静叶联调机构系统的完整数字化虚拟样机,在此基础上对该联调机构系统进行了动态特性仿真分析,得到了可调静叶联调机构的调节变化规律,分析了联调机构的仿真结果与机构设计目标的对比情况,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并对仿真角度规律结果与CAD计算法结果进行了比较,证明了ADAMS仿真是1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且比物理仿真有很强的经济性优势。通过仿真得到了各级拉杆的受力情况,为进一步有限元结构分析以及结构系统优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王涛  尹钊  田拥胜  高庆  谭春青 《推进技术》2018,39(1):212-219
鉴于传统的燃气轮机建模方法用于动力涡轮导叶可调的三轴式船用燃气轮机动态实时仿真时具有一定局限性,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径向基函数(Radical basis function,RBF)的神经网络与部件法(Component modeling method,CMM)的复合建模方法 (HMRC)。该方法针对该型燃气轮机的结构和总体性能特点,合理地选取了样本点以减小样本规模。通过神经网络与部件法分别计算燃气发生器与动力涡轮相关参数,采用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建立实时仿真模型。与传统的部件法建立起来的仿真模型对比,新方法计算结果与部件法吻合度高,误差低于1%,同时模型的实时性得到了大幅提升,计算速度约为部件法的7倍。  相似文献   

10.
孙爱军  肖娜新  马力 《航空发动机》2010,36(4):49-52,31
WR-21燃气轮机是效率高、结构紧凑、可靠性高、维护性好的先进舰船用燃气轮机。介绍WR-21燃气轮机的工作原理和技术优势,总结其继承航空发动机技术与经验和创新采用间冷回热循环的设计特点,以为中国研究与研制舰船用燃气轮机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程超  王曦  姜震 《航空发动机》2023,49(6):91-98
针对现有导叶伺服系统模型跨平台联合仿真速度慢、通用性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动力学特性方程的、部件通用性 强的导叶伺服系统通用建模方法。采用部件建模法从底层方程到部件级模型,再到顶层系统,形成层次化、模块化的建模架构,使 原理与工程应用有机融合;通过对导叶伺服系统各组成部件进行工作机理分析,建立导叶伺服系统的AMESIM模型,推导各组成 部件的动力学特性方程,开发Simulink部件模型库;与AMESIM模型进行对比验证,构建Simulink导叶伺服动力学系统机理模型。 结果表明:系统模型稳态误差不大于0.12%,斜坡响应跟踪误差为3.7%,对于幅值为作动筒位移5%的不同频率正弦指令信号,导 叶伺服闭环系统带宽不小于8 Hz。该导叶伺服动力学系统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动态特性,是可行和有效的,具有明 显的推广应用价值和跨平台多学科联合仿真优势。  相似文献   

12.
姚文荣  孙健国 《航空动力学报》2007,22(11):1930-1934
研究了基于在线可变压气机导叶角的涡轴发动机最小油耗优化控制.分析了压气机导叶角的变化对涡轴发动机的影响.提出了基于在线可变导叶角的涡轴发动机优化控制方法.最后,进行了涡轴发动机最小油耗优化控制的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通过调节压气机导叶角可以使单位功率耗油率降低3%~7%,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涡轴发动机叶片调节机构设计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针对涡轴发动机叶片调节机构运动关系复杂, 采用齐次坐标分析法结合Matlab软件推导运动方程的设计方法, 并通过优化计算得出构件尺寸.采用该方法, 对某型发动机叶片调节机构进行改进设计, 调节精度达到设计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轻质化燃油系统结构,基于电调燃油变量泵的航空发动机转速控制系统,构建了柱塞泵斜盘位置电液伺服控制系统,油泵出口燃油直接输入电液伺服阀;建立了电液伺服阀线性化模型。通过数字仿真,研究了电液伺服阀工作特性,并得到了其适应性模型;在航空发动机特性半物理试验系统上,对斜盘位置电液伺服控制系统实物进行了验证试验,并与航空发动机模型一起构成了发动机转速闭环控制系统。结果表明:变输入压力的燃油电液伺服位置控制系统有效可行,变量泵工作稳定可靠,电液伺服阀模型能够准确反映实际工作状况;基于变参数PI控制算法的转速闭环控制初步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15.
CFM56-3发动机可变几何控制系统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FM56-3发动机目前广泛应用于民航干线飞机,其可变几何控制系统由可调放气活门(Variable BleedValve)和可调静子叶片(Variable Stator Vane)子系统组成,工作情况直接决定着发动机能否稳定可靠地工作.系统介绍和全面分析了CFM56-3发动机可变几何控制系统的构成与控制原理和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为排除该系统故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可调高压导叶对1+1/2对转涡轮性能影响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1+1/2对转涡轮高压导叶转动不同角度后不同落压比时的涡轮性能进行了数值计算和分析,获得了不同导叶开度和不同落压比对涡轮性能影响的关系曲线.结果表明,高压导叶转角的变化可以有效地调节1+1/2对转涡轮的流量;当导叶打开时,随着落压比的变化涡轮效率存在一个峰值,当导叶关闭时,涡轮效率随落压比的减小持续降低,并且降低的幅...  相似文献   

17.
针对涡扇发动机加减速过程特性参数变化大的不确定系统,提出一种带执行机构的涡扇发动机自适应加减速伺服控制设计方法。采用变阻尼修正的自适应控制规律,抑制了自适应加减速过程中的参数漂移。在自适应加减速控制算法中,设计目标是使被控对象的输出能够伺服跟踪任意加减速指令信号,这一指令与涡扇发动机加减速过程中对带有条件限制的指令要求一致,为使控制系统具有加减速伺服跟踪和对外界扰动信号抑制的能力,在控制回路中内嵌积分环节,实现闭环加速伺服跟踪鲁棒性能,结果表明:自适应控制适用于涡扇发动机过渡态控制。在仿真时,在系统中加入白噪声干扰的情况下,自适应参数被限制在±0.003的范围内,没有出现参数漂移现象;在快速加减速过程中,加减速燃油流量未出现大幅超调和下垂,加减速时间不超过4 s。  相似文献   

18.
针对某发动机交付试车检查高压导叶控制规律时,在转速上升和下降过程中出现导叶控制规律偏差大的情况,通过对高压导叶控制原理和试车数据分析,得出高压导叶控制系统负载力为影响偏差的主要因素。利用地面试验设备,采用对顶缸加载方式,开展负载力对导叶控制偏差影响试验,复现了发动机试车过程中控制规律偏差问题。试验结果表明:负载力越大,导叶控制偏差越大。  相似文献   

19.
永磁同步电机(PMSM)交流伺服控制系统中由于电子器件的开关引起相电流非正弦变化,经坐标变换得到的交直轴电流含有谐波成分,引起电流环振荡及电磁转矩脉动。在分析相电流与交直轴电流高次谐波关系,以及交直轴电流高次谐波对电磁转矩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FIR滤波器的交流伺服系统前馈控制策略,并在该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变步长因子算法,根据误差值改变步长因子,在提高滤波器收敛速度的同时减小超调。该算法与传统的一阶低通滤波器相比,相位不滞后,灵敏度更高,且系统稳定。改进后的控制策略有效地降低交直轴电流谐波,抑制电流环振荡及电磁转矩脉动,提高PMSM交流伺服控制系统稳定性及动态响应。通过仿真与试验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变几何涡轮叶栅叶端小翼的气动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杰  郑群  刘鹏飞  魏明 《航空学报》2016,37(12):3615-3624
针对大子午扩张变几何涡轮在可调静叶转动时旋转轴端严重恶化端区流场的问题,提出在可调静叶的机匣端部应用小翼结构的方法以克服这一问题并减少叶端间隙泄漏流动。应用数值方法和标准k-ω两方程湍流模型,并结合低速风洞试验,首先研究了可调静叶栅小翼端部流场及损失分布,并考虑了可调静叶转动的影响,随后给出了叶端凹槽状小翼结构,并评估了其气动性能以及对间隙变化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可调静叶栅中应用叶端小翼不但可以避免可调静叶转动时旋转轴端恶化端区流场,还降低了叶端间隙泄漏驱动力,从而使得可调静叶在所有转角下都具有较好的端区流动性能,并且叶端小翼结合凹槽结构可以进一步减少间隙泄漏,总体上可调静叶栅总压损失系数降低了8.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