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在日常维护中经常发生襟翼/缝翼故障,引起航班延误,不利于保障航班的正点率和飞机的安全,现对襟翼缝翼系统进行分析,供排故参考和维护中使用,以便快捷有效排除故障和防止故障的重复发生。1襟翼/缝翼控制系统737NG飞机的后缘襟翼为两开缝,前缘缝翼有8块,左右各4块。该系统由B液压系统供压,首先由手柄给出机械输出,通过钢索传给襟翼控制组件——后缘控制活  相似文献   

2.
一、BAe146—300型飞机襟翼系统的设计特点 BAe146—300型飞机是一种无前缘缝翼,固定式水平安定面,上单翼飞机。为保证起飞和着陆产生最大升力系数和飞机的可操纵性,襟翼的面积设计得很大,襟翼向下放出时,同时向后延伸,以增大机翼的有效面积,并可  相似文献   

3.
“后缘襟翼不一致”是指襟翼控制手柄的位置和襟翼的实际伸出位置不一致的现象。在正常情况下,襟翼控制手柄同时作动后缘襟翼和前缘缝翼,襟翼控制手柄卡槽有7个卡位即:UP、1、5、15、20、25、30。在控制手柄移到某个卡位时,与其对应的大翼上的后缘襟翼则移动到同样的角度。波音767飞机的后缘襟翼可通过液压马达和电马达分别操作;襟翼位置指示器上的两个小针分别显示左/右大翼襟翼的实际位置;波音767飞机襟翼/缝翼操纵的核心设备是襟翼/缝翼电子组件(FSEU),它担负控制襟翼/缝翼关断活门并且同时提供故障保护和备用操作等责任;当后缘襟翼系…  相似文献   

4.
大型民机高升力构型多采用多段式增升装置,大迎角飞行时,前缘缝翼上表面可能出现流动分离,造成缝翼尾迹流区迅速增厚,加剧缝翼与下游翼段气流的交混作用,导致各翼段环量减小、升力下降,最终发展为失速。针对多段式增升装置大迎角失速问题,本文基于有限体积RANS方法,研究了前缘缝翼开缝改善增升装置失速特性的作用机理与参数影响规律。研究发现:前缘缝翼开缝可有效推迟缝翼流动分离的发生,抑制缝翼尾迹区发展及缝翼与下游翼段附面层气流的交混,减缓对襟翼流动的不利影响,显著改善增升装置失速特性;开缝位置及射流出口方向对前缘缝翼流动的控制效果影响明显,应根据前缘缝翼形状和工作状态合理设计前缘缝翼开缝方案,以便获取更好的气动性能收益。  相似文献   

5.
针对一架波音737NG飞机空中前缘缝翼过度灯亮故障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找出不同位置传感器引起前缘缝翼过渡灯亮的差异,以便快速有效地排除故障。  相似文献   

6.
《飞机工程》2006,(1):66-66
目前波音公司购买了NASA兰利研究中心美国国家跨声速风洞设施的试验时间,正对787飞机的高升力系统设计进行评估。高升力系统包括用于提高机翼升力性能的襟翼和前缘缝翼,以保证飞机安全、高效起飞和着陆。为试验新的高升力概念,波音开发人员设计了新的787型后缘襟翼,并将其安装在已有的777半翼展模型上。  相似文献   

7.
10月24~28日,波音公司借用韩亚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37-900ER飞机在北京、天津、济南、海口、深圳等地进行巡回展示,向客户推介这款新一代波音737系列中最大和最新型号的飞机。波音737-900ER在波音737-800的基础上加长2.7米,最大起飞重量增加了6.1吨。为适应起飞重量的增加,增强了波音737-900ER的机翼上部和机身的中段的结构强度,安装了一个双位尾  相似文献   

8.
<正>1前缘装置概况前缘装置由每边机翼的发动机内侧两块克鲁格襟翼和外侧4块缝翼组成。通过前缘装置的伸出可以加大机翼面积和机翼的弯度,以提高起飞和着陆阶段的升力,改善起飞着陆性能,防止产生失速。前缘襟翼有两个位置:收上位和伸出位,前缘缝翼有三个位置:收上、伸出和全伸出位。2前缘装置控制  相似文献   

9.
工业动态     
《航空维修与工程》2013,(6):10-10,12
西飞成为中国首家波音737MAX供应商 10月28日,波音公司宣布与中航工业签订了一份关于在西飞生产波音737MAX内侧襟翼的合同,这标志着西飞成为中国首家737MAX供应商。该合同将于2015年中期生效,内侧襟翼的部分工作将在中航工业波音制造创新中心进行。目前,中航工业西飞正按照此前与波音签订的相关合同制造波音747/767改装货机地板梁、波音747飞机内侧襟翼和固定后缘翼肋。  相似文献   

10.
民用飞机二维增升装置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满足民机市场对飞机高效、经济的需求,飞机在巡航飞行阶段必须具有飞行速度高、阻力小等特性,具体到气动设计方面,就要求飞机的机翼具有较大的翼载荷,即减小机翼面积以减小阻力,这给飞机起飞着陆阶段使用的增升装置的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运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进行了民用飞机二维增升装置,即多段翼型的设计,得到了良好的设计结果,并验证了在二维增升装置设计过程中采用前缘缝翼外形设计——带前缘缝翼进行后缘襟翼外形设计——前后缘增升装置缝道参数优化——起飞、着陆构型协调的设计路线图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前缘缝翼系统设计是一个涉及多目标、多学科综合的问题。针对这一复杂问题,首先解决了前缘缝翼支撑与驱动机构设计的诸多难点,然后利用CATIA二次开发技术,建立了一套气动和机构一体化设计平台,将前缘缝翼气动设计和机构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型客机前缘缝翼气动机构一体化设计子平台的功能是向用户提供前缘缝翼以及支撑与驱动机构设计参数的输入;然后驱动CATIA自动生成前缘缝翼起飞着陆状态的气动外形;在此基础上自动生成支撑与驱动机构零件,装配并仿真;最后通过高效的气动评估方法来评估前缘缝翼在机构引导下得到的起飞着陆性能是否满足总体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2.
Trailing-edge flap is traditionally used to improve the takeoff and landing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of aircraft.In order to improve flight efficiency during takeoff,cruise and landing states,the flexible variable camber trailing-edge flap is introduced,capable of changing its shape smoothly from 50% flap chord to the rear of the flap.Using a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for the case of the GA(W)-2 airfoil,the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of the overlap,gap,deflection angle,and bending angle of the flap under takeoff and landing configurations is studied.The optimization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takeoff configuration,the variable camber trailing-edge flap can increase lift coefficient by about 8% and lift-to-drag ratio by about 7%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flap at a takeoff angle of 8°.Under landing configuration,the flap can improve the lift coefficient at a stall angle of attack about 1.3%.Under cruise state,the flap helps to improve the lift-todrag ratio over a wide range of lift coefficients,and the maximum increment is about 30%.Finally,a corrugated structure–eccentric beam combination bending mechanism i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o bend the flap by rotating the eccentric beam.  相似文献   

13.
张明辉  陈真利  毛俊  王刚  谭兆光  王龙  张彬乾 《航空学报》2019,40(9):623048-623048
翼身融合(BWB)布局是"绿色航空"发展目标的下一代大型民用飞机的理想布局。由于高度融合的外形特点,BWB布局难以通过应用传统增升装置实现低速增升与配平的协调设计。本文采用开缝钝头克鲁格襟翼提高BWB布局低速失速特性。首先,构建了克鲁格襟翼二维参数化方法,该方法符合克鲁格襟翼运动机构特点,可准确描述几何外形与缝道配置。其次,开展克鲁格襟翼几何参数与偏转角度的影响规律研究,分析流动形态与增升机理,提出设计原则。综合考虑外形、运动机构与遮蔽效应等设计约束,以提高增升能力为目标,开展前缘开缝克鲁格襟翼优化设计。优化设计结果满足设计约束,数值分析表明其增升能力比初始外形与经典缝翼均有明显提高。最终,采用前缘开缝克鲁格襟翼与后缘简单襟翼构建BWB增升构型,数值模拟与风洞试验结果表明,增升方案能够实现升力系数要求,降低了对配平能力的需求,减小了增升装置和高升力配平设计压力。提出的克鲁格襟翼设计方法不仅适用于BWB布局,也为传统布局民机增升装置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针对大型飞机后缘铰链襟翼与扰流板下偏联合主动控制下二维翼型进行数值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利用扰流板下偏技术,研究扰流板下偏与简单铰链后缘襟翼的耦合运动关系并分析其作用机理;利用铰链襟翼与扰流板联动改变巡航机翼弯度,改善机翼巡航升阻比,从而减少油耗,提高经济效益。采用CFD数值分析与iSIGHT优化平台软件,设计并分析了扰流板下偏与简单铰链改善飞机的低速起飞着陆性能及高速巡航性能。  相似文献   

15.
黄炜  龚志斌  李杰 《飞行力学》2012,30(4):300-303,309
采用求解N-S方程的方法,分别对安装后缘装置(Lift Enhancing Tabs,LET)中的传统形式Gurney襟翼(Gurney Flap,GF)和新型后缘装置(Mini-Trailing Edge Device,Mini-TED)后的多段翼型气动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以带有30%弦长富勒襟翼的NACA632-215B两段高升力翼型为基础,分析了不同安装位置的GF对气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等襟翼偏角下主翼尾缘安装GF对气动特性是不利的,而GF在襟翼尾缘的安装则有实际应用的可能。针对某真实飞机起飞、着陆构型多段翼型,研究了襟翼后缘不同偏角的Mini-TED对气动特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通过对Mini-TED安装偏角的优化,对于不同的构型和飞行状态可以增大其改善飞机气动特性的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16.
《中国航空学报》2022,35(11):191-208
The Adaptive Dropped Hinge Flap (ADHF) is a novel trailing edge high-lift device characterized by the integration of downward deflection spoiler and simple hinge flap, with excellent aerodynamic and mechanism performance. In this paper, aerodynamic optimization design of an ADHF high-lift system is conducted considering the mechanism performance. Shape and settings of both takeoff and landing configurations are optimized and analyzed, with considering the kinematic constraints of ADHF mechanism, and the desired optimization results were obtained after optimization. Sensitivity analysis proves the robustness of the optimal design. Comparison shows that the ADHF design has better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of both mechanism and aerodynamics than the conventional Fowler flap and simple hinge flap design.  相似文献   

17.
针对大型飞机总体技术要求和起飞着陆增升装置的设计要求,确定增升装置总体设计流程,详细介绍了后缘增升装置机构设计方法和平台,解决大型飞机后缘增升装置空间复杂机构的设计,以及后缘内外侧襟翼运动连续性和同步性问题。完成了后缘增升装置传动机构和收放机构在后梁上的布置,保证了收放机构的顺气流布置。  相似文献   

18.
航空公司使用多年的某国产民用飞机性能软件,在障碍物限重计算准确性方面虽能获得较满意的结果,但计算时间较长。分析该软件所用计算模型计算效率较低的原因,通过对比采用最小改平高和采用最大改平高两种模型的计算结果和计算效率,建立优化模型,计算不同障碍物、不同风速条件下,优化模型与原模型的障碍物限重、改平高度和计算时间,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模型的障碍物限重和改平高度计算结果基本相同;无障碍物时,不论有风无风,采用最小改平高的优化模型相对采用最大改平高的原模型均可减少计算时间25%;有障碍物时,无风情况下,采用最小改平高的优化模型可减少计算时间78% 以上,有风时,则可减少计算时间75% 以上。采用最小改平高的模型可以兼顾准确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19.
后缘襟翼对直升机旋翼翼型动态失速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洋  向锦武 《航空学报》2013,34(5):1028-1035
 针对带后缘襟翼的智能旋翼直升机典型襟翼参数对翼型动态失速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带后缘襟翼的桨叶动态失速模型,考虑了襟翼与桨叶之间的缝隙和襟翼在运动过程中相对桨叶的凸起,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研究了不同襟翼转轴位置和襟翼与桨叶的缝隙情况下的翼型动态失速特性,探讨了后缘襟翼激励幅值、时长和起始时刻对升力和俯仰力矩系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后缘襟翼能够较好地改善翼型动态失速时的气流环境,并减缓动态失速发生;襟翼激励最优幅值在25°附近,最优激励范围在方位角为240°~360°之间;襟翼转轴后移导致襟翼运动时产生的凸起会使襟翼控制效果减弱;襟翼与桨叶的缝隙会影响翼型动态失速特性,但是缝隙的长度(弦长的2%以内)对襟翼控制效果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20.
增升装置的设计对于大型客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柔性可变弯的增升装置是未来大型客机的发展趋势,也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以某大型宽体客机内段翼型为研究对象,在襟翼内部的柔性变弯机构的带动下,可以使襟翼的后50%部分实现柔性变弯。在原始刚性襟翼的基础上,柔性变弯后的襟翼可使襟翼后缘增加8°的偏角。之后在三维后缘铰链襟翼机构的带动下,同时襟翼内部使用柔性变弯机构,采用"前缘下垂+后缘襟翼柔性变弯+后缘简单铰链襟翼联合扰流板下偏",进行起飞和着陆构型的二维气动/机构一体化优化设计,优化出来的结果与原始不柔性变弯的翼型相比,起飞构型的最大升力系数的增加量为0.119,着陆构型的最大升力系数的增加量为0.162,且着陆最优构型推迟1°迎角失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