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报导了Ni-Si-B非晶态合金薄带在压力作用下的电阻蠕变现象,发现电阻的蠕变现象和压力作用下应变的蠕变现象十分相似,也可以分为可逆的和不可逆的两部分,可逆部分又含有瞬时可逆和滞后可逆两种成分。文章对非晶态合金的不可逆塑性流变用位形熵的理论加以定性解释。  相似文献   

2.
对于用射频溅射法制得的Fe_(83)B_(17)薄膜进行了平面霍耳效应的研究。实验表明:厚度大于800(?)的薄膜测量结果与导出的公式符合良好,且平面霍耳电压V_H的磁滞回线有轴对称性,但对较薄的膜则出现对公式的偏离并失去对称性。V_H的幅值可达500μV,开关临界磁场为22×10~(-4)T,晶化以后薄膜的V_H减小约一个数量级。利用平面霍耳效应测量了薄膜的静态磁特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近十年来国际上非晶态合金传感器的发展进行了综合评述。其中讨论了用于传感器的非晶态合金的特性,构成传感器的要素,介绍了非晶态合金传感器的分类、结构形式、实例及若干应用。按所利用的合金的磁致伸缩特性和物理效应把非晶态合金传感器分成5类:(1)利用零磁致伸缩合金制作的传感器;(2)利用超声传播效应的传感器;(3)利用应力-磁效应的传感器;(4)利用大巴克好森效应和迈悌欧锡斯效应的传感器;(5)利用电阻-应变等等其他物理效应的传感器。  相似文献   

4.
通过微波等离子体处理方法对Ni-W、Ni-W-B非晶态合金镀层表面进行改性的研究,测量了表面改性对非晶态镀层耐蚀性、表面成分及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微波等离子体处理过的Ni-W、Ni-W-B非晶态合金镀层,提高了在H2SO4、HNO3溶液中的耐蚀性以及在700℃环境下的抗氧化性能;微波等离子体处理过的非晶态合金镀层表面含W量和含O量相对提高了;镀层结构仍然是非晶态.  相似文献   

5.
以四面体Fe_4B为原子团,利用多重散射X_a自洽场的方法,对非晶态Fe_(1-x)B_x合金的电子结构进行了计算。分析、对比了原子团Fe_4和Fe_4B的能级分布、轨道等高线图和状态密度分布,讨论了B原子的加入对非晶态Fe_(1-x)B_x合金的电子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对非晶态的和局部晶化的Ni68Si15B17合金薄带和其他一些非晶态的合金薄带,以及对康铜丝,做了受拉力时电阻变化率的测量比较,并做了电阻随温度的变化以及其他一些测量。从比较中看出,非晶态Ni68Si15B17合金具有的特性可能使它成为优良的压力敏感元件的新材料,尤其适于制作飞行器中的传感元件。  相似文献   

7.
用射频溅射制备了一组厚度不同的NiSiB非晶态薄膜.在不同温度下,用不同时间对薄膜进行了循环退火.实验测量了循环退火后的薄膜电阻随温度的变化,得到可逆和不可逆两组曲线.厚度较大(>1 000)的薄膜,电阻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大,厚度较小(<400)的薄膜,电阻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小.电阻温度系数有正有负.从非晶态材料的结构弛豫出发,应用激活能谱模型和推广的Ziman理论讨论了实验所得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别以张力冲击法和应变电阻法对非晶态(Fe_(50)Ni_(50))_(80-z)Cr_xP_(14)B_6合金(x=0,1,2,3,4,6,10)薄带的室温饱和磁致伸缩系数进行了测量;测量结果表明,Cr元素的加入,使样品的λ_(?)有所减少;并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非晶态(Fe_(0.5)Ni_(0.5))_(80-x)Cr_xP_(14)B_6(x=0,1,2,3,4,6,10)合金薄带样品的室温直流磁场敏感特性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在几十个A/m范围的外磁场内,样品具有开关型磁场敏感特性。对影响开关特性的三个因素进行了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10.
以快淬法制备了非晶态Co_(90~x)T_xZr_(10)(T=Cr,Mo,V,W;x=0,4,6,8,10,12)合金系列样品,并对其一些热和磁性能进行了测试研究,探讨了它们在磁强计上应用的可能性。结果表明,随着样品中T元素含量的增加,样品的晶化温度和晶化激活能升高,饱和磁化强度和居里温度下降,交流磁导率变化不大。退火处理对交流磁导率和损耗有较大影响。以现有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非晶态Co_(78)Cr_(12)Zr_(10)合金适于用作磁强计探头的磁芯材料,尤其是它良好的高频性能使磁强计测量的交流磁场的截止频率大干20kHz。  相似文献   

11.
化学镀Ni—P合金等温处理的结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电子显微术研究了化学镀Ni—P合金层在260℃等温不同时间的非晶-晶体转变。结果表明,晶体镍首先从非晶态中析出,Ni_3P相亦直接从非晶态中生成,而不经过亚稳过渡相。  相似文献   

12.
非晶态镍磷合金电沉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亚磷酸—镍盐型电解液中主要工艺因素对电沉积非晶态镍磷合金的影响。结果表明,亚磷酸与氯化镍浓度比的影响最明显,该比值小于1:3时,难于形成非晶态镀层。随该比值增加,电沉积速度降低而镀层含磷量增大。镀液pH值和阴极电流密度增大时,镀层含磷量降低,不利于非晶结构的形成。从磷的阴极析出机理及其与析氢反应的相关性讨论了上述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3.
L10结构CoPt和FePt 薄膜因其高磁各向异性而成为新一代超高磁记录密度材料.采用Miedema理论计算了多种L10结构金属间化合物的空位形成能.研究结果表明:在这些金属间化合物中可能形成的空位类型,如FeNi和MnNi合金中易形成Ni空位;FePt和FePd合金中易形成Fe空位;CoPt合金中易形成Co空位;NiPt合金中易形成Ni空位;MnPt合金中易形成Pt空位;MnPd和MnHg合金中易形成Mn空位;MnRh合金中易形成Rh空位.这一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开发高性能的磁性薄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磁强计,该磁强计用具有零磁滞伸缩系数的非晶态合金薄带作为探头铁心,多谐振荡回路作为磁强计电路。它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频率响应范围大(0~5kHz)等优点。给出了该磁强计的工作原理,并对其在星载部件测试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5.
非晶态Fe_(80)B_(20)合金结构的计算机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们用两种不同直径球体的无规密堆计算机模型(DRHPS),模拟了非晶态Fe_(80)B_(20)合金的结构,初始位形在准动态平衡边界条件下,由L-J势进行松弛。计算了模型的简约部分径向分布函数、角分布函数及均匀度。通过分析和对比松弛前后的各种结构参数的变化,讨论了结构的化学短程序。  相似文献   

16.
对Cr含量变化对非晶态(Fe_(0.5)Ni_(0.5))_(80-x)Cr_xP_(14)B_6(x=0,1,2,3,4,6,10)合金薄带样品的内禀磁性和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对所得的随着Cr含量增加,样品的磁性原子的平均磁矩(?)和居里温度T_c的减少,热稳定性的提高等结果进行了讨论。当Cr含量x=4at%时,样品表现出一些特殊性质;而当x>4at%和<4at%时,样品的磁性和热稳定性的变化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7.
以阻抗电桥法对非晶态(Fe_(0.5)Ni_(0.5))_(80-z)Cr_zP_(14)B_6(x=0,1,2,3,4,6,10)合金薄带的淬态和等温退火后样品的磁谱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退火后相对起始磁导宰μ_(?)提高了3.6~6倍,截止频率f_c下降,磁损耗μ_2的磁谱出现了共振峰。同时,等温退火处理对各样品相对起始磁导率的影响比改变Cr元素含量x要大得多。  相似文献   

18.
开关磁阻电机难以采用传统电机分析方法进行建模,通过分析开关磁阻电机电磁转矩生成原理,确定了不同电机饱和状态下电磁转矩与相电感导数之间的关系。用分段函数非线性拟合的方式对电感导数曲线进行建模,再进一步得到开关磁阻电机可逆矩角特性的解析模型,并基于电机的结构参数和约束条件逐一确定和优化了模型的各个参数。利用可逆矩角特性模型,可以方便地计算电机磁化曲线和瞬时磁链,给电机设计及驱动控制带来很大的方便。通过2个样机的实测数据和有限元结果对该模型解析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9.
直流磁控溅射ZnO:Al薄膜的光电和红外发射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锌、铝合金(ω(Al)=3%)为靶材,利用直流反应磁控溅射法制备了系列掺铝氧化锌ZnO:Al(ZAO)薄膜样品,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光光度计、霍耳效应及红外发射率测量仪等测试仪器或方法表征了样品的结构、形貌、光学、电学及红外发射特性.测得样品最低电阻率达到1.8×10-6(Ω·m),最大禁带宽度为3.47?eV,可见光区平均透过率达到90%,8~14?μm波段平均红外发射率在0.26~0.9之间.上述特性均随衬底温度和溅射功率的变化有着规律的变化.当方块电阻小于45?Ω时,薄膜在8~14?μm波段平均红外发射率与方块电阻遵循二阶函数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0.
基于组合材料芯片技术原理,通过离子束溅射方法,在低碳钢基片上快速制备了全组份范围的二元Zn-Al薄膜材料样品库,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条件对薄膜组份互扩散过程的影响.使用XRD及EDS等手段表征薄膜的成分和结构,并采用原子力显微镜和透射电了显微镜观察形貌;使用纳米压痕仪测试材料芯片样品的压痕硬度和弹性模量;使用电化学方法测试平衡电位和极化电阻.在获得薄膜材料样品组成-结构-性能(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关联特性的基础上,对具有良好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的二元Zn-A1合金镀层材料提出了成分设计和优化方案,即选择兼具良好力学性能和耐蚀性能的Al-Zn镀层材料,成分配比应控制为约30at%Zn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