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航空   22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油—气式缓冲器内部的油液特性及充气压力会随环境温度而变化,进而影响起落架的缓冲性能。为了探究温度对油—气式起落架缓冲性能的影响,在起落架落震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缓冲器环境温度模拟方法,并分析油—气式起落架缓冲器在20~80℃环境温度下的缓冲性能。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温度范围内,缓冲器初始充气压力对温度变化敏感,随着温...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一种改进二分法的被动振动控制,它能够根据外界环境变化自适应调整电感大小,很好的克服被动控制鲁棒性差的缺点。在恒定激振力单模态和随机激振力下,将改进二分法的被动控制仿真结果与传统的被动控制仿真结果进行比较,从结果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新方法控制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3.
以民机典型机身段客舱下部结构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结构坠撞有限元模型,利用LS-Dyna软件进行了结构能量吸收特性分析。基于吸能结构思想,以降低传递到客舱地板的加速度载荷为设计目标,提出了一种民用飞机客舱地板下部结构吸能设计方法。设计制造了全尺寸的吸能结构试件,并进行了垂直坠撞试验。为评估坠撞分析与试验的相关性,提出了一种基于能量的能量吸收特性评估方法。首先对预试验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对分析模型进行了修正。修正后坠撞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的相关性表明,乘员质心处的平均加速度响应峰值误差为16.44%,最大平均反弹速度误差为10.53%,修正后模型的总体刚度与实际结构一致,分析获得的结构总体变形模式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但能量吸收时间和加速度峰值出现的时间与试验结果相比误差较大,表明结构连接失效等结构建模细节对计算结果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对边条翼双垂尾布局模型的流场进行了激光片光源显示实验研究。实验在西北工业大学NF-3风洞三元实验段进行。实验记录了沿机身轴向从边条到垂尾后缘共8个剖面位置的流动状态。测试迎角范围10°~35°,风速4m/s。通过边条涡流场随迎角的发展和破裂特性与前期双垂尾抖振实验获得的模型垂尾抖振响应特性的对比分析发现:垂尾翼根弯矩、翼尖加速度响应随迎角的变化均与边条涡的发展状态、是否破裂以及破裂程度密切相关。从而得出结论:边条涡破裂是引起边条翼布局双垂尾抖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考虑机体弹性的起落架着陆仿真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首先建立机身的有限元模型,该模型的模态与全机地面共振(GVT)试验测得模态相吻合.然后分析起落架缓冲器受力,并编制程序,计算出相关的曲线,LMS仿真平台调用上述曲线对单个起落架进行仿真,在单个起落架仿真结果与落震试验结果吻合的基础上,对某型飞机进行刚性机身全机落震仿真分析.最后调用机身有限元模型进行柔性机身全机落震仿真...  相似文献   
6.
舰载机全机落震试验是在实验室环境下测试舰载机着舰时结构动态载荷、动态响应以及机载设备冲击环境下功能可靠性的重要试验手段。本文提出了舰载机全机落震试验的试验方法,并对试验过程中机翼升力模拟、试验件下沉速度控制、试验件航向速度模拟及机体动态载荷测试等试验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并通过试验对技术方案进行了验证。最后通过全机落震试验系统验证了试验方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为舰载机着舰动态载荷及响应的测试提供了可行的试验方法,并为舰载机研制提供可靠的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7.
现有的起落架虽然可根据行程和压力的变化来调整阻尼力的变化,但是调整系数有限并且不能根据不同着陆速度改变控制策略;磁流变技术起落架缓冲器则克服了上述缺点,可调系数显著增大,可以根据不同着陆速度改变控制策略。本文设计了一种磁流变缓冲器,并对其落震性能与控制策略进行分析,控制目标为降低载荷峰值,增大缓冲器效率。首先运用位移控制的方法控制电流,在着陆过程中使得缓冲力平缓增大到峰值,以实现控制目标;其次采用模糊控制策略控制起落架着陆,基于着速度大则控制电流大,加速度大则控制电流小的控制思想,设计了模糊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模糊控制方法提高了缓冲效率,较好地实现了控制目标。  相似文献   
8.
民机机身段和舱内设施坠撞试验及结构适坠性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典型民机机身段和内部设施的适坠性,设计并制造了7个框距的全尺寸机身段结构,安装了典型的舱内设施,包括3排航空座椅和2套行李架,建立了机身段结构和舱内设施的撞击有限元模型,通过预试验分析,确定乘员可生存的垂直坠撞速度为7 m/s.坠撞试验中,撞击平台材料为木质,撞击平台下方放置了12个载荷传感器,乘员由15个假人模拟,其中4个假人安装了传感器,行李用配重替代.撞击载荷、结构和假人的加速响应由动态数据采集设备(DAS)测量,并与图像测量同步,给出了数据处理方法和典型的结构、假人响应曲线.通过对撞击过程中机身段结构的能量吸收过程和机理进行分析,提出了3条提高机身结构适坠性的设计思路.根据适航条例对结构适坠性的要求和人体伤害指标,提出了综合适坠性评估指数(ICI)的概念,可对民机结构适坠性进行量化评估,并根据该评估方法和试验结果,对典型机身段的结构适坠性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表明,在给定的坠撞环境下,机身段结构的适坠性满足适航规章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主要的研究工作是建立了以三维非定常N—S方程为主管方程的计算非定常气动力的高效计算方法,采用颤振方程和N—S方程耦合求解,时间推进的方法计算结构响应特性。发展了一种对既带有结构非线性又含有气动非线性的多重非线性的复杂颤振系统响应特性的分析方法。对全动操纵面转轴带有硬弹簧和间隙型非线性刚度的颤振系统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这类系统具有复杂的极限环特性。  相似文献   
10.
一种自适应双腔缓冲器动力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一种基于弹簧自适应控制油孔面积的双气腔双油腔缓冲器动力学模型和分析方法,同时也建立了一种三维摇臂式起落架着陆动力学模型。对某飞机起落架着陆缓冲性能进行了计算分析,并进行了落震试验验证,结果证明了建立的动力学模型和分析方法是正确的,并已成功地应用于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