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3篇
航空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保证压气机在负荷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仍具有良好的气动性能,需要对级间匹配、泄漏流和端区流动的控制进行精 细化处理。为兼顾压气机效率和裕度2个指标,需要对流量系数进行精细筛选以获得其最佳取值;通过增加级的反力度,可以有 效利用高负荷条件下转子的高稳定性,进而缓解负荷提高后静子易分离失稳的问题 ,同时使转、静子的扩散因子均得到较好地控 制;级间引气流场对压气机的级间匹配有较大影响,需要对引气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并在气动设计过程中对相关叶片排的攻角、落 后角作出补偿;合理控制篦齿封严泄漏流、转子叶尖泄漏流可以大幅提高高负荷压气机的气动性能;采用波浪壁流路可以较好地 控制高负荷压气机的局部端区流动,实现其效率和裕度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湍流模型对压气机数值模拟精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尹松  金东海  朱芳  桂幸民 《航空动力学报》2010,25(12):2683-2689
开发了一个求解叶轮机全三维黏性流场的程序,采用了目前叶轮机数值模拟中常用的且模拟性能较好的三种湍流模型:k-ε模型,k-ω模型,Spalart-Allmaras(S-A)模型,计算了跨声压气机NASA(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Rotor 37的流场,并与实验进行了性能参数、三维流场和角区流动的对比分析.考察在相同的数值计算平台上进行比较这几个湍流模型对压气机的数值模拟性能的影响.最终结果表明:对于具有强剪切、存在分离流的复杂的叶轮机三维流场来说,k-ω模型数值模拟精度更高,相比其他两个模型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高负荷压气机转子叶尖间隙对压气机性能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软件NUMECA对某4级压气机和其中的1个 典型级进行了不同间隙的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当间隙超过叶高的0.52%后,叶尖流场出现堵塞,喘点压比衰减速度开始加剧,直 至5.24%性能衰减速度逐渐减弱;在多级环境中,4级压气机间隙增大叶高的0.5%,喘点压比降低了约0.6%~4.3%,间隙增大的叶 排作功能力降低是压气机喘点总压比降低的主要原因,其中前2级间隙增大对总性能影响较大。同时,通过4级压气机试验验证 了间隙对性能的影响,验证结果表明:间隙增大叶高的0.78%后,4级压气机喘点压比和峰值效率分别降低了1.4%和0.4%,在 65%~88%叶高时的压比和效率的性能衰减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利用自主开发的程序对某四级风扇进行了特性计算,一方面是为了发动机整机的匹配,另一方面是为了校核程序对多级压气机的数值模拟精度.程序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计算湍流黏性系数,为了避免计算过程中由湍流模型方程带来的数值刚性问题,对湍流模型方程中的源项作了隐式处理.转静子之间的数据传递采用了掺混界面法.通过对一个单级风扇进行计算,并与常用的几种商用软件计算结果以及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初步验证了程序计算结果的可靠性.进一步对某四级风扇进行了计算分析,发现程序计算精度较好,可用于工程设计中.   相似文献   
5.
为了满足某高超声速涡轮发动机巡航工况(Ma=3.2)性能要求,在某8级轴流压气机方案基础上,针对压气机在该工况 对应转速(相对换算转速0.748)下流通能力不足问题进行设计优化。通过创建多级压气机1维分析设计平台,采用试验设计方法 分析并确定了对压气机低转速性能影响较大的关键参数,基于模拟退火寻优算法完成对多级压气机气动布局的重构;通过采用宽 范围低损失多段圆弧中弧线设计、高流通转子叶型设计、低转速可调静子安装角优化及各级攻角匹配优化等措施,完成了8级压 气机方案的改进设计。结果表明:在巡航工况(Ma=3.2)下,8级压气机效率和喘振裕度分别提高了 0.7%和 17.4%,验证了多级压 气机设计优化方法的有效性,可为高超声速涡轮发动机压缩部件设计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数据聚类方法的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聚类分析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数据处理技术,它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数据挖掘领域。首先阐述了聚类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然后针对目前几类主要的聚类分析方法,重点分析了基于密度的DBSCAN算法,基于层次的BIRCH算法以及基于网格的Wave Cluster算法这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聚类方法,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和时间复杂度。最后提及了聚类分析方法的应用范围以及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