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7篇
  免费   466篇
  国内免费   208篇
航空   881篇
航天技术   563篇
综合类   90篇
航天   55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115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144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101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To represent a stable environment despite the experience of changes during self movements, one can either develop an invariant allocentric representation, or update the egocentric representations as one moves. Using a disorientation paradigm, three sets of studies investigated these mechanisms in human navigation and scene recognition. Accuracy in the configuration of multiple object localization is impaired by disorientation, an effect not due to artifacts such as memory deterioration over time, intervening physical activities, uncertainty in self position and orientation, etc., suggesting one can locate objects primarily by updating their egocentric positions as she or he moves. Disorientation also impaired the judgment of changes to a scene after viewer movements, suggesting a similar egocentric updating process. On the contrary, representation of the shape of the surroundings is invariant and persists through disorientation. The coexistence of multiple mechanisms may increase the flexibility and robustness of the system.  相似文献   
52.
Map-based navigation in outdoor terrain lacking man-made structures or other highly distinctive landmarks can produce severe localization problems.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pproach to navigation which implements high level geometric reasoning and matching strategies based on those used by skilled human navigators. This approach, which is demonstrated on a real example involving imagery of mountainous terrain obtained with a video camera and USGS map data, is designed to avoid many of the pitfalls occurring when an attempt is made to navigate by modeling the environment mathematically. It exploits feature attributes which cannot be easily expressed quantitatively but are central to the successful human naviga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53.
为进行奥米伽导航系统地面仿真试飞实验,设计了奥米伽导航系统的信号模拟器,它可模拟静态和动态的奥米伽信号,介绍了其工作原理及组成;分析了模拟器误差;给出了实测误差。最后进行了仿真试飞实验,并经空中试飞验证了该仿真方案。  相似文献   
54.
介绍一种实用捷联惯导系统计算机结构。主模块与美国SESCO/TITAN公司的SECS86/20模块兼容,检测软件可以检测板上大中规模集成芯片,具有检测全面、准确的特点,从方法与原理上都具有通用性,可以方便地移植到其它类似的机器上。该软件已用于实际系统。  相似文献   
55.
针对稠密光流在低纹理复杂度时精度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纹理复杂度的稠密光流优化方法,以提升光流导航精度。根据三种不同大气条件下三种不同图像模糊程度的图像光流精度与纹理复杂度的统计图,推断稠密光流的精度与图像的纹理复杂度呈线性关系。通过建立图像纹理复杂度和稠密光流精度之间的直接联系,利用灰度共生矩阵的对比度参数评价图像纹理复杂度,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图像纹理复杂度和光流真值优化系数的函数关系,获得自适应纹理复杂度的稠密光流优化模型。基于该优化模型设计了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该模型可有效提升稠密光流在低纹理复杂度时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56.
反舰导弹变系数修正比例导引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针对超音速反舰导弹自导段控制的特点,对比分析了两种典型的非线性导引规律即反馈线性化(FLGL)导引律和逆向接近导引律的优缺点,提出了一种称为变系数修正比例导引的方法,通过对其全弹道仿真结果的分析,说明所提出的导引规律是正确的,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57.
航天飞机末端区域能量管理段制导技术概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末端区域能量管理段主要是控制航天飞机的动能和势能.使航天飞机最终达到进场着陆段的初始要求,以保证其最终成功着陆。在最终制导系统引入一个能量基准剖面,通过调整飞行距离、动压或速度制动使航天飞机达到标准的能量状态。将末端区域能量管理段划分为四个飞行段,并对这四个飞行段的基本设计思想、制导技术及过程进行了研究。经过实际的航天飞机飞行验证.证明这种方案具有良好的制导效果。  相似文献   
58.
本文首先概述了当前民航客机的自动导航、进近、着陆的全过程。随着重点分析了波音737飞机利用SP-77自动飞行控制系统与仪表着陆系然的航向信标仪和下滑仪及机载无线电高度表等设备实现向跑道自动进近和自动着陆的工作过程,并系统介绍了在实现上述过程中,SP-77自动飞行控制系统的自动驾驶仪横滚通道和俯仰通道控制逻辑的建立,系统工作电路的转换,系统的控制规律和工作特点。  相似文献   
59.
随着无人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要求无人机在GPS信号失效时仍然能够保证一定的航迹跟随性能。在不给现役无人机增加其他的硬件配置的前提下,本文采用推测导航作为唯一的导航手段,并针对影响推测导航 精度的侧风扰动,研究了一种对抗侧风的控制策略。该策略的实质就是将普通的PID控制律改为一种容错控制律。仿真结果表明,这种控制策略在无人机作直线航迹跟踪时,效果十分理想。  相似文献   
60.
无人机要替代有人驾驶飞机 ,在不确定性环境中执行各类任务 ,必然面临着自主控制的巨大挑战。先进飞行控制和导航技术作为最主要的支撑技术 ,目前只能适应相对结构化任务环境的要求 ,而要解决动态、不确定环境下的自主飞行控制问题尚有很大的差距。当前 ,由自动飞行到自主飞行 ,已发展到了一个大的转折点。本文将从人与机器的关系和人 -机分工及演进的角度阐述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现状、发展和面临的挑战所进行的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