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9篇
  免费   129篇
  国内免费   240篇
航空   654篇
航天技术   137篇
综合类   157篇
航天   14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51.
基于非接触式测量的旋转叶片动应变重构方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基于叶端定时非接触式测量和振动响应传递比的概念,开展高速旋转叶片动应变重构方法的研究。在频域内推导了叶片任意测点位移与任意测点动应变的传递比,给出了单模态共振下响应传递比关于位移和应变模态振型的解析表达式;建立旋转叶片的三维(3D)有限元模型,开展考虑旋转预应力效应的叶片模态分析,提取位移和应变模态振型,获得任意转速下叶端位移与叶根关键点动应变的传递比。开展高速旋转叶片叶端定时非接触式测量实验,采用周向傅里叶算法对叶端定时信号进行处理,获得叶片在不同转速单模态共振下的叶端位移,结合响应传递比,重构5个旋转叶片的关键点动应变。结果表明:旋转叶片在9000r/min和13000r/min转速下发生1阶共振时,与应变片实测结果相比,叶根处应力最大点、次大点和边缘点3个关键点的动应变平均重构误差均小于15%,验证了旋转叶片动应变重构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2.
吴佩佩  晏涛  马赛强 《航空动力学报》2020,35(10):2056-2063
采用三维耦合传热方法对发动机唇口电热防冰系统进行了多状态下的性能仿真,获得了唇口表面平衡温度及动态温升响应时间,以此评估防冰系统性能,并通过与冰风洞试验结果对比,对仿真过程进行了修正。研究表明:唇口表面加热区平衡温度均高于273.15 K,温升响应时间小于60 s,满足防冰需要,较为严酷的防冰状态点主要为飞行速度较大、环境温度较低的状态点;修正唇口材料导热系数后,仿真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研究结果能有效指导工程研制,对提高防除冰仿真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53.
马楠  路成 《航空工程进展》2020,11(4):540-548
多个构件装配而成的复杂结构可靠性分析存在计算流程繁琐、计算效率低的问题。基于极值响应面 法、移动最小二乘法和分解协调的策略,提出分解协调移动极值响应面法(DCMERSM),对考虑流-热-固耦 合作用的航空发动机高压涡轮叶盘径向变形进行动态可靠性分析,通过对比直接模拟和分解协调极值响应面 法(DCERSM),对 DCMERSM 在 建 模 特 性 和 仿 真 性 能 方 面 的 有 效 性 和 适 用 性 进 行 验 证。 结 果 表 明: DCMERSM不仅适用于转子机械动态可靠性分析,同时还可以用于复杂机械多构件结构可靠性分析。  相似文献   
54.
将某类海上自动作业系统简化为带移动负载的浮筒系统,其中负载简化为外径为180mm、约50kg重的柱型体,浮筒为外径533mm的圆筒;初步设计了浮筒系统的主参数。在此基础上,采用频域数值模拟计算,获得了浮筒自由状态下的固有周期和运动响应传递函数(RAO);再采用时域模拟方法,预报了3级海况下(JONSWAP谱)浮筒系统整体的运动响应特性,给出了运动响应幅值、最小干舷高度等特性参数,可为相关装备设计提供技术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5.
The responses of a piezoelectric lead zirconate titanate (PZT) element to hypervelocity collisions were experimentally studied. In this study, the particles of masses ranging from 0.3 to 10 fg were made to collide with PZT at velocities between 20 and 96 km/s. The amplitude and the corresponding rise time of the single-pulse output signals that were produced in the piezoelectric PZT element were measured to determine the possible collision states. The results revealed an apparently multimodal output; three classes were assumed to be involved in the pulse formation mechanism. The amplitude and rise time were sensitive to the collision velocity. The multimodal behavior implied that the PZT-based cosmic dust detectors should be calibrated according to the class they belong to.  相似文献   
56.
三支点柔性转子系统支承不同心激励特征及振动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航空发动机三支点柔性转子系统的支承不同心问题,充分考虑转子结构特征和载荷特征,首次将当量刚度引入多支点柔性转子不同心问题的动力学分析,定量描述转子系统各支承间不同心度带来的转子轴段刚度非线性,并提出了多跨度柔性转子系统支承不同心激励的数学描述,建立了不同心激励下多跨度柔性转子系统的力学模型。基于Lagrange能量法,给出了转子系统动力学方程的求解方法,研究得到了支承不同心转子系统的动力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支承不同心不仅引起转子过渡轴的刚度非线性,产生2倍频激励,还会给转子系统带来附加不平衡激励;对于三支点柔性转子系统而言,2倍频分量同样是支承不同心下转子系统振动响应的典型特征之一。转子系统2倍频分量随不同心量的增加而迅速增加,而1倍频分量基本保持不变。同时转子振动响应呈现"缓增速降"趋势,且随非线性刚度、不平衡量的增大愈加明显。  相似文献   
57.
未来大型组合体航天器振动试验可能难以在现有设备上进行,需要进行分舱考核。文章针对此问题开展了利用分舱段振动试验获取整器响应的方法研究。提出的方法为:根据不同界面下模态的映射关系,利用单舱段的振动试验数据辨识出舱段的两端固支模态;采用模态综合技术计算出整器组合体模态参数,拟合出结构的加速度响应传递函数;结合整器的加速度试验条件可以给出整器的试验响应曲线。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合理可行,具有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8.
Uniqueandoftenhazardousconditionsareencounteredwhenrotorcraftareoperatedfromshipbasedplatforms.Oneofthemoretroublesomerotorcr...  相似文献   
59.
Solar modulations of galactic cosmic ray (GCR) intensity contain a wealth of information about their transport in the heliosphere. To extract this information from the data one studies the dependence of the observed modulations on the mean energy of response of detectors providing data for the analyses. There is a great deal of confusion about the detector energy response to GCR spectrum in the literature. We present a 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computations of the mean energy of response for the Climax neutron monitor (CL/NM) and IMP 8 cosmic ray nuclear composition instrument to GCR protons for 1973–1998, covering the solar cycles 21 and 22. We find that for penetrating proton channel on IMP 8 the mean energy changes by a factor of over two whereas for the neutron monitor the change is only 21%. However, the corresponding change for the computed modulation function is a factor of about 3.5.  相似文献   
60.
以多渠道、多机制交叉耦合为热防护结构特点的新一代高超声速飞行器必须采用气动力/热与结构多场耦合计算方法进行研究。目前,国外已建立较完善的耦合分析系统并用于飞行器研制,国内的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CARDC)也已自主研发了热环境/热响应耦合计算平台(FL-CAPTER)。为验证多场耦合计算平台所用方法的有效性和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设计并开展气动力/热与结构耦合的地面试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气动力/热与结构多场耦合试验设计需求,以现有材料和设备能力为依托,开展了试验风洞选取、模型尺寸估算、模型材料选择、模型气动设计与模型结构设计工作。初步研究表明,模型支撑结构附近迎风面局部高温热膨胀将有利于模型前体结构产生可观的整体变形量。本文以此设计了带压缩拐角的二级压缩面结构模型,通过短时间不锈钢模型验证试验和计算对比分析初步验证了模型设计的可行性,并以此为基础预测了高温合金模型的试验结果。为下一步开展高温合金长时间风洞试验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