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37篇
航空   105篇
航天技术   55篇
综合类   1篇
航天   18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81.
平面型两关节空间机器人的自适应轨迹控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基于参数线性分离方法,得到了平面型两关节空间机器人线性参数化形式的动力学模型,这种模型非常适合于采用自适应控制方法。控制策略考虑了机器人各关节之间的耦合及机械臂与基座航天器之间的耦合,对航天器姿态的控制和机械臂的控制进行综合,在满足手端跟踪期望轨迹的同时,保证航天器姿态基本不变。控制器由一个PD反馈项和一个补偿动力学不确定性的非线性自适应反馈项构成,能够保证对期望关节轨迹的全局渐进跟踪,提高了空间机器人操作的适应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2.
垂直冷发射防空导弹弹道设计中的参数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束川良 《上海航天》2003,20(2):30-32,55
根据垂直冷发射防空导弹的飞行程序,分析了影响弹道性能的主要因素,选取相应的参数对弹道进行优化设计。优化前后弹道参数的计算结果表明,该优化方法改善了速度特性,在攻击超低空目标时保证弹道末段俯冲角满足布儒斯特角的要求,是防空导弹弹道的有效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83.
空间柔性臂的解耦动力学模型及其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光庆  郭吉丰 《宇航学报》2004,25(5):580-582,586
提出了一种空间柔性结构通过关节电机同时实现轨迹控制和振动抑制的方法。针对单连杆空间柔性臂,采用非约束模态法建立了刚柔解耦动力学模型;提出了基于应变反馈的PID控制策略,并设计了PID/应变反馈复合控制器,同时实现对柔性臂末端运动轨迹的定位控制和弹性振动抑制控制;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控制策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4.
测速定轨的实时算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基于弹道参数的样条表示理论,本文提出了雷达目标的测速定轨实时算法。算法的关键是通过弹道表示系数的递推计算,由预测量与实际测量量的差别来计算样条系数和确定样条节点。在已有的弹道样条表示基础上,下一时刻的弹道计算有三种情况:用预测值、局部调整校条系数和增加样条节点,给出了在实时计算中采用哪种计算的准则。  相似文献   
85.
弹道式再入飞行器一般为轴对称旋成体,但其质心可以偏离对称轴。我们称通过飞行器质心和对称轴的平面为飞行器的对称面。这种飞行器以配平攻角状态返回时,不仅要求其相对于地球的飞行速度矢量平行于飞行器的对称面、飞行攻角恰等于配平攻角,而且要求其相对于质心的转动角速度矢量垂直于飞行器的对称面,能使飞行器的姿态跟随飞行速度矢量的改变。基于上述考虑,本文给出了这种飞行器以配平攻角状态返回的轨道计算原理及相应的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86.
共面快速受控绕飞轨迹设计与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建军  杨宇和  袁建平 《宇航学报》2006,27(6):1389-1392
绕飞运动在航天器在轨服务与在轨支援、辅助航天员舱外活动、航天器编队飞行、空间交会对接等空间活动中具有重要应用。分析了快速受控绕飞的可行性和主要过程,建立了适用于目标航天器运行在圆轨道上的共面快速绕飞和进入绕飞与退出绕飞的轨迹设计模型,采用多速度脉冲控制方法和等角度,等时间控制方式对绕飞轨迹进行控制。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快速受控绕飞轨迹设计模型和控制方法可以实现对圆轨道目标航天器的共面快速受控绕飞。  相似文献   
87.
目前靶场采用全测元融合滤波的方式确定目标飞行器弹道,为测控设备提供引导信息并为安全决策和指挥显示提供数据支持。随着靶场测控设备种类和数量越来越丰富,而新的试验任务又对实时弹道融合解算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测元融合处理能否提供高精度的融合弹道和快速地从海量融合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是弹道测量数据融合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最优融合方案选择方法,利用该方法得到的融合弹道精度优于全测元融合方案,仿真结果表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8.
This paper presents a computationally efficient real-time trajectory planning framework for typical unmanned combat aerial vehicle (UCAV) performing autonomous air-to-surface (A/S) attack. It combines the benefits of inverse dynamics optimization method and receding horizon optimal control technique. Firstly, the ground attack trajectory planning problem is mathematically formulated as a receding horizon optimal control problem (RHC-OCP). In particular, an approximate elliptic launch acceptable region (LAR) model is proposed to model the critical weapon delivery constraints. Secondly, a planning algorithm based on inverse dynamics optimization, which has high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and good convergence properties, is developed to solve the RHCOCP in real-time. Thirdly, in order to improve robustness and adaptivity in a dynamic and uncer- tain environment, a two-degree-of-freedom (2-DOF) receding horizon control architecture is introduced and a regular real-time update strategy is proposed as well, and the real-time feedback can be achieved and the not-converged situations can be handled. Finally, numerical simulations demon- strate the efficiency of this framework, and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presented technique is well suited for real-time implementation in dynamic and uncertain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89.
介绍了MPI的基本概念,列举了提高并行计算效率的一些措施,并实现了基于MPI消息传递机制的弹道仿真计算模型的并行编程,最后对并行计算和串行计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将并行计算技术应用于弹道仿真中是可行的,并获得了较高的加速比和计算效率;与单机运行相比,计算机机群可以大大缩短计算时间,提高计算效率,而且可以扩大计算规模,系统适应性和延展性较好。  相似文献   
90.
The concept of a pole-sitter has been under investigation for many years, showing the capability of a low-thrust propulsion system to maintain a spacecraft at a static position along a planet’s polar axis. From such a position, the spacecraft has a view of the planet’s polar regions equivalent to that of the low- and mid-latitudes from geostationary orbit. Previous work has hinted at the existence of pole-sitters that would only require a solar sail to provide the necessary propulsive thrust if a slight deviation from a position exactly along the polar axis is allowed, without compromising on the continuous view of the planet’s polar region (a so-called quasi-pole-sitter). This paper conducts a further in-depth analysis of these high-potential solar-sail-only quasi-pole-sitters and presents a full end-to-end trajectory design: from launch and transfer to orbit design and orbit control. The results are the next steppingstone towards strengthening the feasibility and utility of these orbits for continuous planetary polar observ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