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52篇
航空   359篇
航天技术   25篇
综合类   38篇
航天   6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441.
流动方式对航空煤油RP-3结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实验研究了航空煤油RP-3在不同流动方式下的结焦分布情况.实验中采用恒定热流的方式将流经单通道不锈钢管中的溶解氧饱和的航空煤油由127℃加热到427℃,系统压力5MPa,质量通量780kg/(m2·s),并利用“称质法”获得煤油结焦数据.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流动方式下,结焦速率随着温度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存在峰值区域;虽然结焦速率峰值点出现对应的外壁温不同,但是结焦速率分布曲线相似,呈现单波峰形态;结焦总量大体相当;重力的影响体现在结交峰值位置的偏移上.   相似文献   
442.
地面寿命试验中离子推力器表面的溅射沉积量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效降低溅射沉积影响是离子推力器地面寿命试验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文章建立了真空舱壁上溅射物沉积到离子推力器表面的计算模型。应用该模型计算了LIPS-200推力器在TS-7真空舱中进行寿命试验的背溅射沉积情况,对钛(Ti)材料和石墨(C)材料内衬,背溅射沉积量分别为0.79 μm/kh和0.20 μm/kh。对比美国NSTAR和NEXT离子推力器寿命试验中的背溅射沉积量测量数据,文章中的计算结果表明,LIPS-200推力器的表面沉积污染在可接受的范围。  相似文献   
443.
针对目前电沉积法制备的CuInS_2(CIS)薄膜存在S元素含量不足以及微观形貌差的问题,通过在普通镀液中加入SiO_2溶胶,采用一步电沉积技术在ITO导电玻璃上制备Cu-In-S预制薄膜,镀液的主要组成为金属盐、硫代硫酸钠和不同浓度SiO_2溶胶.在空气气氛中对Cu-In-S预制薄膜进行退火处理以获得多晶的CIS薄膜,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能量色散谱仪(EDS)及开路电位对CIS薄膜的结构、形貌、成分组成及光响应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iO_2溶胶浓度为4 mL/L时,得到的CIS薄膜的结晶度提高,同时,SiO_2溶胶作用下得到的CIS薄膜的表面形貌、成分组成和光响应性能都得到改善.因此,镀液中加入SiO_2溶胶有利于提高CIS薄膜的性能,尤其是浓度为4 mL/L时,性能提高得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444.
超临界RP-3管内换热特性实验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实验研究了超临界RP-3管内换热特性。实验段为2100mm长、外径2.2mm,内径1.8mm不锈钢管(材质:1Cr18Ni9Ti)。RP-3在5MPa压力下流经该实验管,采用近似等热流加热方式将其从127℃加热至427℃。通过测量0min,20min,30min,45min和60min时管外壁和流体温度得到管内对流换热系数hin沿流向分布、结焦对管内传热系数Kin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远离临界点的亚临界区域,hin随着RP-3温度上升逐渐增大;在近临界区管内对流换热系数迅速增加;而进入超临界区域后,hin保持在1.8×104W/(m·℃)附近;结焦对管内传热影响显著,Kin随结焦增多逐渐降低,而降幅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445.
化学镀Ni-Co-P 工艺配方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获得化学镀Ni-Co-P工艺配方的合理配比,运用单因素对比实验,探讨了各种添加剂对化学镀Ni-Co-P合金镀液和镀层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各添加剂浓度范围,选取5个工艺参数,设计了L16(45)正交实验方案,用极差法分析了各参数对工艺性能影响的顺序,确定了最佳工艺配方。结果表明:当溶液中硫酸镍40 g/L,硫酸钴2 g/L,次磷酸钠25 g/L,柠檬酸钠50 g/L,硼酸为20 g/L,添加剂A为20-40 g/L,pH值7.0,温度90℃时,可以得到可以得到含钴量3.7%、含磷量约6%的Ni-Co-P中磷合金镀层,镀层表面胞状物均匀分布,组织致密。  相似文献   
446.
燃油温度升高会导致燃油结焦,而燃油结焦对飞行器会带来极大危害,因而抑制燃油结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实际应用中,针对不同的结焦机理,可采取不同的抑制方法。介绍了燃油结焦的机理,综述了国内外关于航空煤油特性的影响因素的相关试验情况。结果表明:温度对燃油结焦影响最大,由于温度的不同,结焦机理也会发生变化;而压力、流动方式对结焦的影响很小。故通常采用溶解氧含量、材料表面处理及使用添加剂来抑制结焦。  相似文献   
447.
超临界压力下正癸烷在多孔介质中结焦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闫帅  祝银海  赵然  姜培学 《推进技术》2018,39(4):935-941
发散冷却是高超声速飞行器热部件防护的关键技术之一。为了研究碳氢燃料结焦性对其作为冷却流体在发散冷却技术中安全性的影响,对超临界压力下正癸烷在烧结青铜球形颗粒多孔介质中的结焦特性进行实验研究,获得了正癸烷在压力3MPa,温度350~638℃和质量流量2~4kg/h下的焦碳表面沉积规律。研究表明:温度是正癸烷在多孔介质中结焦产物生成的主导因素,并发现正癸烷存在热氧化结焦与热裂解结焦两种结焦行为,导致其焦碳表面沉积速率呈现双峰结构。一定温度下,质量流量决定正癸烷在流道中驻留时间,热氧化结焦受驻留时间与溶解氧浓度两个因素制约,焦碳表面沉积速率随质量流量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热裂解结焦则只受到驻留时间的影响,焦碳表面沉积速率随质量流量增大而单调减小。  相似文献   
448.
当前,抑制强电磁场真空击穿的方法主要是结构改进和工艺处理,对于提高材料耐电子轰击性能来抑制击穿的研究相对较少。文章主要结合Monte-Carlo方法和Bethe能量损失规律,研究了兆电子伏级能量的电子垂直入射金属靶材的能量损失规律。研究表明,材料原子序数和原子密度越小,电子在材料中的有效射程越长,单位体积内沉积的平均能量越低,从而越有利于材料耐受电子束轰击。在此基础上,通过试验比较了铜、不锈钢和钛三种材料耐电子束轰击的性能,在相同的电子束能量下,铜由于密度最高而最容易受到电子束轰击破坏,密度最低的钛材料具有最好的耐电子束轰击性能。进一步的高功率微波(HighPowerMicrowave)试验证实,相对于不锈钢材料,在2.8GW输出微波功率水平下,使用耐电子轰击性能更优的钛材料能够将输出微波脉宽由18ns增加到27ns,由强电磁场真空击穿引起的脉冲缩短明显得到有效抑制。  相似文献   
449.
EB-PVD沉积Ni-Cr-Al合金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EB-PVD)方法制备出厚度为0.5mm的Ni-Cr-Al高温合金。研究了该合金在制备状态和长期时效后的显微组织及其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制备态合金表面的晶粒尺寸约为185nm,并且材料断面呈层状结构。合金在760℃下时效16h,72h和120h后,材料断面的层状结构消失,且明显看到晶粒的存在。合金时效16h后,在靠近基板一侧形成柱状晶,但远离基板一侧为等轴晶。760℃长时间时效形成的主要强化相为γ'相。断口结果表明,制备态合金室温断口为混合型断口,接近基板一侧发生沿柱状晶边界的脆性断裂,而在另一侧为韧窝为主的韧性断裂。材料经长时间的真空时效后,断口由脆性断口转变为韧性断口。合金的室温显微硬度随时效时间的增加而下降,这是由于γ'相不断长大所引起。与制备态合金相比,时效后合金的力学性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50.
难熔金属碳化物的加入可有效提高C/C材料的抗烧蚀性能,并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文章主要介绍了中南大学在难熔金属碳化物TaC改性C/C材料制备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含有Ta2O5的树脂/沥青浸渍-高温处理原位反应生成TaC的工艺方法、用含有有机Ta的树脂浸渍-高温处理原位反应生成TaC的工艺方法、预制体编织过程中加入TaC制备C/C-TaC的工艺方法、基于化学气相渗透法制备TaC及SiC/TaC中间界面层改性C/C材料的工艺技术以及基于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抗烧蚀TaC及SiC/TaC难熔金属碳化物涂层的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