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8 毫秒
1.
本文用谱分量描述法计算了预定各状态中 A 机和 B 机的各种响应量的统计特性并进行了比较。此外还考虑了自动驾驶仪对紊流作用的改出能力。本文还选用了“乘客舒适性”评定法判定了两机的乘座品质。计算结果表明,小航程晴空紊流情况下,A 机的所有状态及 B 机的大部份状态均是“舒适”的。大航程晴空紊流中,两机的大部份状态均近于“非常舒适”。巡航飞行范围内A 机的各种响应特性变化甚微,且在晴空紊流情况下,巡航飞行范围内都具有良好的响应特性。在风暴紊流巡航飞行中是“不舒适的”的。对于小航程风暴紊流情况起飞过程是“不舒适”,大航程风暴紊流情况起飞过程是“非常不舒适”,所以应避免于风暴紊流中起飞。  相似文献   

2.
后缘襟翼运动型式的选择及其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飞机起飞和着陆,离不开襟翼、缝翼的运动。后缘襟翼不仅能有效提高飞机起飞、着陆时的气动、飞行性能,而且也大大改善飞机爬升率、进场速率及控制进场最佳飞行姿态,还与巡航时的飞行阻力密切相关。介绍设计后缘襟翼的目的、国外主要飞机的襟翼运动型式及多种传动装置的特点及性能分析,比较两类典型“滑轨-滑轮架”襟翼,分析后缘襟翼的运动问题,为飞机设计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提高民机舒适性需要各个系统的综合设计,但飞机制造成功后如果舒适性不满足要求再考虑改进舒适性,工作进行难度比较大,且未必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设计之初就要考虑民机客舱的舒适性。为解决此问题,设计之中选择特定的仿真软件对客舱的舒适性进行设计、评估及优化,这样舒适性设计可取得良好的设计方案,并可节约项目成本。基于此研究思路,介绍了利用VIRTOOLS软件对舱内舒适性进行设计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4.
大型客机舱内声学设计方案综述(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噪声是飞机的固有特性,舱内噪声伴随着飞机从地面开车、起飞到降落的整个旅程,严重影响乘坐舒适性。由于降噪效果的局限性,如何在设计的初始阶段,就将声学设计融入到飞机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也是需要长期探索和研究的问题,正是基于上述因素提出大型客机舱内声学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5.
在飞行领域,我们经常说有“数”飞遍天下,无“数”寸步难行。例如,在起飞滑跑阶段发生特殊情况的机率相当大,一旦遇险,是继续起飞还是中止起飞,这对机长是个严峻的考验。而“V1”速度,正是机长在起飞过程中遇到特殊情况时决定“走/停”、争取生存的关键依据和界限。2000年10月10日,原中国西南航空公司陈志勇机组驾B757/2821号机执行SZ408(加德满都-拉萨)航班,飞机起飞增速至130海里/小时时,突然从跑道右前方草丛中窜起一只老鹰,并以低于驾驶舱的高度从右向左急速穿越跑道,随即机组听到“砰”的一声,同时飞机伴有明显的晃动、偏转及发动机…  相似文献   

6.
翼梢小翼后缘舵面偏转对机翼气动特性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型客机某方案机翼为基本翼,基于N-S方程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融合式翼梢小翼后缘操纵舵面偏转对机翼空气动力特性影响。研究发现,翼梢小翼舵面偏使得机翼气动特性发生显著变化。一方面,偏转舵面导致了机翼最大升阻比的降低,然而它可以优化不同飞行阶段升阻比。其中,舵面外偏,机翼在阻力增加不大的条件下,升力明显增大,有利于提高起飞、爬升性能;舵面不偏条件下升阻比最大,有利于提高巡航效率;舵面内偏,机翼阻力明显增大,有利于提高飞机着陆性能。另一方面,舵面偏转可以控制机翼翼梢涡的发展,有助于耗散机翼尾涡及激发翼梢涡自身的不稳定性而加速耗散。  相似文献   

7.
图中所示为NASA/兰利研究中心新近完成的“利尔风扇”飞机的冲击试验片段,这项试验旨在验证飞机机身结构能量吸收材料的作用、机上人员的生存性以及小飞机的适坠性。由于驾驶舱和客舱底板结构采用以泡沫为基础,外覆盖有卡夫拉材料,大大减轻了机上试验假人的纵向载荷。试验飞机从44米高处放下,沿航迹以24米/秒的速度飞行,触地垂直加速度为9米/秒’。数据采集系统采用了一种新型的90通道系统,它无须在试验机和地面记录站之间设立控制电缆。试验表明,机上gg座椅上的试验假人的脊椎骨承受了14if2牛的纵向冲击力,骨…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纵向飞行品质要求中“操纵期望参数CAP”、“机动飞行中的操纵运动”和“起飞中的纵向操纵”三个问题提出一些看法。认为对不使用控制增稳的飞机,CAP参数中A种飞行阶段一级下边界要求0.28显得偏高,特别是对带有较多外挂物要进行对地攻击的飞机更难于满足;对单位过载杆位移的要求,原OTT中要求X~n>12mm/g比较含糊,把它理解为对整个飞行包线内所求飞行情况的要求,并且作为力臂调节器设计中变臂比选择的重要依据,可能有问题,应该结合我国具体情况确定出适合我国情况的X~n要求;对起飞中的纵向操纵应考虑飞机起飞滑跑时加速度的影响,队为MIL-F-8785B中要求在0.9V_(min)达到起飞离地姿态和OTT中要求在0.8V_(离地)抬前轮是基本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庞巴迪支线飞机公司推出了一系列以Q字母打头的冲8系列涡桨客机,如37-39座级的冲8-Q200,50-56座级的冲8—Q300,70-78座级的冲8—Q400。公司认为这不只是简单地加一个字母,这种Q系列客机将代表着涡桨客机工业一次革命性的飞跃,使高速涡桨支线客机在21世纪仍然能与喷气支线客机继续分享市场。这里的奥秘就在于Q系列飞机都装有一套效果极佳的座舱“噪声/振动抑制系统”(NVS)。众所周知,常规涡桨客机的缺点之一就是座舱的噪声和振动使客舱的乘坐舒适性远不如喷气客机。而庞巴迪的NVS可以使飞机在最大巡航速度下的座舱平…  相似文献   

10.
为真实有效地评估航空排放污染物对机场及其周边环境的影响,构建了多因素融合下的飞机LTO(landing and take-off,起飞降落着陆)循环排放污染物扩散评估模型。依据机载QAR(quick access recorder,快速存取记录器)数据中表征发动机实际运行的诸多参数,准确获取污染物排放量,进而确定实时排放源强;建立飞行坐标系,结合飞机实际运行状况及机场周边环境因素对Gaussian puff模型进行修正。依据飞机不同飞行阶段下排放污染物质量浓度分布,确定了污染物扩散趋势,进而完成:(1)排放污染物扩散质量浓度超标地理范围确定;(2)排放污染物对常见区域影响分析;(3)多架次飞机排放污染物叠加扩散影响分析;(4)排放污染物质量浓度监测点设置。通过计算得出装配GE90-115B型发动机的B777-300ER飞机LTO循环中排放污染物扩散峰值质量浓度主要集中在26.05~576 mg/m3范围内,进近阶段污染物排放高度集中在446.49~593.67 m,下风向污染物质量浓度超标地理范围为0~647 m;起飞爬升阶段污染物排放高度集中在起飞前期1.34~...  相似文献   

11.
刘毓迪  孙学德  张存  南国鹏 《航空学报》2019,40(2):522363-522363
通过对某真实客机座舱进行建模,使用计算流体力学(CFD)的方法计算出不同个人通风送风温度下座舱内的温度场和流场分布。然后提取乘客头部区域温度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模拟的可信度。最后结合基于人体平均皮肤温度的热舒适评价方法,对不同个人通风送风温度情况下的乘客舒适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个人通风送风温度对乘客头部区域温度影响较小,随着个人通风送风温度从7℃上升到14℃,乘客头部区域温度变化不超过0.8℃。不同个人通风送风温度对乘客平均皮肤温度以及热舒适性的影响较小,随着个人通风送风温度从7℃上升到14℃,目标乘客平均皮肤温度上升0.33℃。  相似文献   

12.
1998年11月“珠海’98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展不广我国新一代支线客机Y7-200A,随后,该机及到广州等10个机场进行巡回试飞表演。我国支线航空工业经历10年艰苦徘徊后终于走上一个新的起点。一、Y7-200A是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支线客机Y7-200A飞机原型机是Y7,但该机作了一系列重大改进。动力装置采用加拿大普惠公司PW-127C涡桨发动机及高效率涡浆,采用了全新设计的机头和两人驾驶体制驾驶舱,提供了全新的自动驾驶系统和飞行指引系统,加装了辅助动力装置,起落架进行了减重设计并安装了电子防滑系统,客舱进行了重新布置。这…  相似文献   

13.
高扬  李密  高磊 《航空发动机》2018,44(2):98-102
风车状态进口流量和内阻力是试飞安全评估中必须获取的重要信息。为评估燃烧室空中复燃能力和风车状态下飞机阻力,在1维管流理论基础上,结合流量连续原理,介绍了1种通过直接测量尾喷管出口马赫数、间接获取空气流量和内阻力的测量方案,并根据相似原理,将其推广应用至不同几何的发动机,发展了1种不依赖发动机部件特性,且适用于不同几何结构的涡喷/涡扇发动机通用的风车状态空气流量和内阻力估算方法。最后以GE公司的CF34-10A发动机为例,对其风车状态下的进口空气流量和内阻力进行了估算,估算结果与GE公司提供的风车状态数据吻合,满足工程需求。该方法对多发飞机起飞、爬升、着陆以及巡航阶段单发失效时的飞机阻力性能估算和风车起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民机全机坠撞实验是评价民用飞机适坠性的最直接手段,也是民机适坠性领域的世界性技术难题。提出全机坠撞实验高精度提升控制与高可靠投放方法,给出了结构响应、假人响应等关键物理量的测试方法,引入了分布式多目相机全场大变形连续测试方法。构建了全机坠撞动响应测试系统,使用统一时间基准触发,对坠撞后地面撞击载荷、结构加速度响应、假人响应以及飞机破坏变形进行了分析,获得了机体不同部位的响应分布规律;提出了修正的适坠性综合评估指数ICI。结果表明:全机坠撞实验测试数据完整可信,实验飞机在5.71 m/s垂直坠撞后,客舱地板下部结构变形严重,机翼的惯性效应导致中央翼区域机身上部结构产生明显变形;不同机身段的刚度差异造成该部位坠撞载荷和动响应的显著差异,刚度越大变形越小加速度响应越大;坠撞后乘员受载在安全范围内,客舱座椅结构完好,舱门可正常打开,乘员生存空间足够,乘员撤离通道畅通。实验飞机在给定状态下具有较好的适坠性,相比原始ICI指数,修正后的评估结果具有更好的工程适用性。  相似文献   

15.
随着碳排放政策日趋严格,航空绿色出行成为民机设计新目标之一,传统布局的民航客机气动效率、结构效率提升空间有限,很难实现大幅减阻,采用新布局结合新能源的设计方案,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本文总结了翼身融合(BWB)、桁架支撑翼(TBW)、三翼面(TSA)的新布局以及纯电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研究进展,基于“乘风2.0”200 kg级无人飞行验证机的布局特征,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和工程估算开展了三翼面布局气动特性分析和布局收益评估,分析了前翼与尾翼单独偏转和组合偏转力矩特性,前翼在大迎角具有较好的推杆改出和操纵能力;验证机完整的三翼面布局,相对于其取消前翼的布局,在4°迎角可获得约7%配平升力收益,考虑前翼方案带来的零阻、下洗、增重不利影响,仍可获得19.7count减阻收益,巡航升阻比提升3%;前翼+尾翼部件导致全机增重约0.3%;给出了分布式动力推进架构,该架构可减小90%不对称推力力矩;基于无人飞行验证机开展纯电动力架构和性能的飞行试验,得到了验证机45 m/s巡航所需功率约20 kW,巡航能耗为0.126 kW·h/km,35 m/s巡航所需功率8 kW,巡航能耗为0.065 kW·...  相似文献   

16.
在研发F/A-18E/F“超级大黄蜂”的一次飞行试验过程中,当进行跨音速机动时飞机遇到了非指令滚转运动。被称为“翼下冲”的急剧大幅度横向不稳定现象削弱了飞行员在此飞行条件下有效执行空一空跟踪任务的能力。对前缘襟翼的一系列修改和在机翼折叠区域增加透气量解决了该问题。然而,由于缺乏与计算流体力学、风洞和试飞分析有关的确认品质因数,获得该答案是缓慢的。目前已经开发了一种利用试飞数据评估横向不稳定性的方法。横向不稳定性评估包括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的评价。飞行员进行定性评价,而定量评价是基于对滚转速度、滚转加速度、横向驾驶杆位置和倾斜角的分析。这项技术提供一种根据飞行试验可靠评估横向不稳定性程度的途径。在飞行员定性评价和定量的试飞数据评估之间取得了极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国际航空》2010,(5):1-1
直升机特有的垂直起降、空中悬停和低空飞行能力使之在众多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传统直升机由于设计本身的局限性.其飞行速度很难进一步提升。而且.旋翼、传动和发动机3大动部件产生的振动和噪声大.乘坐舒适性差.应用成本高等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直升机界,同时也激励着研究人员不懈努力.寻找新的技术突破口。  相似文献   

18.
陈毅  侯磊  林荣洲  杨洋  陈予恕 《航空学报》2022,43(1):395-405
以双转子系统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高低压转子双频不平衡激励、中介轴承间隙以及机动载荷,通过Lagrange方程,建立了水平盘旋机动飞行环境下双转子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了双转子系统的主共振特性,分析了水平盘旋机动载荷对双转子系统主共振特性的影响规律,探讨了机动飞行环境下中介轴承间隙对双转子系统主共振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双转子系统存在振动突跳和双稳态等典型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水平盘旋机动载荷增大会对双转子系统产生“刚度增强效应”,中介轴承间隙增大会对双转子系统产生“刚度弱化效应”。  相似文献   

19.
本文围绕“实用化”这一主题对低速条件下常用的壁面切应力测量方法进行综述。实用化壁面切应力测量技术指的是能够方便、可靠、经济地测量运载工具局部摩阻的方法。具体包括天平法、近壁速度法、普莱斯顿管法、图像法、热膜法等。在实用化过程中,现有的测量方法展现出各自的优缺点,其中缺点包括:不便于安装、使用与维护;传感器对运载工具姿态、振动、加速度、温度变化等因素有过大的响应;传感器无法标定或标定结果不唯一;传感器结构强度弱、易损坏、易被污染或易氧化变性;传感器昂贵导致无法实现大规模部署,等等。这些缺点限制了实际应用。本文分析了多种方法的特点和局限性,介绍了应用案例,并评估了实用化潜力。本文重点介绍了新型双层热膜摩阻测量技术。该技术利用一种具有上、下两层金属膜的双层“三明治”热膜传感器测量壁面切应力,两层热膜在相同的温度下协同工作,这样下层热膜“封堵”了上层热膜产生的热量,使其仅传给流体,进而解决了困扰该技术发展的热损失问题。该方法可根据上层热膜的发热量直接计算壁面切应力的大小,这一“免标定”特性提高了测量的便利性及可靠性,令其具有良好的实用化前景。  相似文献   

20.
简讯     
金属薄板群孔照相电解加工技术应用研究 项目通过技术鉴定   由中国航空工业制造工程研究所承担的“金属薄板群孔照相电解加工技术应用研究”项目于2000年11月通过了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组织的技术鉴定。   该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是:移动电极照相电解加工技术,实现大面积薄板群孔连续加工;复杂外形和群孔同时加工技术,取代复杂外形冲切下料,提高群孔与外形定位精度;加工大尺寸群孔时采用套料加工技术,减小实际加工面积,提高加工精度;针对薄板群孔零件的常用材料,优选出常用电解液;开发光绘软件,缩短底片制作周期。与传统工艺方法相比,该项技术提高了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达到了工程化要求,使照相电解加工成为金属薄板群孔零件优质、高效、低成本的最佳加工方法。   该项电解加工技术解决了某型起动机碎片护罩加工的关键工艺,加工出一批符合技术要求的碎片护罩,并通过装机和工艺长期试车,完全满足使用要求。目前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某型起动机和其他多类发动机薄板群孔零件加工以及先进冷却结构多孔层板加工。随着金属薄板群孔照相电解加工生产设备的继续完善,该项技术必将在军、民品研制生产中得到更大范围的应用。 (晓 珂) 新舟60飞机改进专项工程设计方案出台   经过精品形象工程,新舟60飞机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舒适性均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为此,有必要对新舟60飞机进行减阻、减重和抗疲劳细节设计,提高飞机的单发升限和内在质量,增加飞机的起飞限载,不断完善飞机的外观形象,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机场和不同航线的需求。此项工程已被国家计委列为高技术产业化工程,并拔款1.5亿元。   新舟60飞机改进专项工程最主要的内容为提高飞机寿命、增强飞机航路适应性和机场适应性等。新舟60飞机目前的寿命为2.5万个起落,3万飞行小时,略低于国外同类飞机4万个起落,4~6万飞行小时的寿命,因此,提高飞机寿命成为此项工程的首要任务。在正常情况下,新舟60飞机的单发升限为3?600?m(打开空调为3?000?m),而在西北和西南地区,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单发升限的要求为4?000?m以上。要达到占有国内支线飞机市场的目的,必须提高新舟60飞机的单发升限,增强航路适应性和机场适应性。在增强航路适应性方面,改进工程中将采用空中使用APU(辅助发动机)、剪切翼尖和减轻空机重量3种方法。在增强机场适应性方面,提高在高温高原条件下的起飞重量,将采用加装5°左右襟翼起飞和减轻空机重量两种方法。   目前,新舟60飞机改进专项工程设计总方案已经出台,所确定的改进项目均以成熟的技术为基础,尽量选用国、内外的货架产品,以缩短研制周期。同时,将先进的制造技术和质量控制手段引入工程中,不断精化、优化设计,以满足持续适航和不同用户的需求。 (白晓燕) GE项目成为西航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亚洲航空零部件制造技术中心的建成投产,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GE项目年创汇额呈现出稳步快速增长态势。1999年该项目年创汇额达到1?100万美元,比上一年翻了一番;2000年上半年该项目又实现创汇727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5.63%,占公司整个外贸创汇额的60%以上,GE项目已成为该公司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自1999年起,美国GE公司开始对全球供应商实施航空零部件交付情况打分,并按周进行交付统计,以此衡量和考核各供应商的交付表现。为了保证零件优质按期交付,西航集团公司按照GE公司新的考核办法,在航空零部件转包生产中除坚持实施SPC(统计过程控制)的先进质量控制办法外,还积极推行拉动式管理(即后面工序强行拉动前面工序),精心组织生产,把“周计划、日看板”和因果分析以及生产能力测算等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对零件的生产进度和产品质量严格实施监控。同时,西航公司还在毛料供应、产品发货和货物交付跟踪等重要环节上采取了有力的保证措施,做到了航空零部件不拖期,不欠交。2000年公司为美国GE公司生产的航空零部件已优质按期交付,在GE项目中所做出的努力和零件交付中的卓越表现受到了美国GE公司的好评和赞誉,为今后争取到更多的订单、进一步扩大双方的合作领域创造了有利条件。   美国GE公司是国际上享有盛名的三家航空发动机制造商之一,早在1984年,西航集团公司就与该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的贸易关系,并承揽了航空零部件的转包生产。经过16年的努力,西航集团公司已由最初的几种航空零部件的转包生产发展到目前的40多种,其中有10多种航空零部件成为美国GE公司的全球唯一供应商,年创汇额也由最初的几十万美元上升到1?000多万美元。同时,西航集团公司还被美国GE公司授予产品质量免检证书,成为航空零部件转包生产“质量信得过”供应商。 (郭旭之) 直11型直升机完成适航取证科目试飞   直11型直升机的民用适航取证科目试飞于1999年6月开始,至2000年10月30日完成。考核试飞工作由中国民航总局上海审定中心主持,试飞科目包括高原、高寒高风险科目试飞和常规科目的考核验证试飞。在整个试飞过程中,直11型直升机创造了国内直升机飞行史上的多项记录并显示出良好的性能。直升机的最大坡度角达±65°,俯仰角达-40°~+50°,在1?000?m高空飞行速度达289?km/h;在海拔3?600?m的某高原机场,由俄罗斯飞行员顺利完成了高原地区B、C、D点等全部边界科目试飞,闯过了飞行禁区,一次完成了速度-高度组合下的极限试飞,实现了国产直升机飞行史上的重大突破。   直11型直升机是目前国内唯一进行民用适航取证的直升机。该机是由中国直升机研究所设计、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制造的军民通用多用途直升机,机体为金属、复合材料结构,装有一台涡轴8D发动机,最大起飞重量2?200?kg,乘员6人,巡航速度240?km/h,最大航程589?km,续航时间3.7?h,具有飞行教练、空中侦察、通信指挥、边防巡逻、飞播灭虫、高压线巡检、旅游观光、地质勘探、护林防火、医疗救护、人员运输等功能。直11型直升机在2000年珠海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倍受关注,民用适航取证科目试飞的完成,标志着该型号直升机即将进入民用市场。 (王俊英) 测量造型新软件开发成功   近日,西安飞机工业集团公司开发出一套新的测量造型软件,成功地解决了加工零件从物理模型向数字化模型转化的难题,为零件的数控加工创造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目前国外采用的散乱点造型和国内采用的三角曲面造型方法,均由于方法复杂、计算量大、工程实用性差,不利于程序的实现与推广应用。为追赶世界先进的数字化制造技术,充分发挥西飞集团公司的数控加工和检测设备的优势,增强企业的制造实力和竞争力,西飞集团公司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这一课题进行联合攻关,经过一年半的研究和试验,终于取得成功,并通过了专家的评审鉴定。   该项技术采用新的点云造型求解方法,使任何形状的物理模型转化为数字化模型变得简便易行。该软件算法简洁,严谨可靠,计算量小,程序编制易于实现。同时该软件能处理各种测量数据格式,生成满足精度的模型,其功能完备,用户界面友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通用性,工程化价值很高,方法及技术水平目前居国内领先地位。 (栾 英) 南航研制成功型内处理暨消失模铸造技术   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研制成功的型内处理暨消失模铸造技术,主要用于制备航空复合材料和复合结构,具有工艺简单、制造成本低、性能可靠等特点。作为该项目分支之一的消失模铸造技术,采用泡沫塑料、干砂造型代替传统的木模、砂型铸造,在真空状态下浇铸,具有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劳动强度小、生产环境佳等优点,被誉为“21世纪的铸造革命”,在发达国家已被大规模采用。目前,此项技术在我国已经过实验室、小试、中试和大批量生产阶段,生产技术也已成熟,先后在数家铸造企业获成功应用,已被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列为全省科技重点推广项目。 (于 媚) “变结构谐波传动电动舵伺服系统产品系列” 成果通过鉴定   日前,国防科工委在西北工业大学主持召开了“变结构谐波传动电动舵伺服系统产品系列”成果鉴定会,对该系列15种电动舵伺服系统进行了实际测试,性能指标均达到了设计要求。鉴定委员会认为:该电动舵伺服系统体积小,重量轻,性能好,精度高,成本低,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项研究成果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和先进性,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基于微机环境的 集成化CAPP应用框架与开发平台   由西北工业大学CAPP与制造工程软件研究所研制开发的基于微机环境的集成化CAPP应用框架与开发平台(CAPPFramework)日前通过了陕西省科学技术厅组织的技术成果鉴定。   该项目是国家863/CIMS目标产品项目,在10多年技术积累的基础上,经过两年多的技术攻关和软件开发,现已形成了一个“以工艺知识库/产品工艺数据库为核心,以交互式设计为基础,集成工艺知识库管理、专家系统、智能应用和二次开发工具,能广泛应用于各种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企业,全面支持企业制造工艺信息系统”的CAPP应用支撑软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方法体系与系列软件产品,并已在航空、航天、汽车、船舶及电子机械等行业的百余家企业得到广泛应用。 (郭 明) (栏目责编 宇 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