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航班延误原因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航班延误,作为航空运输服务纠纷的焦点,近几年随着中国民航运输量的不断增长,这个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对航班延误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解析,以具体的数据来说明造成航班延误各种原因的比例,让大众对此有  相似文献   

2.
自2010年2月10日起.中国民航将以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四个机场为重点,在全行业开展保障航班正常和大面积航班延误后应急处置专项整治工作,整治工作将持续到12月31日。1月28日.民航局召开保障航班正常和大面积航班延误整治工作动员电视电话会议,对这一工作进行了全面动员部署。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民航运输需求的增长,航班延误问题日趋严重。用直接方法和间接方法构建了航班延误的成本模型,结合中国民航实际数据,对模型的参数进行估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比了直接法和间接法的优劣,给出了其应用范围,为相关的决策提供了有利的指导。  相似文献   

4.
简讯     
<正>中国民航重拳治理航班延误CAAC addresses the problem of flight delays自2010年2月10日起,中国民航将以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四个  相似文献   

5.
媒体集萃     
《中国民用航空》2007,(3):16-16,18
空域限制制约中国民航发展2月19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刊登文章《空域限制导致延误频繁制约中国民航业发展》指出,随着行业管制逐渐放松、中产阶层兴起、外商旅客大幅飙升以及航空公司的增多,中国民航获得了快速发展,但空管限制却成了中国民航发展的瓶颈。频繁乘坐飞机旅行的游客和商务乘客时常遭受航班延误的困扰。  相似文献   

6.
基于增量式排列支持向量机的机场航班延误预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徐涛  丁建立  顾彬  王建东 《航空学报》2009,30(7):1256-1263
目前航班延误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对于大型机场进行航班延误预警工作显得日趋紧迫。在空运需求与机场容量冲突导致航班延误的观点下,提出了用排列支持向量机来进行航班延误预警。针对机场航班数据不断更新的特点,给出了增量式排列支持向量机算法来进行航班延误预警。不仅通过人工数据上的实验说明了该增量式算法更能满足在线预警的要求,而且在收集到的中国某国际机场两周的航班数据上也取得了80%及以上的预测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航班延误传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俊生  丁建立 《航空学报》2008,29(6):1598-1604
 由于机场航班之间存在前后衔接关系,每个航班的延误会波及到下游机场及其航班,因此需要一种有效手段来分析航班衔接时的延误传播。贝叶斯网络(BN)是一种有效的传播分析方法,从某个枢纽机场航班延误出发,对其关联机场的衔接航班的延误影响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BN的航班延误传播模型。结合某航空公司实际数据,通过最大期望值算法对模型进行训练,给出了测试结果。实验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有效地分析航班延误从局部到全局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中国民用航空》2007,(12):10-10
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决定和国家空管委的统一部署,中国民航于11月22日北京时间零时起,在我国8400米以上、12500米以下的空域实施缩小飞行高度层垂直问隔,飞机的巡航高度层将由过去的7个增加到13个,空域容量和利用率将得到明显提高,对减少航班流量控制和航班延误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民航的飞速发展,上海及周边地区航班量急剧增长,且这种趋势会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发展,所以,如何在恶劣天气下保障飞行安全,减少航班延误,使空中交通高效有序进行是摆在每一个民航空管人员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以上海两场为例,从空管角度初步探索在恶劣天气下如何保障航班飞行的安全和高效。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中国航班延误现象较为普遍,航班延误后乘客行为和心理研究是航班延误现象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研究相对较少,对于航班延误后乘客行为选择的研究尚未出现。为了研究乘客在航班延误后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采用调查法,并结合Logit模型,发现自费与否、出行人数、对航空公司品牌看重程度和航班延误告知与否4个因素对于航班延误后乘客行为选择的影响最为显著。同时,结合分析结果,为航空公司制定经营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航班延误(包括航班延误、取消)旅客补偿问题是行业和社会较为关心的问题之一。狭义上讲,航班延误旅客补偿特指航班延误后航空公司或机场给予旅客的可以价值衡量的多种补偿形式;广义上讲,航班延误补偿则应包括针对航班延误给旅客造成的不便而对旅客提供的所有服务保障。在这里,我们讨论广义的航班延误旅客补偿问题。目前,局方对于延误旅客补偿并没有规定全行业适用的统一标准,  相似文献   

12.
为了对机场航班延误状况进行有效评价,考虑了航班延误的影响规模、影响程度、影响范围,采用了六个预警指标即延误率、平均延误时间、受影响航班架次、受影响航空公司数、受影响目的地机场数、延误旅客人数,构建了航班延误预警指标体系。由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得到各指标权重,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航班延误状况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预警指标能较准确地反映航班延误状况,评价结果客观,可作为机场航班延误预警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3.
航空运输是在大气中完成的,大气的千变万化直接关系到航空运输的安全、正点和效益。据统计,全球大约1/4至1/3的飞行事故都与天气有关。最近典型的一例便是今年8月22日,台湾中华航空公司的一架MD-11客机在香港新机场进近时遇到较大的侧风,造成3人死亡50人受重伤的空难事故。天气也是造成飞机航班延误的主要原因,大约80%以上的航班延误是由于机场或航路上的天气不够飞行标准。1998年中国民航共有14101个航班由于天气原因延误或取消飞行。随着大型宽体飞机的增多,速度加快,对航空公司运营成本构成的压力也随之增加。如何更好地利用…  相似文献   

14.
为降低大面积航班延误状况下的经济损失,提升航班运行经济性,介绍了大面积航班延误响应机制,研究了航班延误损失并建立了以延误经济损失最小的航班放行排序优化模型。结合实际运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采用基于航班延误损失的策略进行放行排序,能有效降低延误损失。该模型能提供航班放行排序优化方案,可应用于大面积航班延误下放行排序工作。  相似文献   

15.
针对民航运输快速发展导致的航班延误频增现象,研究了多跑道航班进离场的动态调度问题。研究时段内航班的总延误成本最小和延误时间均衡为目标,综合考虑根据机型确定的航班进离场调度优先权和管制员负荷,建立多跑道航班进离场调度模型,利用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与先到先服务(FCFS)调度方式进行比较,采用遗传算法的航班进离场调度比FCFS的延误成本降低了45.07%,延误时间降低了37.90%,同时有效地均衡了航空公司的延误时间,保障了航空公司的公平性并提高了跑道系统容量,降低了管制员负荷。通过仿真验证了多跑道航班进离场动态调度策略具有较强的优势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为了对枢纽机场航班延误进行有效预警,选用了5个预警指标构建了航班延误预警特征指标体系.利用可拓学的物元模型研究表现机场航班延误运行状态的指标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建立延误情况评价指标,并采用可拓关联函数及可拓评价方法,对机场航班延误情况指标的可拓量化值进行预警评估.通过实例仿真,结果表明预警模型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机场的航班延误情况,为机场在协同决策系统中发布航班延误的预警情况提供科学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7.
<正>高效的机场运营依赖于机场中各个环节的流畅运行。而随着民航运输量的逐年增长,航班延误问题对于机场运营操作的影响日益严重。据中国民用航空局公布的《2012年民航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航班正点率为74.83%,航班延误率是5年来最高的。针对延误问题,机场各运营环节也相应地作出应对方案。对于航班停机  相似文献   

18.
针对我国航空迅速发展致使终端区空域拥挤以及航班延误问题,研究了繁忙多跑道机场的离场航班排序问题,以缓解终端区空域拥挤和减少航班延误及提高跑道利用率。将管制习惯因素引入到离场航班的排序中,根据飞机尾流间隔的要求,建立基于管制员管制习惯的多跑道机场离场航班排序模型。针对机场小规模的离场航班流量,采用穷举法求解,并用算例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与先到先服务排序方法相比,经算法排序后的总延误时间减少了近30%。  相似文献   

19.
导致航班延误的影响因素很多,虽然有研究致力于原因分析,但重点多在于定性分析,并没有对这些因素进行界定,而使航班延误的结果存在一个模糊的范围.将概率统计的贝叶斯规则用于分析民航航班数据,建立贝叶斯网络模型,对航班延误发生的时间,延误的时间以及延误原因进行分析.通过贝叶斯方法的概率统计,直观反映航班进出机场的延误情况.研究结果可以辅助领导层决策,针对具体延误原因制定相关策略,为减少飞机延误,保证航空公司飞行正点率工作提供切实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随着航空运输业的不断发展,航班延误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通过实际运行的相关统计数据,研究影响航班延误的各项因素,提取主要因子,构建航班延误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用熵权法对航班延误的各项影响因子进行客观评价,建立了基于熵权法改进航班延误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估模型,并利用1 000架次航班实例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评估模型客观、准确、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