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铼铱材料在高性能发动机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高性能发动机用铼铱材料的基本性能、制备工艺以及应用现状。铼材料具备优异的高温力学性能,作为燃烧室基材使用,铱材料具备优异的高温抗氧化性能,作为铼基材表面防护涂层使用,许用工作温度高达2 200℃,而铱涂层失效主要由于铼扩散至表面发生氧化,因此涂层厚度及致密性是影响涂层寿命的关键因素。铼铱材料制备均有多种工艺可以实现,包括化学气相沉积、物理气相沉积、粉末冶金、熔盐电铸等,其中美国采用CVD工艺制备的铼铱材料445 N发动机R-4D-14成功应用于休斯通讯702卫星,国内采用粉末冶金和物理气相沉积制备的铼铱材料燃烧室通过了25 000 s试车考核。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BN界面的优异性能和CVD制备工艺的优缺点,主要介绍了CVD-BN制备过程中沉积温度、源气体比例、热处理温度等各因素的影响,指出CVD法是制备高品质BN界面涂层的优选方法。优化CVD工艺,对其制备原理进行深入研究,将是BN界面涂层研究的重点,获得特定结构、性能稳定、厚度可控的BN界面相涂层是CVD法制备BN界面相涂层的难点。  相似文献   

3.
热障涂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主要介绍了热障涂层在现阶段的研究和应用,以及它们的组成和性能。讨论了热障涂层现有的三种涂层制备工艺和寿命预测模型,并对等离子喷涂和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作了详细的对比,同时指出了热障涂层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涂层改性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微波性能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采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法在碳纤维表面制备SiC涂层、SiC-C共沉积涂层的工艺方法、结构、复合材料电磁参数、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等内容的研究,分析了这两种涂层对碳纤维复合材料微波性能的影响,探讨其涂层改性在防热、隐身双功能复合材料应用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CVD铱涂层/铼基复合喷管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介绍了高温抗氧化铱涂层/铼基复合喷管的化学气相沉积制备工艺,并就铱,铼的有关性能,CVD铱/铼复合中元素的扩散,铱/铼合金的氧化行为及寿命预测等理论研究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6.
采用MOCVD法,通过金属有机先驱体Y(TMHD)3与O2反应在石英或CVD-SiC基片上制备Y2O3涂层,探索了制备工艺对沉积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先驱体气相浓度对Y2O3涂层生长方式和涂层与基片的结合强度有很大影响;沉积温度在600℃~700℃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涂层致密度提高,空洞缺陷减少.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航空航天用碳碳复合材料(C/C)抗氧化涂层研究的发展和现状,指出提高SiC涂层系统抗氧化能力的根本途径在于选择合适的玻璃密封剂来覆盖和封闭SiC上的微裂纹。最新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射频磁控溅射工艺能够在C/C上得到均匀的铱涂覆层,且在高温环境中仍能保持稳定。此外发现,铱和C/C复合材料间不发生界面反应。  相似文献   

8.
航空航天用碳碳复合材料抗氧化涂层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航空航天用碳碳复合材料(C/C)抗氧化涂层研究的发展和现状,指出提高SiC涂层系统抗氧化能力的根本途径在于选择合适的玻璃密封剂来覆盖和封闭剂SiC上的微裂纹。最新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射频磁控溅射工艺能够在C/C上得到均匀的铱涂覆盖层,且在高温环境中仍能保持稳定。此外发现,铱和C/C复合材料间不发生界面反应。  相似文献   

9.
采用水热电泳沉积法在C/C-SiC复合材料表面制备了均匀的方石英型磷酸铝(C-AlPO4)高温抗氧化涂层。借助XRD和SEM对涂层的晶相组成和显微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了C-AlPO4粉体在悬浮介质中的荷电机理,考察了C-AlPO4粉体在有机悬浮液中的分散稳定性;通过正交实验得到了C-AlPO4涂层的优化制备工艺;研究了此工艺条件下制备涂层的晶相、显微结构及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C-AlPO4由于吸附有机介质分子离解出的H+而荷正电,其悬浮液的分散稳定性在异丙醇中最好;制备C-AlPO4涂层的优化工艺条件为沉积电压220V,沉积时间25min,沉积温度100℃;抗氧化性能测试表明优化工艺条件下所制备的C-AlPO4涂层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能和抗热震能力,在1500℃的空气气氛下氧化37h后,涂层试样的失重率仅为0.53%。  相似文献   

10.
采用喷射电沉积方法在45钢基体表面制备了纳米结构镍涂层,研究了激光重熔工艺对涂层性能的影响。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涂层表面形貌和晶粒尺寸进行分析,并对涂层做表面显微硬度测试和耐腐蚀性试验。结果表明:在优化的工艺参数下,喷射电沉积制备的镍涂层表面比较平整、结合较致密,由平均尺寸为13.7 nm的纳米晶颗粒组成,但涂层中仍存在一些孔隙及其它缺陷;经过激光重熔后,熔融区内的晶粒尺寸明显减小,涂层致密化程度有所提高并使涂层与基体由机械结合变为冶金结合,因此涂层的表面显微硬度和耐腐蚀性能得到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高温抗氧化铱涂层改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Ir涂层的应用背景,分析了目前Ir涂层存在的问题及其对涂层服役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综述了Ir涂层的三类主要改性技术,并对Ir涂层改性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Cf/SiC常用的制备工艺和钽、铌及其合金在SiC陶瓷、Cf/SiC连接方面的应用,铱在C/C、石墨抗氧化方面的应用。指出了难熔金属在陶瓷基复合材料上应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展望了难熔金属在陶瓷基复合材料上应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以3Cr13高熔点合金进行电弧熔射实验,总结了电弧熔射成形的工艺过程,解决了存在的技术难题;分析了熔射成形件的微观组织以及熔射层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改善熔射层质量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平板表面薄圆柱绕流摩擦力矢量场全局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壁面摩擦力矢量场测量问题,基于剪切敏感液晶(SSLC)涂层技术建立了一种测量平板表面摩擦力矢量场的方法。该方法基于多视角测量原理,采用六台同步相机从不同方向同时采集SSLC涂层在摩擦力作用下的颜色变化,与采用单台相机相比能够降低测量噪声,并且具有测量非定常流动的摩擦力场的潜力。应用该方法测量了平板表面薄圆柱绕流的摩擦力矢量场,结果表明:(1)SSLC涂层能够以彩色方式定性显示壁面摩擦力信息;(2)通过对不同方向观测的SSLC涂层颜色进行分析处理,该方法能够高分辨率测量薄圆柱绕流的摩擦力矢量场,详细地捕获了流动特征;(3)同一份SSLC涂层可以重复使用并且可用于测量不同的摩擦力矢量场。  相似文献   

15.
化学镀镍磷合金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化学镀镍磷合金镀层由于其优良的耐磨耐蚀,无磷和镀层均匀等特性,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化学镀镍磷合金在各方面的研究进展,对化学镀镍磷工艺,沉积过程及沉积机理,镀层组织结构,性能及应用作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6.
张德堂 《航空学报》1998,19(5):631-635
利用高温金相显微镜改进加载装置,在动态下测定了Al-Si高温涂层的脆-塑性转变温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Al-Si涂层的脆-塑性转变温度随着Al,Si浓度的减少而降低,通过热处理的方法使涂层的Al,Si浓度降低,可有效地降低涂层的显微硬度和脆-塑性转变温度。另处,还系统研究了涂层与基体在不同温度下断裂失效的模式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17.
氯化氢气在氨水中浸没喷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HCl气在氨水中浸没喷射进行了半经验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确定了影响反应进行及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及其主次顺序,并建立了气体在可与之发生化学反应的液体中浸没喷射的射流长度关系式。  相似文献   

18.
航空发动机压气机叶片砂尘冲蚀防护涂层关键问题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光宇  李应红  柴艳  张翼飞  王冠 《航空学报》2015,36(6):1733-1743
军用直升机和运输机沙漠作战时,砂尘被高速吸入发动机导致压气机叶片外形和结构完整性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作战性能和耐久性。涂层是提高压气机叶片抗砂尘冲蚀能力的有效措施,但涂层的防护能力与涂层的服役环境、材料体系、结构成份、制备技术以及考核体系等密切相关。结合美军在西亚沙漠作战直升机压气机受损严重的问题,从涂层设计指导性、制备技术可实现性以及试验考核体系的完备有效性三方面综述和对比国内外抗冲蚀涂层研究发展情况,重点分析涂层环境适应性、材料和结构强韧性、制备方法以及考核体系中的影响涂层防护能力的关键问题,深入剖析我国存在的主要差距和原因。分析表明:机理研究不深入、涂层结构与性能设计研究亟待加强、考核手段不完备、研究系统性不强是制约我国抗冲蚀涂层向应用转化的关键,本文对梳理抗冲蚀涂层领域的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In several regions of the magnetosphere, perpendicular and/or parallel electric fields are found to be orders-of-magnitude larger than expected from simple considerations.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hese large fields that may be amenable to study through computer simulations are discussed. Regions in which large electric fields are observed include: a) The auroral ionosphere, where Langmuir soliton-like structures have been measured to contain plasma frequency oscillations as large as 500 mV/m, the envelopes of which have parallel electric fields of 100 mV/m lasting for fractions of a millisecond; b) The auroral acceleration region, where electrostatic shocks have been observed to contain perpendicular fields as large as 1000 mV/m and parallel fields as large as 100 mV/m, and where double layers having parallel fields up to 10 mV/m have been observed; c) The high latitude boundary of the plasma sheet, where turbulent electric fields as large as 100 mV/m have been seen along with quasi-static fields of 5–10 mV/m; d) Inside the plasma sheet, where fields of 5–10 mV/m have frequently been observed; e) The bow shock, where turbulent fields as large as 100 mV/m and d.c. fields of 5 mV/m normal to the shock have been seen.also Physics Depart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