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为差错管理与安全管理体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为差错管理和安全管理体系(SMS)都是目前中国民航安全管理的重要方法。本文从安全管理的发展进程、差错事故致因模型以及两种管理方法的过程和手段三方面论述了人为差错管理与SMS的关系,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SMS是建立在人为差错管理的基础上;(2)SMS不仅关注一线人员的表现,而且重点关注整个组织建设和组织管理的有效性;(3)SMS与人为差错管理不是破旧立新的关系,差错管理是SMS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结论对于更好地理解SMS的内涵和建设有效的SMS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2.
李蓉 《江苏航空》2006,(1):39-40
确立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牢固树立服务的意识,从多角度、多层次创新思维,提升管理的效率和内涵,动员学生积极参与校园安全管理,使他们由安全管理的局外人变成参与者,由被管理者变成管理者,在其角色转换过程中,提高认识,加强管理育人的能力,促进学校安全稳定,从而实现"平安校园"的最高境界—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3.
注重细节管理 前移安全关口 预防人为差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飞机安全体系是由“人、机、环”三要素构成的,如何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人、机、环”这三要素中“人”的因素呢?笔者认为,对于航空维修企业,只有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管理理念,从细节管理入手,关注一线维修员工所关心的话题,从基层员工的视角来审视观察问题,变管理模式“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才能该领域预防人为差错方面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4.
李家祥局长在《安全发展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论在民航工作中树立持续安全理念》和联再论在民航工作中树立持续安全理念》文章中,以及2008年民航工作会议上,反复强调树立持续安全理念,促进行业安全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家祥局长创造性地提出了“持续安全”理念,“持续安全”充分融会了国内外民航安全管理的前沿成果,深刻揭示了航空安全的基本规律,系统总结了民航安全管理的经验与教训,对民航当前所面临的困难和矛盾进行了客观剖析,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略。这不仅是民航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抓手,更是中国民航在安全理论和安全实践上的重大突破。通过学习领会李家祥局长“树立持续安全理念,促进行业安全发展”的工作报告,我们可以清晰地勾勒出当前及今后相当一段时间民航安全工作的路线图。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用航空》2009,(2):11-13
1月6日,在全国民航工作会议上,李家祥局长作了题为《树立持续安全理念促进行业安全发展——关于民航安全工作的回顾与思考》的专题发言。  相似文献   

7.
安全是航空的头等大事,是民航永恒的主题,直接影响到航空公司的声誉、经济效益,乃至生存。而人为原因造成的差错事故在其中占有很大比例,如想整体提高航空安全管理水平则有必要对其中的人为差错进行分析,并寻找出切实可行的对策。结合案例分析等方法对人为差错进行分类,发现造成人为差错的原因多种多样,可以通过措施来减少差错、捕获差错、弱化差错。  相似文献   

8.
人为差错是影响航空安全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文章根据飞机驾驶人因特点,结合具体飞行任务,基于模糊推理系统构建飞机驾驶人为差错风险量化模型,以识别飞机操纵过程中关键人为差错并确定人为差错的风险严重性,进而评估航空飞行安全。该方法不仅考虑了人为差错的概率,还考虑了人为差错对驾驶舱系统的影响,并提出了人为差错概率、差错影响概率和人为差错后果作为驾驶舱人为差错风险评估的量化指标。选择进近阶段任务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案例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精确描述人为差错风险严重性与风险指标之间的关系,降低了专家判断的主观性对结果的影响,且有效解决了数据不足引起的不确定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人为因素已逐渐成为影响民用航空安全的主要因素,作为直接从事机务维修工作的人会受到来自其自身及外界的各种因素影响。通过对机务维修工作中发生的差错、事故实例分析,介绍人为差错是如何发生的。提出如何针对各种人为差错的诱导因素采取有力的措施来预防人为差错的发生,以便有效地提高民用航空的运营安全及减少、降低人为差错造成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0.
民航局正着力推行的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致力于从系统的角度整体提升行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和能力,力求实现安全的可持续性。目前不少企业已经着手该项工作,但大多更为关注风险管理方面的技术性要素,如何正确处理好与现行安全管理理念、政策、规章、体制以及日常业务之间的关系,使得这一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真正夯实基础、取得应有成效,是我们面临的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在详细阐述安全管理体系基本要义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安全管理体系与民航业已经和正在运用的安全理念和管理方法,对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性工作进行了思考和探悉,并将之归纳总结为六个基础性要素,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设这些基础性要素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事项和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希望对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机场安全管理作为航空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安全。民航改革冲击着机场安全管理的方方面面,包括原有的思维模式、工作方式等。目前民航机场管理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机场管理隶属关系、机场定位的改变以及机场公安属地化管理使得传统的安全管理的组织结构和方法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日趋激烈的经营环境,同时实质性行业安全监管和运行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安全工作容易出现疏漏,只有积极研究如何适应民航发展的形势,开拓创新,切实提高机场安全管理水平、增进员工安全意识、提高航空安全保障能力,才能保证民航改革取得真正成功并为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2.
六、角色定位与民航安全关系最紧密的空勤人员、地面人员和各层面安全管理人员(特别是作安全决策的人),在民航安全工作中都有双重角色定位,既是维护安全的践行者,又是葬送安全的祸害者。随着航空技术设备的不断进步,飞机系统失效发生飞行事故的比例大为减少,而人为差错对飞行安全的影响却增大了。有研究表明,在重复性任务的操纵过程中,人犯错误的频率大约为1%到1/‰之间。飞行员在飞行操纵过程中也不能逾越这个“错误常数”而超然存在。事实上,造成飞行事故的原因,几乎都是人为差错。从这个意义上说,“机组本身比飞机更加危险”。有人形容“…  相似文献   

13.
作为国内机场业的领跑者,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秉承"安全至上、服务至诚、和谐至美"的核心价值观,打造管理平台,建设安防设施,强化安全理念,确保安全、顺畅、平稳的运营环境。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维修实践的基础上,运用“墨菲定律”分析了产生人为差错的必要性,从维修系统上分析了人为差错产生的过程和原因,从维修管理的角度总结了预防和避免人为差错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根据国家、省、市和民航的要求,以安全发展、持续安全理念,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凝心聚力,真抓实干,继续保持机场良好的安全态势,推动机场安全管理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6.
一、应急管理与安全管理的含义1.应急管理含义应急管理是指为了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降低其可能造成的后果和影响,达到优化决策的目的,基于对突发事件的原因、过程及后果而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摘自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组织编写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应急工作目标是指:事前预防,避免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事发、事中控制事态发展,减轻和消除事件影响,减少生命财产损失;事后尽快恢复正常状态。传统的应急管理注重对危机事件的即时  相似文献   

17.
空中交通管理是民航安全保障体系的支柱之一,坚持持续安全理念,实现持续性安全是科学发展观对空管工作的最基本要求。管制运行现场作为保障空管安全工作的“桥头堡”和落脚点,具有为航空用户提供直接、连续服务的行业特点,最能体现持续安全理念,也最能实践持续安全理念。因此,坚持以持续安全理念为指导,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的提出 1.空管践行科学发展观要求确立持续安全的理念 认识是行动的向导,有了先进的理念,才有高质量的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以安全为第一要务的空中交通管理,首先要确立持续安全的理念,深入贯彻李家祥局长在2009年召开的民航工作会议所作的《把安全发展作为系统工程精心谋划》报告的指示精神,以持续安全的科学理念指导空管安全管理实践。  相似文献   

19.
赛颖 《民航科技》2005,(3):55-56
空管安全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如果这项工作做不好,势必会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现代社会中民航空管事业都有了较大发展和进步,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我们需要研究、应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促进我国空管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航空企业虽然在管理体制、规章标准、技术等方面开展了一些创新和突破,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安全管理上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与发达国家管理水平相比差距还很远。因此,借鉴国际民航发达国家在安全管理方面的先进成果,树立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现代安全管理理念,保留并继承民航安全管理经验中原有的精华,建立符合我国航空运输业特点的安全管理体系(SMS),对突破传统管理模式局限,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