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加强人员教育培训,既是安全的基础建设工作,也是保障安全的治本之策。从国内外民航最近50年事故率都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来看,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人员素质和技能的不断提高。中国民航要进一步提高安全水平,再创安全新业绩,就必须始终把教育培训等安全基础性建设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做到真正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相似文献   

2.
<正>目前非精密进近的最后航段设计采用了传统的梯度下降程序,需要飞行员在通过最后进近定位点以后多次调整航空器的推力、俯仰姿态和高度,这些调整增加了在飞行关键阶段飞行员的工作负荷和发生差错的可能性,这也是现今航空器实施非精密进近时的事故率是实施精密进近事故率7倍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减少航空器在实施非精密进近时的事故率,2013年3月,中国民航局飞行标准司发布了关于连续下降最后进近(CDFA)的咨询通告(AC-121/135FS-2013-46),要求运营人实施CDFA技术或施行等效的安全裕度(落地能  相似文献   

3.
大家都知道安全管理体系的四大支柱——安全政策、安全保证、风险管理、安全促进。安全政策是公司安全管理理念的具体体现,贯穿于公司安全管理体系的另外三个支柱之中,并通过这三个支柱得以实现。安全政策的实质就是它明确了对安全的承诺,并制定了安全目标,要实现这个承诺和目标就要靠安全保证和风险管理。所以安全保证和风险管理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政策这一支柱,从而决定着整个SMS运行的工作质量,它们是公司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功能支柱。如何发挥和提升这两个核心支柱的功能还要看最后一个支柱——安全促进。安全促进的核心功能是要建立良好的安全文化,只有在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中,全体员工才能自愿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公司  相似文献   

4.
在民航日常安全生产运行中,航空公司是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人的因素始终是危及飞行安全的首要因素,飞行员是保证民航运行安全的最后一道并且是最关键的一环,国内外大量安全事件表明,机长的个人素质在飞行运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1997年中国民航实施飞行品质监控工作以来,飞行品质监控工作作为一种主动的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在事故预防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民航事故率及事故征候率显著下降。通过飞行品质监控,安全管理者从大量飞行运行数  相似文献   

5.
基于灰色预测理论,给出了飞行事故率和事故症候率预测分析的新方法。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灰色预测理论对飞行事故率和事故症候率进行预测分析,可以得到满意的预测精度,从而为民用航空器运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对于风险管理,按照国际民航组织(ICAO)的定义,认为风险管理是识别、分析和排除危险及威胁到组织生存的后续风险,将之降低到可接受或可承受的程度。如何开展风险管理,增强安全工作的主动性?笔者认为重点要解决好3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近几年中小机场数量增多,运输规模逐步增大,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中小机场安全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正确处理安全和发展的关系,进一步夯实安全基础,确保高质量发展,是大部分中小机场面临的难题。虽然安全管理体系(SMS)已在民航业广泛应用,但中小机场仍存在风险管理能力不足和不能有效落实SMS的问题,变更风险管理更是其中的薄弱环节。在机场安全工作中变更风险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8.
李果 《国际航空》2006,(11):48-50
多年来,全球航空界始终致力于使航空飞行朝着更加安全的方向前行,其结果也颇值得欣慰,民航百万飞行小时/架次事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令人遗憾的是,飞行事故的实际次数却随着航空运量的快速增长有所上升,因此,在世界航空运输量将不断创下新纪录的未来,降低事故率仍然是一项重要而且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航空安全中人的因素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导致航空事故的因素 近10年全球民航运输飞行事故率大约为百万分之一(10-6),这相当于一位旅客每天乘坐一个航班,平均约2740年会遭遇一次空难。我国民航同期的事故率大约是全球民航事故率的1/4。尽管这已经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但人们仍然不懈追求更高的目标。从微观角度而言,事故的发生可以防范,但从宏观角度而言,事故的发生又不可避免。威胁民航安全的主要因素有:不可抗拒因素、技术滞后于需求、资源受限、人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虽然航空风险无法完全消除,但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在事故发生前识别和消除不安全因素,是可以有效地控制风险的。风险管理是航空公司的基本管理手段。它可以帮助航空公司在追求生产目标的同时,达到可接受的安全水平。一、航空公司的安全管理与生产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