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沈漳 《航空学报》1994,15(7):800-805
介绍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概念及基本要求,以及计算机辅助飞机总体方案设计系统的特点与要求。模型问题是建立系统的首要问题,根据设计理论的概念,建立了设计对象模型及设计过程模型。设计对象模型用于综合所有设计工具;设计过程模型用于描述设计过程与设计活动。通过飞机总体参数选择阶段系统的开发,说明所建立的模型是正确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基于组件开发(CBD)是当前软件开发技术的趋势,但目前还缺乏合适的过程模型,从而制约了其优点的发挥.本文定义了一个并行过程模型来描述CBD过程内在的并行性.该模型具有两个并行维:组件维将CBD过程分解为系统开发、已有组件基础上的开发和新组件的开发;过程维将CBD过程分解为需求、设计、实现、测试和维护等子过程.凭借对并行性的分解,可以更清晰地描述CBD的并行过程并能更容易地管理该过程的复杂性.这种CBD二维并行过程模型可以作为诸如统一过程模型等其它模型的内核,因此给出了一个可能的三维并行模型作为范例,该模型还有一个迭代维.最后,通过一个集成平台软件开发的例子,详细阐述了这种并行模型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某航空发动机系列产品用户满意指数测评背景和调查方案,构建了航空发动机产品用户满意指数测评指标体系和模型,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信度分析、描述统计分析、模型与潜在变量关系分析、偏最小二乘回归(PLS)分析,研究了大型复杂产品/服务的用户满意指数分析技术,计算了某航空发动机系列产品的用户满意指数,并对用户满意度–忠诚度分析模型和技术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4.
针对多参数、强热耦合发动机热防护模型修正的难题,通过分析系统的传热特点,提出热环境分级、热参数分类的单参数调试方法。通过分析传热关系,将系统分为两级热环境;在每级热环境中仅调节几个参数,减少了调试工作量。通过分析热阻网络,确定了待定参数;通过分析参数的影响程度,确定参数的修正顺序。以具有代表性的两颗导航卫星为研究对象,利用I-DEAS TMG软件对发动机热影响过程进行仿真。调试结果表明:热模型的精度控制在2℃以内,提高精度后的热模型可用来验证、指导热控设计。单参数调试方法的原理基于各参数对不同部件的影响程度不同,可经有限次调试快速获得高精度、稳定的结果。单参数调试方法可用于解决工程实践中的多参数耦合问题。   相似文献   

5.
并行CAD/CAM集成中的产品模型表示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提出了适用于并行协同CAD/CAM集成方式的产品模型表示方法。基于特征表示面向并行的产品模型,设计模型和制造模型有机地混合在同一表示中,可以同时满足设计与各制造环节的需要;用特征相关图完整地描述了各种类型特征之间(包括设计特征之间,设计特征与制造特征之间及制造特征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利用双数据项字符矩阵全面地表示了特征相关图。  相似文献   

6.
符号调试程序,是一种支持用户在目标机上动态调试、跟踪源程序运行的的工具。本文描述的JDBG就是一个支持某高级语言和机载计算机汇编的符号调试程序,除介绍JDBG的功能、总体结构和部分功能的实現方法外,还详细地介绍了JDBG的设计特色,如支持多种语言源程序的调试、支持扩充存储器的使用、支持动态变量查看点、符号表的动态加载等。针对开发环境的特点,本文介绍的单步命令及动态变量查看点的实现方法也颇具特点。  相似文献   

7.
在我所PDM系统实施过程中,利用PDM中面向产品对象的企业流程模型思想,提出产品数据管理平台上的设计、工艺和生产计划与控制的集成模型。PDM系统作为CAD/CAM/CAPP系统的集成框架,能够弥补传统型系统的不足,有利于CAD/CAM/CAPP系统在整个CIMS环境下向集成化、工具化、实用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在线仿真器的功能和实现方法,叙述AEDK5198仿真器的实现和性能,并结合用户系统的开发要求,说明用户系统在设计、制造、仿真调试和脱机、现场调试、分析、维修过程中仿真器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某预研型号用的通讯子系统的原理设计及调试过程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本文对某预  相似文献   

10.
基于活动网络图的工作流建模工具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描述工作流过程的模型中,基于活动网络图工作流模型的可读性最好。它对于工作流过程的描述非常直观,是最自然的过程表达方式。本文首先分析了工作流管理联盟(WfMC)提出的工作流过程定义的元模型,然后给出了一种基于活动网络图的工作流过程模型,并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完成了工作流过程建模工具的开发。  相似文献   

11.
通常多通道飞控计算机的程序存储和执行均在EPROM中完成 ,程序的前期开发和调试则通过将其加载到RAM中进行。但是 ,由于目前通用的调试系统都是单通道的源程序级调试系统 ,若采用它们的简单组合 ,其性能无法满足多通道程序的调试需求 ;另外由于RAM和EPROM访问时序的不同 ,在RAM中调试正确的程序不能证明在EPROM中执行也正确。本文介绍了一种支持多通道飞控计算机软件调试功能的软硬件设计。  相似文献   

12.
基于工控机的关节型机器人控制系统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自由度关节型机器人为研究背景,介绍了该机器人的总体结构和控制系统,阐述了如何用工业控制计算机来实现该机器人的控制。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设计简单、成本低廉、调试方便等特点,可用于教学。  相似文献   

13.
飞控计算机是现代直升机控制的不可缺少的设备,研制功能完善的高性能飞控计算机是直升机发展的重要一步。在飞控计算机应用到直升机上之前,需要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仿真测试。本文结合飞行控制律的设计,开发了用于对飞控计算机进行全面测试的半物理仿真系统。主要完成了模型的建立和仿真;研制了基于嵌入式操作系统VxWorks及仿真工具软件MATLAB的主仿真系统,并进行了调试。通过对其开环和闭环的调试以及仿真结果的分析表明,该系统对发送的飞机姿态信息能够进行实时显示和处理,满足飞行品质技术指标要求,半物理仿真结果可真实可靠地反映直升机的飞行过程。  相似文献   

14.
发动机高压两级涡轮盘联合低循环疲劳寿命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型发动机高压两级涡轮盘为研究对象,通过有限元计算得到试验载荷系数,组装和调试了全尺寸联合试验件,完成了低循环疲劳试验,得到了以传动臂销钉孔为定寿部位的两级涡轮盘低循环疲劳寿命。两级涡轮盘联合低循环疲劳试验在国内尚属首次,相对于单盘低循环疲劳试验,更加符合发动机实际工作状态,将传动臂销钉孔作为两级涡轮盘的定寿部位更为合理。该联合试验为外场涡轮盘重新定寿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涡轮盘多轴低循环疲劳寿命预测及试验验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俊  李承彬  谢寿生 《航空动力学报》2011,26(10):2220-2226
应用单轴及多轴疲劳寿命预测的Von Mises等效应变模型和临界平面模型对某两级涡轮盘传动臂销钉孔的疲劳寿命进行预测.组装和调试了全尺寸两级涡轮盘联合试验件,在旋转试验器上完成了低循环疲劳试验,得到两级涡轮盘传动臂销钉孔试验失效寿命.预测寿命与试验寿命对比分析显示单轴和Von Mises等效应变模型预测误差较大;临界平面模型误差较小,尤其是拉伸型失效SWT(Smith-Watson-Topper)模型误差为9.26%.   相似文献   

16.
针对新型火箭发动机喷管刚度低、伺服系统呈半闭环结构导致的伺服系统谐振和快速性之间难以调和的问题,以上面级电动伺服系统为研究对象,对机构参数与系统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仿真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谐振抑制控制方法,引入力矩反馈使伺服机构具有力矩控制能力。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力矩反馈控制方法具有比陷波算法更优的谐振抑制能力,运算量并未增加,且涉及的参数均可通过测试得到,调试难度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7.
多应用分区的开发与综合是IMA系统开发的核心工作之一,而如何控制和调试基于分区间通信的分布式协作行为是关键所在。引入”通信事件”对分区间通信活动进行抽象,提出通信事件调试方法,对分区间通信的源分区和目的分区进行同步控制和对通信活动进行协同调试。进而提出一种将通信事件调试和代码调试有机结合的混合调试方法,论述了方法的调试过程以及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优点与不足。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在传统涡轮盘低循环疲劳试验件上施加扭矩的试验方案,以某型发动机涡轮盘为对象,组装和调试了某型全尺寸涡轮盘预扭试验件,完成了低循环疲劳试验.加扭涡轮盘低循环疲劳试验结果与涡轮盘在传统不加扭矩方法下的低循环疲劳试验表现出明显差异.试验结果表明,涡轮扭矩对涡轮盘-轴连接销钉孔区域疲劳寿命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作为人工智能研究中面向实际应用的课题,本系统综合安24飞机发动机故障诊断的专家经验和各种典型实例,用基于规则的演绎推理系统,实现了对飞机发动机故障的经验性诊断。并利用人机对话方式,提供推理报告,进行自学习(机器学习)。系统模型由知识库、推理机制、自学习机制及解释机制四个模块构成,它们相对独立,能进行平行处理。有利于调试、修改及扩充新知识。同时本系统还有效地解决了栈空间的问题。其调试结果表明:与INSIGHT2相比,响应时间短,速度快,功能强。并有较好的用户界面。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