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深入分析燃油喷嘴对燃气轮机燃烧室性能的影响,针对燃气轮机燃烧室中的直射式气动雾化喷嘴开展了数值模 拟,获得了气流流量、燃油流量和气液比对雾化性能的影响规律,喷嘴的雾化性能参数包括雾化粒径和雾化锥角。结果表明:气液 比和气流流量对该型喷嘴的雾化性能有显著影响,燃油流量对雾化性能的影响较小;气液两相间相对速度是影响该型喷嘴雾化性 能的决定因素,相对速度增大有利于减小雾化粒径,并增大雾化锥角;气流流量和气液比的增大均有利于雾化粒径的减小,燃油流 量的增加将使雾化粒径增大;增大气流流量、气液比和减小燃油流量均可使雾化锥角增大;该型喷嘴的雾化锥角变化范围为 30.12°~41.24°,雾化粒径变化范围为131.46~ 186.52 μm。喷嘴可实现在较小的雾化锥角变化范围内获得较宽的雾化粒径变化, 以此匹配燃气轮机燃烧室不同工作状态,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超声波/离心组合喷嘴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试验研究方法初步探索了一种超声波/离心组合喷嘴应用于航空发动机燃烧室的可行性.对该组合喷嘴开展冷态试验,得到了其流量特性和雾化特性(包括油雾索太尔平均直径(SMD)和雾化锥角),设计加工了横截面尺寸为117mm×60mm的单头部矩形燃烧室模型,并在不同进口条件下开展了相关的燃烧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冷态情况下,喷嘴流量特性符合传统离心喷嘴的流量特性,流量与供油压差呈二次函数关系;喷嘴雾化细度较好,无气状态下,油雾SMD在38~45μm之间变化,在满足产生超声波要求的气压条件范围内油雾SMD在8~12μm之间变化;喷雾锥角主要受供气条件影响,供油压力对喷雾锥角基本无影响;装有该喷嘴的模型燃烧室在所有试验工况下均可以稳定燃烧,燃烧效率最高达到99%.   相似文献   

3.
陈静  单勇  张靖周  张序墉 《推进技术》2023,(11):153-164
为降低加力状态下二元塞锥表面温度和喷管红外辐射强度,对塞锥进行冷却结构设计。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比分析了引气结构、冷却通道高度和冷气入口总压比对塞锥冷却和喷管红外辐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塞锥冷却后其表面温度和喷管红外辐射强度显著降低;引气腔内无冲击板时,引气角度的改变引起射流核心区位置的变化,造成塞锥头部和前缘展向温度分布差异明显,引气角度为90°时塞锥表面最高温度要比30°和60°的模型高50K;加装冲击板后,冷却通道内的流量分配和塞锥前缘的展向温度分布得到有效改善、塞锥头部的换热得以增强,但同时会引起较大的总压损失,因此相同入口总压比下,加装冲击板后冷却流量降低、塞锥外表面温度升高;随着冷却通道高度增大,冷气流量增加、流速降低,故存在一个最佳通道高度使得塞锥冷却效果最好;以塞锥无冷却为基准,入口总压比为1.0~1.8时,塞锥外表面最高温度降低了470~590K,0°探测角上红外辐射强度降低了25%~33%。  相似文献   

4.
“瓦”状塞式喷管的数值模拟与实验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戴梧叶  刘宇  马彬  程显辰 《推进技术》2002,23(4):292-297
为了寻求高性能和更接近工程应用的发动机,提出了一种内喷管为轴对称喷管,塞锥为凹面的“瓦”状塞式喷管,分析了这种塞式喷管的优缺点,并针对一研究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实验比较,数值模拟采用NND格式求解曲线坐标下的三维平均雷诺的N-S方程,并用k-ε两方程湍流模型封闭方程组,实验研究采用酒精和氧气作为推进剂进行了热试车;研究模型的内喷管面积比为3.24,总膨胀比为22.15,设计压力比为220,结果显示“瓦”状塞锥改善了塞锥的流场,并且当压力比在16.8-220的范围内变化时,其相对理想喷管的喷管效率在0.90-0.96内变化,对发动机设计作进一步改进,其性能有望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5.
离心喷嘴雾化特性的理论计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猛  庄逢辰 《推进技术》1991,12(4):36-41
本文根据动量守恒原理,分析了离心喷嘴的结构参数与喷嘴雾化特性(流量系数、喷雾锥角等)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相应的无粘理论计算模型.理论计算的结果与有关的实验数据相比较,符合程度较好.本文建立的理论计算模型对离心喷嘴雾化特性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张亚  刘倩  谢恒 《航空动力学报》2021,36(12):2537-2544
为解决离心喷嘴流量系数理论计算与试验偏差普遍较大的问题,采用Fluent两相流模型计算了不同切向孔直径下的喷雾锥角、流量系数等性能参数,分析发现切向孔直径加工精度对离心喷嘴流量系数有较显著的影响。通过塞规测量了4个喷嘴的切向孔直径,利用切向孔直径测量平均值建立几何模型,计算了较大范围不同压降下的喷嘴性能,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模型计算结果和试验数据吻合较好,喷雾锥角与试验偏差小于1°,流量系数偏差小于4.2%。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镁-二氧化碳冲压发动机粉末燃料供应特性,搭建了粉末流量实时监测系统、高背压模拟系统和粉末喷注可视化实验系统,对所供应粉末流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不同载气流量下供粉状态和粉末喷注特性等供应性能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气固两相流壅塞式供应方式,可以确保供应系统在模拟发动机工作过程中的高背压环境下稳定且精确地供应粉末,实测粉末流量与理论最大偏差4.8%;为保证发动机工作稳定性,燃烧试验应在载气压力稳定阶段开展,此过程中供粉流量仅与活塞速度和粉末装填密度有关;在研究的载气流量范围内,载气流量对供粉流量影响不明显,但对粉末喷注特性有显著影响。粉末喷注速度随载气流量增大而线性增加,同时喷注锥角随载气流量增大则先减小后增大。综合粉末掺混、分散和发动机组织燃烧性能等多方面考虑,为提高模型冲压发动机理论燃烧性能,在后期点火试验中载气流量与粉末流量比可以初步设计在0.68附近。  相似文献   

8.
一级锥可调变几何轴对称进气道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改善轴对称进气道的攻角特性,提出一种简单易实现的轴对称变几何方法:通过旋转轴对称进气道第1级压缩锥改变进气道前体激波的角度和位置.采用数值仿真方法研究了来流马赫数为3和4时,不同飞行攻角条件下一级锥可调变几何进气道的三维流场和性能特性,并与定几何进气道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大攻角下,采用一级锥可调进气道除了可以提高进气道的质量流量系数外,还有效缓解了背风侧低能流堆积问题;存在一个最佳的旋转角度,使该攻角下进气道性能最高;随着攻角的增大,所需的旋转角度增大,进气道所获得的性能增益也随之提高,在马赫数为3,攻角为14°时推力增益达到7.7%.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计算高超声速稀薄气流过渡领域中气动特性的局部方法,推广应用到连续介质中弹头型高超声速再入飞行器气动力特性的快速估算。由激波风洞中M_∞=9.9时,一个8°钝锥的气动力测量结果,导出这一实验条件下的领域系数,并以此来估算不同锥角、不同钝度比及不同外形弹头型再入飞行器的气动力和力矩系数,其结果与无粘数值解及实验结果作了比较,在攻角2°~14°范围内吻合得很好。局部方法可用于弹头型高超声速再入飞行器气动特性的快速预示。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航空发动机燃油总管流量特性以及喷嘴在不同进口压力条件下的喷雾周向分布特性等,对某型发动机的燃油总管及大、小燃油喷嘴特性进行试验。采用称重法,研究不同供油压力下燃油总管和喷嘴的流量特性以及单个喷嘴的燃油周向不均匀度;采用高速摄影仪对单个喷嘴喷雾锥角随供油压力变化及喷嘴主油路顶开压力进行试验测量。试验结果表明:随着供油压力增大,各喷嘴燃油流量逐渐增加,燃油总管流量也随之增加;大、小喷嘴燃油周向不均匀度较差,并且随着供油压力提高而增大;大、小喷雾锥角随供油压力的提高而增大,在主油路打开之后随着供油压力继续提高变化较小;获得了大、小喷嘴的主油路顶开压力分别为1.001、0.883 MPa;大流量喷嘴常规特性要优于小流量喷嘴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某型航空发动机燃油喷嘴的工作特性和雾化质量进行了试验研究。主要包括:测定喷嘴的流量特性,通过数码照相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测定喷嘴在不同压力下的喷雾锥角,利用相位多普勒粒子分析仪(PDPA)和激光多普勒测速仪(LDV)测量喷嘴的雾化粒度SMD及尺寸分布。通过对上述试验结果的分析,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这些结论对该发动机燃油喷嘴的改进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喷嘴主要构件的技术要求和加工工艺。通过试验得到喷嘴的流量特性、喷雾锥角、索特尔平均直径的分布规律。喷嘴的SMD随供油压力的增大而减小,当压力增大到一定程度时,SMD趋于不变;喷雾锥角基本不随压力的改变而改变。对10个试验喷嘴测量数据的拟合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喷嘴流量与喷口半径的平方、旋流槽截面积成比例。在生产中,可以按小公差加工喷口和旋流槽,流量不足时,可采取加大旋流槽尺寸或增大研磨喷口(尢其是主喷口)的半径的措施,以增大喷雾锥角。  相似文献   

13.
利用流体控制体法结合质点系动量矩守恒定理,分析了液体的黏性作用对离心喷嘴空心涡尺寸的影响机制,建立了相关理论模型,并给出了喷嘴出口空心涡直径和平均液雾锥角的半理论预测公式.同时,用多组不同工况条件下的实验测量数据对该预测公式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提出的预测公式计算离心喷嘴出口空心涡直径和平均液雾锥角是有效的,且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空心涡直径的预测不确定度约为±13%,平均液雾锥角的预测不确定度在-20%~6%之间.   相似文献   

14.
某型航空发动机燃油喷嘴试验及火焰筒头部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硕  张宝诚  陈俊 《航空发动机》2008,34(2):39-42,55
对某型航空发动机燃油喷嘴的工作特性和雾化质量进行了试验研究,测定了在不同压力下喷嘴的流量特性、喷雾锥角、雾化粒度(SMD)及尺寸分布;应用F luent软件,对装有该喷嘴的燃烧室火焰筒进行了数值模拟。  相似文献   

15.
燃油喷嘴内部流动和油膜破碎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采用VOF法对某航空发动机离心式喷嘴主油路的两相流进行模拟,得到了不同流量时喷嘴内部压力分布、速度分布及喷雾半锥角等参数;采用realizable k—ε模型和雷诺应力模型进行了模拟;将实验数据、经验公式和模拟得到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模拟结果比较理想;捕获了喷嘴下游油膜的初级破碎。  相似文献   

16.
离心喷嘴喷口结构参数对雾化性能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邱贵霞  侯力  易宗礼  罗岚  游云霞  冷松 《推进技术》2020,41(12):2782-2789
为了提高航空发动机离心喷嘴的雾化性能,优化喷嘴喷口结构参数,基于两相界面追踪流体体积(volume of fluid,简称VOF)方法对离心喷嘴进行了仿真分析,并通过实验验证了VOF方法的可靠性。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完成以喷嘴出口直径、出口直管段长度、扩张角、扩张段长度为优化参数,以雾化锥角、液膜厚度和流量系数作为雾化性能指标的试验设计。通过极差方差分析讨论各个参数对雾化性能指标影响的显著性并利用回归分析得到规律曲线,获得最佳参数组合。结果表明:4个结构参数中扩张角是对喷嘴雾化性能影响最大的因素;扩张角和喷口直径的增大可以明显地增大雾化锥角,减小液膜厚度和流量系数;扩张段长度的增加会使雾化锥角减小但会使液膜厚度和流量系数也减小;直管段长度的变化对各指标的影响不大;当扩张角θ为60°、出口直径D为0.6mm、出口直管段长度L1为0.3mm、扩张段长度L2为0.4mm时,雾化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7.
针对1种带出口扩张段的射流式气动雾化喷嘴,将气液比的2个影响因素空气流量及燃油流量分开,通过试验分析了空气流量、燃油流量、气液2相相对速度分别对雾化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相位多普勒激光测试仪测试喷雾下游雾化粒径,通过CCD相机及片光源拍摄其雾化锥角。结果表明:空气流量相比于燃油流量,对该型气动雾化喷嘴的雾化性能影响更大;当气液比一致时,气液2相相对速度越大,雾化粒径越小,雾化锥角越大;当气液比为0~2时,随气液比的增大,雾化锥角逐渐增大,雾化粒径逐渐减小;在气液比趋近于2时,雾化锥角达到最大值,雾化粒径达到最小值;当气液比大于2时,雾化锥角略微减小,雾化粒径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CFD数值仿真技术,分别从质量流率和流量计外形尺寸考虑,选取不同的质量流率和前后锥角,进行仿真计算,研究了锥形流量计的流量系数的影响因素。最后,对数据进行了后处理分析,结果显示:三维和二维仿真结果基本一致,在各种质量流率情况下,流量系数基本保持一致;流量系数随着前后锥角的增大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9.
武利龙  操小龙  王靖  周丹杰  罗金玲 《航空学报》2019,40(8):122815-122815
通过脉动压力风洞试验测量,对比分析了跨声速(马赫数介于0.75~1.2)不同锥角和锥长大小的级间段对锥柱外形飞行器局部脉动压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肩部脉动压力主要由以低频为主导的激波振荡所致,能量集中在100 Hz左右的窄带区间,且表现为随着马赫数增加,脉动压力系数峰值先增大后减小,并随着肩部激波的后移而不断向后推移。此外,通过对比分析5种不同锥角模型(10°、12.7°、15.3°、20°、25°)的脉动压力系数最大值发现,随着锥角的增加,脉动压力表现出当锥角小于15°时先平缓增加,随着锥角增大脉动压力系数增加幅度进一步加大的趋势。对比分析不同锥长模型的结果发现,锥长对局部脉动压力的最大峰值几乎没有影响,影响的只是脉动压力在肩部作用区域的大小以及峰值出现的马赫数范围,且表现为锥柱级间段越长其作用范围越大,对应于峰值的马赫数区间越宽。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RP-5和RP-3燃油对双油路离心喷嘴雾化性能的影响,开展不同供油压力下两种燃油对双油路离心喷嘴的质量流量特性、雾化锥角、索太尔平均直径(SMD)及油滴速度等性能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各供油压力下,RP-5燃油的喷嘴质量流量大于RP-3燃油,主油路质量流量相差约为5%,副油路质量流量相差约为2%;RP-5和RP-3燃油的喷嘴雾化锥角大小基本一致;当副油路供油质量流量小于8 kg/h时,RP-5燃油的SMD大于RP-3燃油,当副油路供油质量流量大于8 kg/h时,RP-5和RP-3燃油的SMD基本一致;主、副油路同时供油时,随着质量流量不断增加,RP-5燃油的SMD大于RP-3燃油且差值不断增大;随着供油压力升高,RP-5燃油的油滴速度要显著高于RP-3燃油,且都呈现出“M”形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