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一、全球卫星搜救系统(COSPAS/SARSAT)简介 1979年,加拿大、法国、美国和前苏联联合发起成立了全球卫星搜救系统,最初投入运行的是前苏联的COSPAS和美国的SARSAT低轨卫星,故全球卫星搜救系统又称COSPAS/SARSAT(以下简称C/S)系统.C/S系统已成为国际海事卫星组织推行的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到201 1年,全球已有43个国家和组织成为C/S系统成员国.该系统使用低高轨位卫星为全球包括极区在内的海上、陆上和空中提供遇险报警及定位服务,从而使遇险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  相似文献   

2.
中圆轨道卫星搜救(MEOSAR)系统是近年来国际搜救卫星组织大力发展的卫星搜救系统,MEOSAR载荷作为该系统中的核心部分,实现全球范围内遇险信标信号的透明转发功能。文章提出一种MEOSAR载荷的设计方案,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具备ALC和FG两种增益模式以及90kHz带宽、50kHz带宽两种带宽模式,增益模式与带宽模式之间可自由组合,实现多种工作模式的灵活切换。采用国际搜救组织要求的两行根数(Two Line Elements,TLE)轨道参数对首次装载MEOSAR载荷的北斗全球系统第十三、十四颗组网卫星(MEO 13、MEO 14)进行跟踪,对MEOSAR载荷进行了详细的在轨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北斗MEOSAR载荷符合国际搜救组织互操作标准,经过入网测试后将为全球用户提供遇险报警及定位服务。  相似文献   

3.
文章提出了一种适合我国的低成本全球卫星通信系统构想,给出了卫星星座、地面站配置等系统组成及通信方法。采用3颗中轨道卫星和3个地面站,并结合固定星间链路、信令天线与业务天线通信技术,有效解决了传统全球卫星系统面临的设计技术难点。通过仿真分析,该系统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境外用户与国内实时通信需求,且相对传统全球卫星通信系统,投资少、技术复杂度低,是目前解决我国全球实时通信手段缺乏问题的一种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4.
全球及亚太地区卫星通信市场展望廖春发一、全球卫星通信市场最新动向最近一二年,全球卫星通信产业继续在飞速发展。由于亚太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对通信基础设施的需求激增,以及卫星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2000年前后,中、低轨道全球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和...  相似文献   

5.
《航天器工程》2016,(3):1-8
具备全球覆盖能力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数据传输业务在未来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和对外合作等领域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对欧洲Galileo的搜索与救援(SAR)业务、GPS的危险报警卫星系统(DASS)和北斗区域短报文通信业务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到建设具有更强通信能力的北斗全球导航系统符合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未来发展趋势。文章提出了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数据传输业务的系统方案、业务模式和链路设计,并评估了系统通信能力,可以作为后续深入论证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高菲 《卫星应用》2012,(2):66-71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卫星应用产业步入高速发展轨道。据美国卫星产业协会(SIA)《2011全球卫星产业状况报告》,2005—2010年全球卫星产业收入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1.2%。虽然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2010年卫星产业增速放缓,年增长率5%,但全球卫星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新的全球卫星通信系统方案多半是建立低轨道卫星通信系统的方案。这些低轨道卫星通信系统各由几十甚至几百颗体积和重量较小的卫星组成,它们的运行轨道为圆轨道,其高度范围700km~10 400km,系统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数量巨大的个人用户。用户应具有收发设备(手持机),手持机的体积重量较小,以便携带。由于低轨道卫星通信系统能较好地适应社会日益增长的通信需要,符合当今通信系统技术发展的要求,因此,它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低轨道卫星通信系统可实现较高质量的数传和语言通信(传输率达9.6kbit/s)。这些方案代表着当前低轨道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方向。因此,它们将是我们的主要分析对象。  相似文献   

8.
2012年5月5日,美国空军的先进极高频-2(AEHF-2)军事通信卫星成功发射。卫星将经历约110天的轨道抬升和120天的在轨测试,在完成这两个阶段后才能正式开始服役。AEHF卫星系统是美国新一代高防护性能的地球静止轨道军事通信卫星系统,用于替代老化的"军事星"(Milstar)卫星系统,在包括核战争在内的各种规模战争中,为美军关键战略和战术部队提供防截获、抗干扰、高保密和高生存能力的全球卫星通信。AEHF-2卫星是AEHF卫星通信系统空间段的第  相似文献   

9.
崔红正  韩潮 《上海航天》2011,28(5):18-23,33
针对低地球轨道(LEO)卫星对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卫星的掩星观测任务,在考虑LEO和GPS卫星几何关系及掩星观测天线视场的条件下,建立轨道模拟系统,对全球和区域内的掩星事件进行了模拟。对单颗卫星,用分离变量法讨论了卫星轨道参数对掩星事件数量和时空分辨率的影响,比较了大气层与电离层掩星事件的差别,并根据分析结果用混...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微小卫星的自主能力,设计应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定位数据的微小卫星自主导航方案,可进行自主轨道确定和轨道预报。GNSS接收机生成的定位数据发送给自主导航模块,利用扩展卡尔曼(Kalman)滤波进行导航运算。同时,定位数据发送给星历模型生成器,后者基于解析轨道模型来估计平均轨道参数。当GNSS接收机出现故障后,估计得到的轨道参数可作为备份,确保卫星在轨飞行时能获得轨道信息。利用MATLAB软件进行数学仿真,结果表明:对于700km的近地圆轨道,滤波精度在25m以内,5天内的预报精度在15km以内,证明导航方案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推导了中低轨天基红外星座中单颗卫星基于自由段跟踪时的空域覆盖体积与星下黑体积,研究了其随轨道高度变化的规律,分析了存在切地角影响时的体积变化,并进行了计算。  相似文献   

12.
Some 16 proposed new satellite systems operating at 36 to 46 GHz (Q-band) and 46 to 56 GHz (V-band) have been proposed to the U.S.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by U.S. companies. Of these. 14 are intended to provide global, or nearly global, service. One is intended for U.S. domestic service, and one is a package to provide additional store-and-forward capability on an earlier proposed “Little LEO” system. This paper provides a brief summary of the 14 global systems, which for the most part are designed to exploit the wide band of frequencies available for services such as multimedia distribution and Internet access.

Systems are proposed that would use geostationary orbit, medium earth orbit, low earth orbit, and Molniya orbit satellites, and in some cases combinations of two of these orbits. Most of the new systems propose to employ new technologies such as multiple narrow spot-beam antennas, onboard demodulation and routing of traffic between beams, intersatellite links, and in some cases scanning beams to continuously illuminate the service area as the satellite flies by.

Some of the difficulties involved in fielding systems at these high frequencies arise from the propagation impairments that can be expected and the high cost of solid-state power devices for user terminals, which will drive up costs. It is concluded that, while the large amount of bandwidth (3 GHz) proposed by the FCC for these systems is attractive, few if any are likely to be built while spectrum remains available at Ka-band.  相似文献   


13.
近地卫星星历的高精度星载算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星载计算机系统结构和性能的改善,利用星载计算机实现高精度的星历计算成为可能。本文针对近地轨道卫星提出了一种适合星上轨道预报的数值算法。通过采用简化的动力学模型和一种嵌套插值算法的积分器,有效提高了计算效率,降低了对星载计算系统的性能要求,从而实现高精度的卫星星历星载计算。该算法在星载计算机系统平台上进行仿真验证的结果表明,对于某飞行器可实现轨道预报1天优于1km的星历计算。  相似文献   

14.
中国巴西地球资源卫星的轨道捕获和轨迹交会控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一号(CBERS-1)是中国和巴西合作研制的第一颗运行在太阳同步轨道上的地球资源卫星.CBERS-1于1999年10月14日由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运载工具按预定计划准时发射,进入设计轨道,随后通过轨道捕获、星下点轨迹控制和多次轨道保持机动等一系列轨道测控操作,该卫星已按遥感用户的要求正常运行在高精度的太阳同步、回归冻结轨道上.本文简要阐明CBERS-1轨道控制系统的任务目标、系统结构、轨道控制策略、控制性能、飞行软件和在轨操作以及飞行结果.  相似文献   

15.
对地观测卫星太阳同步轨道的快速设计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地观测卫星轨道具有全球目标覆盖和太阳同步两种特性,通过设计轨道周期和轨道倾角可以获得这些特性,为此,给出了一种能十分简便,快速地完成轨道初步设计的方法,为轨道精密复算和开展卫星姿态控制等分系统设计提供技术支持,此外还揭示了星载探测仪器在地面上产生的扫描带的分布排列规律,分析了轨道衰减和复升问题,最后给出一个算例。  相似文献   

16.
实施卫星激光定轨的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卫星对地观测分辨率的不断提高 ,对卫星在轨位置精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采用星载激光后向反射镜阵列与卫星激光测距定轨方法 ,可以获得厘米级的定轨精度。文中针对我国国情 ,建议我国的导航卫星和对地观测卫星采用激光定轨技术 ,并提出了创立卫星激光定轨条件的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利用理论分析、数值仿真与相图分析,论述了月球卫星冻结轨道与地球卫星冻结轨道的区别,分析结果表明,月球重力场存在较大异常,会引起月球卫星轨道发生较大漂移。月球冻结轨道在田谐项影响下,还存在中等周期的漂移。仅简单考虑带谐项系数,无法求得完美的月球冻结系数。月球重力场异常对绕月卫星的影响与地球相比存在很大区别。月球轨道卫星的长期运行与控制策略的设计,不能按照地球轨道卫星的传统方法。目前使用的月球引力模型精度较差,尽管基于这些不可靠的引力模型,可以得出很多有用结论,但对未来高精度的月球探测任务来说,还存在不足,需要在将来的月球探测任务中,探测高精度的月球重力场,以利于未来月球探测航天系统的任务分析与设计。  相似文献   

18.
随着自动驾驶、精密农业等领域的发展,各领域对高精度导航定位的需求不断增加。在地基增强技术、高轨星基增强技术和传统非差精密单点定位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低轨卫星增强的非差高精度导航定位技术,研制了基于低轨导航增强技术的低轨导航增强载荷,开发了基于低轨卫星增强的地面自适应卡尔曼滤波非差高精度定位软件,并进行了全球首次基于低轨卫星的信号信息一体化导航增强在轨试验。试验表明:经低轨卫星增强后,地面终端用户定位精度优于30 cm。最后,给出了该技术的后续研究方向,为未来低轨导航增强系统与其他增强系统协同工作,实现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从总体与导航制导控制的视角,对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发展与成就进行了分析和小结。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解决我国发射高轨道卫星有无问题的基础上,历经基本能力、适应能力、高适应能力的发展,具备了高轨道大型卫星运载能力,突破了从单一轨道面到三维空间各种轨道发射、从高轨卫星转移轨道到工作轨道发射、从地球轨道到地月轨道发射以及从航天技术试验到高可靠工程应用发射等关键技术,使我国运载火箭整体能力取得了地球全轨道发射、星际轨道发射等跨越发展。航天重大工程和国际商业发射表明,该系列运载火箭已进入世界高轨道航天器发射的运载火箭前列,并奠定了进一步开拓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国外低轨道卫星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地球低轨道更利于收集情报信息 ,大多被军事侦察卫星所占有。随着太空军事化趋势的日益增强 ,了解和认识当前的低轨道卫星较为必要。介绍了典型低轨道卫星的军事作用和运作机理 ,并给出了当前在轨低轨道卫星的技术参数。最后分析了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