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现场总线被誉为自动化领域的局域网,它开启了自动控制领域的新时代.本文简要介绍了现场总线的概念及特点,讨论了LonWorks应用于智能小区的关键技术,较详细地介绍了基于LonWorks现场总线的智能小区控制系统的结构,并对本小区控制系统的功能作了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2.
本文设计了智能灌装生产线控制系统,采用西门子PLC和彩色触摸屏作为控制核心,利用伺服电机和变频控制技术精确实现了智能灌装工艺,通过现场总线技术实现工业现场的信息传送,满足实时监视和智能灌装控制的要求,规划了通信传送协议,设定了智能灌装的生产工艺,设计实现了安全联动报警装置,通过实际现场测试及应用,系统安全、稳定、精确灌装、可靠运行。  相似文献   

3.
通过固体火箭发动机主动引射高空模拟试验台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介绍了CAN现场总线通信技术的特点,主动引射试验台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硬件、软件设计以及现场测量得到的参数分布曲线。同时给出了一种基于CAN总线技术的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4.
论文就计算机网络在智能小区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介绍了智能小区的特点和系统组成,阐述了智能小区计算机网络的组建,说明了计算机网络在智能小区建设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详细介绍了工作在工业控制场合的智能仪器之间数据的传输,与上位机之间传输数据或者接受指令的工作原理,在对CAN总线协议特点进行解释的基础上,以智能节点之间数据传输为例,验证了采用现场总线的方式,即CAN总线的传输模式,可以改变传输速率,突破原来点对点的传送格式,实现一点对多点的CAN总线双向通讯测控系统。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采用Profibus-DP总线开发智能断路器总线系统的设计方案、系统主站和从站的实现方法。在带CAN总线接口的智能断路器上增加CAN/Profibus-DP协议转换器,由协议转换器和智能断路器组成Profibus—DP智能从站;主站采用WinCC组态软件实现对从站的监测和控制。  相似文献   

7.
李岩  蔡远文 《航天控制》2005,23(4):64-69
简要介绍了PXI总线技术的发展情况,阐明了PXI技术的优越性及其在军事航天领域应用的重要意义。参考现有产品资料,设计了基于PXI总线技术的运载火箭测试发射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和软件框架。该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运载火箭测试发射系统的智能化、通用化和小型化,从而提高运载火箭的整体性能。  相似文献   

8.
现场总线ARCNET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一种新型的现场总线———ARCNET总线。ARCNET总线是一种令牌环式总线 ,具备高速性和延时可测性 ,非常适用于构成分布式的自动控制系统。文章以这种ARCNET总线应用于双足步行机器人控制系统为实例 ,分析了它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航天器智能自主控制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本文首先介绍国内外在航天器智能自主控制领域的发展模式与发展水平 :发展模式包括战略规划、研究开发、型号应用三个层次 ;发展水平包括功能齐备与指标精良两个方面。然后对该领域的阶段发展目标进行了展望 :( 1 )实时智能自主姿态控制 ;( 2 )智能自主GNC ;( 3)智能信息技术在航天器控制系统、平台和有效载荷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1553B总线控制系统时间同步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准确度的时间同步是实时性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正确运行的基础.本文介绍了几种现场总线系统软硬件时间同步机制,针对1553B总线控制系统,通过深入分析总线协议芯片的工作时序,利用芯片内部的时标寄存器,采用软件补偿的方法,设计了一种准确度与软件和网络延迟无关的高准确度、低通讯开销的软件时间同步机制.试验表明,这种同步机制准确度可达到μs数量级.  相似文献   

11.
航天器电源系统大功率智能配电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航天器功能的增多和容量的增大,对电源系统的配置、管理、故障检测与诊断以及可靠性和可维修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航天器配电技术向着大功率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文章介绍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电源系统采用的大功率智能配电单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智能能源管理单元设计。通过采用智能数据处理、固态功率控制等改进技术,将大功率智能配电系统进一步提升和完善,拓展其应用领域,以满足未来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任务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基于USB的数据存储设备开发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一个基于USB的数据存储设备开发方案,系统采用PH ILIPS公司的ISP1160芯片来实现USB主机控制器。首先介绍USB的特点,然后详细讨论方案各功能模块的实现方法,最后说明方案应用和系统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13.
航天器供配电智能管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综述国外航天器供配电管理技术由传统遥控管理发展到智能管理的4个典型阶段,介绍了航天器供配电智能管理技术在空间站、科学观测及深空探测领域航天器上的应用情况;分析了目前国内航天器采用熔断器作为故障隔离主要手段、依托遥测遥控进行供配电管理的体制,归纳了国内航天器供配电体制的优缺点,并总结出国内航天器供配电智能管理系统的3项关键技术——智能配电管理技术、故障隔离技术和能源计划动态调度管理技术,可为航天器供配电智能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低温黑体自动控温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作在真空低温环境下的黑体控温系统是一种非线性、大滞后、数学模型很难建立的系统。文章通过分析系统的结构、组成和原理,选择了模糊控制和智能PID控制相结合的算法。通过分析多次的试验数据,建立并完善了模糊控制规则表。基于该算法的控温软件,实现了系统的自动控制,已服务于某型号辐射定标试验。文章最后给出的试验数据验证了控制算法的合理性,该算法加快了系统升温速度,提高了系统稳定性,取得了良好的控温效果。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一种基于自适应模糊控制器的空间智能桁架振动控制方法。在考虑剩余模态影响的条件下建立了空间智能桁架的独立模态空间振动控制方程,并对自适应模糊控制器作改进,证明了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仿真结果表明:该自适应模糊控制器可有效抑制桁架振动,控制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模糊控制,同时能抑制控制溢出和观测溢出。  相似文献   

16.
航天器热控自主管理中的智能控制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国内航天器上应用较多的三种热控自主管理技术,即电加热器、百叶窗、流体回路进行了介绍。并结合卫星应用实例,重点对电加热器热控自主管理技术的智能控制策略进行了论述。最后,通过对国内外发展情况的调研,提出了热控自主管理智能控制技术将向精确化、智能化、与航天器其他领域自主管理相结合方向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基于智能Agent的航天器MEMS 自主热控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航天器MEMS热控系统为对象,将系统层次的Agent智能体决策体系与热控系统自主控制任务相结合,形成一种无需外界过多干预的自主决策控制机制,即系统自身能依据所辨识出的外部轨道热环境及内部热负荷变化进行控制变量自主调节,达到优化协调多个控制变量且能自适应调节控制器参数的新型智能热控系统。  相似文献   

18.
基于六自由度模型的弹载计算机闭环仿真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基于导弹六自由度模型,将弹载计算机置于导弹闭环仿真回路,从而构成对弹载计算机进行考核的半实物仿真方法。通过建立导弹六自由度模型,在分析弹载计算机信号接口和软件特点的基础上,对弹载计算机闭环仿真系统的硬件组成和工作原理进行了论述。通过采用高性能的仿真计算机、实时积分算法、智能化接口设备和基于PCI总线的数据通讯方式几个方面,保证了半实物仿真的实时性。  相似文献   

19.
可重复使用液体火箭发动机智能减损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液体火箭发动机减损控制技术是一门横跨控制理论与技术、材料科学、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等领域的新兴交叉技术,是工程上实现液体火箭发动机健康监控系统故障控制功能的核心技术之一。文中主要评述了可重复使用液体火箭发动机智能减损控制技术研究进展,分析了减损控制技术与导弹延寿技术之间的区别,指明了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Photosynthetic microbial mat communities were obtained from marine hypersaline saltern ponds, maintained in a greenhouse facility, and examined for the effects of salinity variations. Because these microbial mats are considered to be useful analogs of ancient marine communities, they offer insights about evolutionary events during the >3 billion year time interval wherein mats co-evolved with Earth's lithosphere and atmosphere. Although photosynthetic mats can be highly dynamic and exhibit extremely high activity, the mats in the present study have been maintained for >1 year with relatively minor changes. The major groups of microorganisms, as assayed using microscopic, genetic, and biomarker methodologies, are essentially the same as those in the original field samples. Field and greenhouse mats were similar with respect to rates of exchange of oxygen and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across the mat-water interface, both during the day and at night. Field and greenhouse mats exhibited similar rates of efflux of methane and hydrogen. Manipulations of salinity in the water overlying the mats produced changes in the community that strongly resemble those observed in the field. A collaboratory testbed and an array of automated features are being developed to support remote scientific experimentation with the assistance of intelligent software agents. This facility will permit teams of investigators the opportunity to explore anci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at are rare or absent today but that might have influenced the early evolution of these photosynthetic ecosys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