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新型气动雾化喷嘴喷雾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行  郭志辉  顾善建 《航空动力学报》1997,12(3):295-298,333-334
对一种新型气动雾化喷嘴的喷雾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该喷嘴的喷雾是由环缝射流和中心旋转射流剪切破碎中心燃油射流而形成。实验用二维激光测速测粒仪对喷嘴下游几个截面上气流和液滴的平均速度和脉动速度,以及液滴的粒度和浓度沿径向的分布进行了测量。研究了中心旋流强度对喷雾的影响。测量结果显示喷雾中心存在低速区和固体涡核,而喷雾边缘具有较高的速度。浓度呈空心分布。喷雾具有很大的湍流脉动。   相似文献   

2.
双舌型挡板VGT蜗壳速度场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IFA300热膜风速仪,通过选择合适的低通滤波器、合适的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用X形探针测量了其无叶喷嘴出口速度的分布以及蜗壳流道的速度场。结果表明:在两档板全关时,喷嘴出口速度分布较均匀;随两挡板开度变化,喷嘴出口速度分布变化较大;而且沿蜗壳周向其径向速度分布较均匀,切向速度分布变化较大;沿蜗壳轴向,两者变化均较大。当两挡板开度变化时,蜗壳流道截面上流通速度的分布不同于自由涡流规律,二次流速度分量分布形态类似。  相似文献   

3.
低压下直流式喷嘴雾化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徐圃青  王家骅 《航空动力学报》1996,11(3):273-276,331
利用脉冲激光技术测量了低压下直流式喷嘴侧喷下游的油雾场,获得了油滴直径、索太尔平均直径、燃油浓度空间分布以及射流穿透深度随环境压力下降的变化规律,得出了在低压下由于气动力与脉动紊流强度的减弱,将导致油雾平均直径增大和浓度空间分布不均匀等燃油雾化特性变坏的实验结果。同时研究比较了气流速度与油压对雾化特性的影响,并认为:气流速度始终是决定燃油雾化质量的主要因素;低压下应主要考虑油压变化对射流穿透深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相互逆转双族流气动喷嘴出口后喷雾的流场结构。实验中采用粒子动态分析仪(PDA)对喷嘴出口后冷态流场结构进行了测量,给出了平均速度以及瞬时脉动均方根速度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对转双族流气动喷嘴出口后流场可分为初始的掺混段和后来的扩散段两个阶段,在此两阶段,流场结构存在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5.
通过研究特种雾化喷嘴在小环形燃烧室、加力燃烧室及民用工业中的应用 ,设计了扇喷嘴 ,在变几何、变油压、变气流速度下测量了液雾特性、流量分布、雾化角度等。  相似文献   

6.
直射式喷嘴喷雾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用二维激光测速测粒仪,对直射式喷嘴在横向气流中所形成喷雾的粒度、平均和脉动速度,以及浓度进行了测量。研究了喷雾的结构,气流速度以及喷射方向对喷雾特性的影响,不同直径的粒子在横向的扩散。为两相流模型的研究以及数值计算结果的验证提供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7.
李茂  高玉闪  陈泽  金平  蔡国飙 《推进技术》2012,33(4):516-521
以富氢/富氧燃气为推进剂,在单喷嘴燃烧室中开展同轴剪切喷嘴出口壁厚对燃烧性能影响的研究。通过求解N-S方程获得燃烧流场,分析氧喷嘴出口壁厚变化对燃烧产物、温度分布的影响,进行了壁厚变化对特征速度效率和热载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较厚的氧喷嘴出口壁厚有利于稳定火焰,氧喷嘴出口壁厚较薄时特征速度效率较低,并伴随有燃烧室压力不稳定现象。  相似文献   

8.
主要研究气动喷嘴出口气流紊流脉动对喷雾浓度场及燃烧状态温度场的影响。在实验中采取措施加强气动喷嘴出口气流的脉动强度,以便进行比较;并利用PDA(粒子动态分析仪),热电偶等测试手段对试件出口冷态雾场及热态温度场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强化气流的紊流脉动促进了喷雾浓度均匀分布,有利于燃烧温度均匀分布及提高燃烧效率。  相似文献   

9.
刘景梅  刘斌  向一敏 《航空学报》1994,15(4):472-475
 建立了双出口、内环旋转式轴流无叶喷嘴实验装置,其中采用了三种不同型线和不同高度的内环。利用五孔探针和微型边界层三孔探针对喷嘴出口参数沿径向分布做了详细测量。获得了三种内环型线的速度系数等结果,可供设计型线时参考。实验结果还表明内环旋转可进一步减小喷嘴内流动损失。该新型喷咀可用于大功率透平的第一级。  相似文献   

10.
张秀传  王兴甫  于守志 《推进技术》1989,10(6):19-24,18,70
本文从理论和试验上研究了液体粘性对离心式喷嘴喷雾浓度分布,喷雾锥角和雾化粒度的影响,建立了喷嘴后方液体浓度分布的物理数学模型.首次考虑了喷嘴出口空气涡的影响,给出了浓度分布、喷雾锥角和索太尔平均直径的计算方法.运用激光散射测雾技术,对喷嘴在静止空气中的雾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喷雾锥角和索太尔平均直径的经验公式,并从试验上验证了所建立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1.
叶片式预旋喷嘴具有尺寸小,落后角大的特点。为了详细研究小尺寸预旋喷嘴的预旋性能,采用五孔探针对叶片式预旋喷嘴的出口流场进行了实验研究。测量了Ma=0.2,0.3时喷嘴出口的压力分布、速度分布和出口气流角度分布,实验获得了喷嘴的落后角和预旋效率,并进行了与实验工况相同的数值计算。通过实验获得的总压云图以及速度云图,可以发现叶片式预旋喷嘴的端壁二次流损失、尾迹损失严重,有明显的边界层分离现象。Ma=0.2时,喷嘴Re数为5.76×104,落后角2.84°,实验测得的预旋效率为0.73;Ma=0.3时,喷嘴Re数为1.06×105,预旋效率提高至0.77。实验模型端壁的影响使预旋效率实验结果偏低6.5%左右。数值结果与实验测得各参数符合较好:数值结果与测得的喷嘴出口截面平均总压、静压偏差在1%以内;出气速度、周向速度以及出气角度与实验结果偏差在4%以内。数值计算表明,叶片式预旋喷嘴的预旋效率基本不受压比影响,随Re数增大先增大后基本不变,最后基本稳定在0.85。  相似文献   

12.
伊景海  徐忠  马材芬 《航空学报》1993,14(10):536-539
通过对气固两相压气机平面叶栅后,沿栅距和叶高分布的气流压力和速度的测量与分析,研究了气固两相流流经压气机平面叶栅时的速度系数和能量损失系数随粒子浓度和攻角改变而变化的规律。试验是在攻角i=-10°、0°气流速度c=10m/s及粒子质量浓度α=0%、2.0%和2.7%的工况下进行的。结果表明:气固两相流流经压气机平面叶栅时能量损失比单相纯气流的大;而且随着粒子浓度和攻角增大,两者的差别也愈大。  相似文献   

13.
不同拓扑结构喷嘴内交叉射流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CFD软件对五种不同拓扑三维燃料—空气快速混合喷嘴进行了数值计算;应用两相流模型和RNGk-ε湍流模型,描述了快速混合喷嘴内两相流动过程。计算得出5种拓扑燃料—空气交叉射流喷嘴中湍流强度分布、总压损失系数、在流向方向各个截面温度分布和出口径向温度分布、出口速度分布和出口径向质量分布系数。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射流下游添加肋结构可以有效增强混合气的快速形成,肋添加越多,对燃料的破碎和燃料—空气的混合越有利。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实验研究,得出了半开式离心叶轮间隙对效率及压力的影响和不同间隙下叶轮出口径向速度的变化规律。在间隙一定,当流量从大向小变化时,主流区从轮盘侧向轮盖侧移动,有时在轮盘侧观测到明显的倒流现象。用动态热线风速仪对叶轮叶道出口的速度分布进行了集平均测量,得出了不同流量下的速度分布。  相似文献   

15.
靶式喷嘴雾化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靶式喷嘴雾化特性用三维相位多普勒粒子分析仪进行了实验研究。测量结果显示,该靶式喷嘴雾化效果较好,喷雾中心粒度较小,粒度随气液质量比增大呈减小趋势,重力对喷雾场粒子速度分布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将原型使用-10#柴油的燃气轮机燃烧室改为使用天然气燃料的燃烧室,遵循对原型机改动量最少的原则,只对燃油喷嘴做改动设计,其余部分不做改动。为了解改型机的喷嘴与燃烧室的匹配特性,设计了三种不同孔径的天然气喷嘴(气体喷嘴开孔大小决定了燃料的喷射速度、燃料的浓度分布,进而影响燃烧室的燃烧性能),并在改型机上进行燃烧性能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改烧天然气后,设计状态燃烧效率增加,但出口温度分布有所变差,而对壁面温度分布影响不大;通过对燃烧性能进行对比分析,天然气3#喷嘴的综合燃烧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17.
试验研究了直射式喷咀垂直跨流喷射时, 进口气流速度、喷咀压降与稳定器径向位置等参数对沙丘驻涡(BD)稳定器截面燃油浓度分布的影响, 并与沿z向喷射情况作了比较。结果表明, 垂直跨流喷油与BD稳定器的匹配比沿z向(即水平方向)喷油好。为使良好气动特性与燃烧稳定性的BD稳定器获得推广与应用, 必须考虑喷油方式、气流速度、喷咀压降与稳定器径向位置等参数对燃油浓度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针对航空发动机双油路喷嘴,采用试验和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不同防积碳结构对燃油分布的影响。采用光学分布式喷雾检测系统进行燃油分布测量试验,获取了不同防积碳喷嘴出口下游20 mm截面的锥角、周向分布和径向分布;并采用volume of fluid(VOF)仿真方法对不同防积碳结构的喷嘴进行了数值仿真研究。结果表明:相同供油压差下,喷嘴匹配防积碳结构后,喷雾锥角和燃油径向分布的峰值半径减小,小半径区域燃油分布占比升高。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有效解释了防积碳气流对喷嘴燃油分布的影响。同一工况下,喷嘴匹配不同防积碳结构时,锥角的大小与喷口端面中心孔的气流速度相关,而周向分布主要与气液比相关。  相似文献   

19.
王健  王家骅 《航空动力学报》1992,7(3):272-274,293
本文利用脉冲激光全息技术测量了直流喷嘴侧喷下游的高密度喷气燃料和常规喷气燃料的油雾场。获得了各种油滴直径,索太尔平均直径及燃油浓度的空间分布规律,讨论了气流速度、燃油出口压降对油雾场的影响,并对两种燃料的油雾场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0.
某型飞机进气道与发动机地面匹配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某型飞机进气道与某型涡喷发动机匹配的地面台架试验,用40点总压和20支周向安装的三孔针组成的测量环获得了进气道出口截面总压的分布和周向气流速度分布。计算了稳态压力周向与径向畸变,获得了它们随发动机进气流量的变化规律。发现了进气道出口的旋流与对涡,并对其形成的原因做了初步分析。测量了发动机主要性能参数如推力、排气温度等在安装飞机进气道后的变化,并分析了引起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