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电沉积烧结薄膜高温氧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电沉积烧结方法在1Cr18Ni9Ti不锈钢表面形成铬、钇氧化物薄膜,通过研究比较不同沉积条件试样氧化层的高温氧化行为,发现1Cr18Ni9Ti表面经铬、钇氧化物改性后抗高温氧化性能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2.
用于钛合金胶接的碱性阳极化处理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5种碱性阳极化表面处理方法对TC4钛合金与SY-14环氧胶粘剂形成的胶接接头耐久性.通过搭接剪切试样在55℃,95%RH环境中的强度变化及楔子试验评价了各种表面处理方法,并采用SEM与XPS方法分析了各种方法处理后钛合金的表面形貌与成分.结果表明,这类碱性阳极化方法均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改善TC4钛合金与环氧胶接接头的耐久性.  相似文献   

3.
对高TcBi-Pb-sr-Cu-Ca-O系氧化物超导材料的多晶块状、多晶粉末状和单晶等三种样品的Meissner效应和磁屏蔽效应进行了仔细测量和分析.块状样品具有较强的磁屏蔽能力,在ZFC(Zero-FieldCooled)和FC(FieidCooled)两种过程中,超导体的体积比之差最大约10%左右(μ0H≈200X10-4T);粉末样品和单晶样品的磁屏蔽能力很小(77K).  相似文献   

4.
连接温度850℃,保温时间60 min,用泡沫镍金属作为中间层真空钎焊Al2O3陶瓷与1Cr18Ni9Ti不锈钢,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EDS)分析钎焊接头的微观组织,利用剪切实验检测接头的力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不添加中间层时,接头平均剪切强度只有7.7 MPa,断裂位置发生在陶瓷侧;添加泡沫镍中间层时,接头平均剪切强度达到101.7 MPa,断裂位置发生在陶瓷与泡沫镍金属连接界面处。不添加中间层时,Ti元素主要分布在钎料与陶瓷以及钎料与不锈钢反应界面处;添加中间层后钎焊接头中Ti元素主要分布在中间层,与Ni元素形成TiNi3,Ag、Cu和Ti元素分布更加均匀。   相似文献   

5.
OCrl8Ni9Ti超音频脉冲TIG焊接头组织与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研制的基于新型IGBT拓扑电路的超音频直流脉冲TIG焊电源焊接0Cr18Ni9Ti奥氏体不锈钢,并与常规直流TIG焊获得的接头进行对比.分别对各接头进行X-射线探伤检测,接头的抗拉强度测试,焊缝金相显微组织与拉伸断口SEM照片观察对比.试验结果分析表明:采用超音频脉冲TIG焊工艺的焊接接头,随着脉冲电流频率提高,焊缝的粗晶区变窄,晶粒逐渐细化,且焊缝中心细小等轴晶所占区域扩大;与常规直流TIG焊相比,30kHz的超音频直流脉冲TIG焊焊缝中心晶粒更细小,接头的抗拉强度与延伸率分别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6.
航天简讯     
长征-4B火箭成功发射双星□□北京时间5月10日上午9时33分,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我国用一枚长征-4B运载火箭,成功地将风云-1C气象卫星和实践-5科学实验卫星,送入轨道高度为870km的太阳同步轨道。风云-1卫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在不同外磁场下Bi1.9Pb0.3Sr2.0Ca1.7Mg0.3Cu3.1Ox超导块材的交流磁化率的测量,获得了样品内晶粒间和晶粒内对外场的不问响应范围.通过与粉状样品实验结果的比较和X光分析,认为块状样品在温度为100K左右出现的抗磁台阶是样品内晶粒间超导弱连接的一种抗磁效应.对弱连接区有效钉扎力Fp和临界电流密度Jc与外场H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采用Ti/Ag/Ti中间层连接SiC陶瓷的 有限元应力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陶瓷与金属或陶瓷与陶瓷(采用金属中间层)的连接过程中,陶瓷与金属的热膨胀系数等性质存在差异而产生的残余热应力是连接接头强度弱化的主要原因.采用有限元方法对Ti/Ag/Ti作为中间层热压连接SiC陶瓷进行了应力的有限元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采用Ti/Ag/Ti结构的金属中间层连接SiC陶瓷时,对接头危害较大的残余应力主要分布在连接件近缝区.靠近试样外表面区域是接头的薄弱区,裂纹易在此处萌生,裂纹的扩展先是沿着一条向陶瓷侧凹入的弧线向陶瓷内切入,而后沿径向扩展.接头实际断裂方式与有限元分析结果相符,表明采用有限元方法对陶瓷连接接头的残余应力进行模拟计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利用一维光化、辐射耦合模式研究了人为活动所排放出的废弃物CH4、N2O和CO2含量增加对高平流层,中间层大气的影响。结果指出,对流层中这些气体增加一倍将导致上中层大气水汽、O3和温度的明显变化。CO2含量增加将使上中层温度降低约10K;而CH4含量的加倍不仅使中层顶附近水汽含量增加50%以上,也使其温度有更明显的下降,这将更有利于於光云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不锈钢材料具有优良的性能,例如具有塑性好、防锈,防磁、耐高温等特性,因而是宇航、原子能、海洋开发、化工工业等重要金属原料。近十年来,在电子工业上广泛采用303~#不锈钢制造微波同轴接头。由于不锈钢接头具有稳定的接触电阻,所以用不锈钢制造的接头和用铜加工后镀金或镀银的接头具有同样的电性能,但不锈钢接头在承受恶劣环境,如盐雾、  相似文献   

11.
快变换超音频直流脉冲GTAW电弧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超音频直流脉冲钨极氩弧焊(GTAW,Gas Tungsten Arc Welding)电源输出脉冲电流沿变化率di/dt≥50A/μs的超音频直流脉冲方波电流,将其用于0Cr18Ni9Ti奥氏体不锈钢GTAW焊接过程,研究分析了焊接电弧特性、电弧力及焊缝熔透特性.结果表明:超音频直流脉冲方波电流参数对电弧电学特性、形态及电弧力产生显著影响,与常规直流GTAW相比,快变换超音频直流脉冲GTAW电弧表现出明显的收缩效应,焊缝熔深在一定范围增大,熔宽减小,平均电弧力大幅增长,焊接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12.
针对高温不锈钢1Cr11Ni2W2MoV磨削过程中磨削区内部瞬时温度、磨削表面平均温度的测量方法以及工件表面平均温度与烧伤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工件表面烧伤程度对材料金相组织的影响.通过研究得到了陶瓷结合剂CBN砂轮磨削1Cr11Ni2W2MoV时磨削区内部瞬时温度,证明工件表面的烧伤最直接因素是磨削表面的平均温度,在不同的磨削参数下,表面平均温度超过540℃就形成黄色的微烧伤,随着温度的升高,烧伤程度不断加重.同时,表面烧伤会使马氏体晶格变成细小的退火微晶变质层,烧伤越严重,微晶变质层的厚度越大.  相似文献   

13.
研制出一台150 kV/30 kW高压脉冲电子束焊机,介绍了控制脉冲束流产生的偏压脉冲电源拓扑电路结构及脉冲束流频率、占空比、束流基值、束流峰值的调节控制技术.在0~1 kHz频率范围内,该电源可输出最大幅值200 mA的脉冲电子束束流,且工艺参数调节方便.分别采用脉冲束流与连续束流电子束工艺焊接了1Cr18Ni9Ti奥氏体不锈钢,对不同工艺的焊缝形貌进行了对比分析.与连续束流电子束焊接工艺相比,采用脉冲电子束焊接工艺的焊缝熔深增加,深宽比增大;对于脉冲电子束焊接工艺,占空比给定时,随着束流频率增加,焊接缺陷减少.试验结果表明:脉冲束流频率、占空比是影响焊缝成形的关键工艺参数;脉冲调制方式控制偏压是获得高压脉冲电子束的理想控制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14.
压力对航空煤油RP-3结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验研究航空煤油RP-3在流动状态下的结焦分布情况,并分析了压力对于氧化结焦的影响.实验中采用恒定热流的方式将流经长2 m的单通道不锈钢管(Ф2.2×0.2,1Cr18N i9Ti)中的航空煤油由127℃加热到427℃,质量流量4 g/s,并利用"称重法"获得RP-3结焦数据.通过改变系统压力3,4,5,6,7MPa,研究了压力对RP-3壁面结焦速率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压力的提高,对管壁的结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焦峰值位置也有沿实验段往下游移动的趋势,不同压力情况下的管壁结焦速率分布曲线的形状大致相当.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ZGCr17Ni4Cu3铸造不锈钢的化学成分和熔炼、铸造、热处理和焊接工艺进行了探讨。对其显微结构和机械性能进行了分析。用该钢生产的发动机零件经受了长期考验,证明该钢的生产工艺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6.
采用反应扩散偶的方法,研究了Nb元素在α-Ti3Al中的扩散行为.反应扩散偶经过120 h扩散退火,在高温(1 573 K)下生成了均匀的β-(Ti,Nb)扩散层;低温(1 273,1 423 K)下生成不均匀的扩散区,相组成为Ti3Al(Nb),β-(Ti,Nb)及Nb2Al.采用Dayananda方法计算了体系的扩散系数,即根据一个扩散偶的浓度分布曲线计算体系的扩散系数.采用平均扩散系数来表征体系的扩散系数,得出扩散模型和相关扩散机理.结果表明:Ti和Al的主扩散系数比Nb的主扩散系数大5个数量级;Ti的主扩散系数约是Al的2倍.Nb通过占据Ti的空位进行扩散,Nb的掺入阻碍了Ti元素扩散,从而提高了α-Ti3Al体系的高温抗氧化性能.  相似文献   

17.
根据数字全息干涉度量原理搭建了气液质扩散系数测量实验平台,设计并加工了中空不锈钢恒温扩散槽,采用自编程序进行数字图像处理,通过测量298.15 K时0.33 mol/L KCl溶液在水中的质扩散系数验证了实验系统的正确性。实验测量了常压下278.15~343.15 K温度范围内CO2在RP5航空燃油中的质扩散系数。随着温度的增加,CO2在RP5航空燃油中的质扩散系数逐渐增大。不同温度下的质扩散系数可利用Arrhenius方程模型进行拟合,而且质扩散系数理论模型计算与实验测量结果之间的相对误差均小于9.51%。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可根据拟合的Arrhenius方程对CO2在RP5航空燃油中的质扩散系数进行准确的预测,实验测量结果为燃油箱惰化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