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介绍了光传导信号同步传输系统。该系统由信号发送部分、光纤光电耦合部分、信号接收部分等组成。系统采用数字编码的方式,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能,同时由于用光纤进行传导,有效地解决了绝缘问题。该系统可用于光纤电流互感器(OCT)。  相似文献   

2.
针对星地激光通信的大气湍流导致信号光损伤这一问题,实验搭建了一种能够补偿大气湍流的空间激光通信系统,采用模式分集接收结合最大比合并方法对大气湍流进行补偿,采用相干探测技术对高阶调制信号进行光电探测。在不同湍流强度下进行了传输实验,结果表明:模式分集空间激光通信系统的性能相比较于单模光纤接收系统有较大提升,随着湍流强度的增加,性能提升更加显著。在弱、中、强三种湍流强度以及相同目标误码率情况下,模式分集系统相比单模光纤接收系统分别降低了约4.2 dB、5.1 dB 和 5.5 dB的链路损耗。在弱、中、强三种湍流强度以及相同目标中断概率下,模式分集接收系统相比单模光纤接收系统分别降低了约3 dB、5.9 dB 和 4.3 dB的链路损耗。  相似文献   

3.
光电振荡器是一种由光载射频链路和电学正反馈回路组成的混合系统,由于使用低损耗光纤作为储能器件,大大提高了振荡器的Q值,降低了振荡信号的相位噪声。针对航天系统信号参量感知的应用需求,文章开展低相噪光电振荡器技术在温度/应力静态量传感、动态信号检测以及射频信号感知接收等应用研究,并实验验证了基于光电振荡器的高精度温度传感器与应变传感器,高灵敏的微弱振动信号检测器以及具有镜频高度抑制的、用于射频信号感知的外差接收机。  相似文献   

4.
《宇航学报》2001,22(4):49-49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光电技术研究所以北航陀螺惯导研究室 (第五研究室 )光纤陀螺课题组为基础 ,于2 0 0 0年 9月成立 ,主要从事光电子技术、光学工程、探测制导与控制等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教学、学科建设工作和光纤陀螺技术、集成光学技术等项目的研究工作。研究所现有教授 3人 ,副教授 7人 ,中级职称和技术人员多人。学科带头人张维叙教授是国内光纤陀螺技术的著名专家 ,从事光纤陀螺技术研究二十多年 ,对我国光纤陀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杨德伟研究员是国内集成光学技术专家 ,在 Li Nb O3集成光学技术领域进行了…  相似文献   

5.
针对微波光子射频系统对高质量的高重频光脉冲的迫切需求,提出和研究基于半导体可饱和吸收镜的耦合光电振荡器,利用饱和吸收效应有效抑制超模噪声,有效改善耦合光电振荡器中超模噪声带来的光脉冲抖动问题。对半导体可饱和吸收镜抑制噪声的机理进行理论分析,并搭建实验系统,实现重频为10.6 GHz的光脉冲产生,超模抑制比达到55.3 dB,相应射频信号的边模抑制比为79.7 dB,相位噪声为-108 dBc/Hz@10 kHz。该方案创新性地将半导体可饱和吸收镜引入耦合光电振荡器中,实现对超模噪声的抑制,并为系统的小型化和集成化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针对激光传能技术的光电转换系统,采用40 W的975 nm光纤耦合半导体激光器作为激光源,多晶硅材料作为光电池接收,测试了不同激光功率下的光电转换效率,通过调整调整光电池阵列接收端与激光光纤输出端的距离为0.4 m和0.8 m,测试了其光电转换效率变化。研究表明,随着激光功率增加,光电转换效率在一定范围波动,得到最大光电转换效率为9.98%。研究还表明,光电池板温度是影响多晶硅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的重要因素,电池板的温控管理是提高光电转换效率的方式。多晶硅材料光电池在激光传能的应用,对激光传能技术推广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靳力 《航天器工程》2007,16(3):105-105
2007年3月27日,日本冲电气工业公司发布新闻公报称,该公司将自行开发的新技术应用到增益耦合型分布反馈激光器中,实现了无需光隔离器的长距离光传输,该技术有助于显著降低光纤到户的成本。  相似文献   

8.
激光输能具有广阔应用前景,而光电电池是激光输能技术中实现光-电转换的核心部件。文章围绕温度对光电电池输出性能的影响,通过建立电池输出性能实验测试系统,研究了一定激光功率密度下砷化镓电池和硅电池在不同温度下的伏安特性,以及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最大输出功率、匹配负载、转换效率、填充因子随电池温度的变化规律,并给出其定量表达式,可为激光输能条件下光电电池的选择以及光电电池温度特性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光纤陀螺中保偏光纤环因受辐射影响使其损耗增加,从而影响到光纤陀螺的精度,限制光纤陀螺在空间应用.对光退色现象从理论和实验进行深入的分析,得出光退色能够大幅度地降低保偏光纤的辐射损耗,增强保偏光纤的抗辐射性能,从而提高光纤陀螺的抗辐射性能.最后提出了利用光退色来提高光纤陀螺主动抗辐射的方案,采用该方案光纤陀螺光学系统的损耗降低了2.24dB,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讨论了4种光调制技术,利用其中的一种最优方法设计了基于1553B/1773总线的网关电路,并组成含4个站点的无源星型网络拓扑结构的1773总线多路数据传输网进行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以光纤替代屏蔽双绞线作为传输介质的1773光纤数据总线能够使1553B总线系统具有更强的性能和更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阳泽彬 《空载雷达》2005,(1):39-41,65
本文介绍了光控相控阵天线中主要光元件、光纤栅和多波长光源。给出了光控一维相控阵天线的构成,并指明在发射和接收时信号的流程情况。  相似文献   

12.
孙博华  张渤 《宇航学报》2009,30(5):1925-1928
提出一种哥氏力原理与光纤干涉测量相结合的新型微光机电陀螺仪,以达到更高的角速度测量精度。根据哥氏力原理微机电振动部分将输入角速度转换成为微型质量块的单轴简谐振动,再由高精度光纤干涉位移读出系统对由转动所引起的振动位移进行测量,进而间接读出输入角速度。这里建立的数学模型和推导出的公式具有一般性,可用于各种不同的设计和结构,并且推导出角速度与光干涉输出光强之间的关系。光纤干涉读出系统在位移测量精度上要优于电容式读出系统,而且随着新型微型光源和光探测器的发明,光学系统已经具备和现有微机电系统结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PLZT光致伸缩层合梁的非接触形状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光电层合梁非接触形状控制问题为研究对象,阐述了PLZT光致伸缩驱动器的工作机理,建立了光-电-力-热耦合情况下的光电有限元模型,通过引入加强假定应变模式和假定自然应变法改善了单元的性能。在此基础上,以光致伸缩驱动器所受到的光强大小为设计变量,以光电层合梁的期望形状与控制形状的差值函数为目标函数,应用有限元法和遗传算法建立了求解基于PLZT光致伸缩驱动器层合梁非接触形状控制问题的一般方法。数值模拟的结果验证了该方法有效,表明该方法能够很好地实现光电层合梁结构的非接触形状控制。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MIL-STD-1553B/1773光缆数据总线的设计思想和方法,该系统为了提高可靠性,采用了大芯径大孔径光纤,高发光强度的LED及低噪声的光接收机组态。一种新颖的PFK调制方式不但解决了与大规模集成芯片CDM1553B的接口问题,而且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多波束发射前端的相控阵,具有波束灵活扫描和多目标同时通信的能力,是低轨互联网通信卫星的重要微波子系统。采用硅基MEMS三维异构集成技术,将多个微波单片集成电路MMIC(Monolithic Microwave Integrated Circuit)和硅基MEMS功分交叉网络等无源结构一体化集成,实现了一种K频段8波束32通道瓦片式相控阵发射前端。该器件由五个硅基封装模块堆叠而成,不同封装模块之间通过植球(金球凸点及铅锡焊球)的方式互连,内部通过TSV通孔技术实现垂直互连。为展示其性能,制备了19 GHz~21 GHz频段的样件,尺寸为16.25 mm×14.25 mm×6.3 mm。经测试,单通道发射增益≥18 dB,输入输出端口驻波≤2.0,同时具备6位数控移相和5位数控衰减功能。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阿列纽斯经验公式,利用相关标准中的数据,拟合得到硅集成电路老炼试验温度和时间的关系,根据这种关系可以确定在标准未规定的高温下硅集成电路的老炼时间,同时预计了硅集成电路的工作寿命。最后基于经典的温度应力加速试验模型进行了分析,并与前者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7.
光绘是应用高精密光电绘图机,在照相底片上绘出高反差、高精密度图形的一种手段,目前主要用于印制板、标牌、面板行业,在此对设计人员的要求、编辑与匹配及操作规程作了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18.
为了满足宇航系统对高速、宽带数据和图像传输产品小体积、轻质化的需求,研究光传输高速高密度集成技术。基板采用带状差分线设计和叠层组装工艺,提高集成密度、缩小体积提升了系统组装的空间,并通过建模仿真设计分析高速信号完整性;将光器件设计在外壳底板上,实现高效散热结构设计,同时提高了光器件使用可靠性;采用混合集成微组装工艺,硅转接基板实现芯片级三维立体集成,采用二次封装技术解决了光纤高效耦合与气密共实现的难题。微系统模块体积≤27 mm×24 mm×5 mm,气密封装漏率≤5×10–9Pa·m3/s(He)。  相似文献   

19.
光正交码     
OCDMA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无线通信领域,它具有抗干扰,提高系统容量等优点。本文对实现OCDMA技术关键的光地址码中较成熟的光正交码进行了介绍。阐述了光正交码的众多构造方法和现有的存在性结果,主要介绍了如何利用组合设计的方法构造光正交码。  相似文献   

20.
未来的航空电子系统需要重量轻、抗电磁干扰和可靠性高的大带宽的带机载通讯链路,光纤通讯技术能够在性价比上满足所有这些要求。光纤技术的新近发展,特别是波分复用(WDM)技术的发展,为设计机栽雷达和航空电子系统RF信号分配的光纤网络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本文探讨了将商用成品件(COTS)用于机载VHF和UHFRF信号光纤传输的多种不同的方法。讨论了各种结构的优缺点,并指出了各种结构适合于特定应用的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