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办民航特色大学需要创新民航教育理念.文章以中国民航飞行学院飞行技术特色专业建设为例,全面阐述了民航高等教育改革"三部曲"理念,其主题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历+执照十英语"三位一体"的培养规格;实施以英语教学改革为龙头的质量工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以民航特色专业建设为突破,构建全新民航专业教育体系.当前,以我院飞行技术专业为主导的建设和发展实践较好地体现了行业精英人才培养观念,打遣出了国内领先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构建了适应我国现代民航运输系统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我院还将在民航交通运输、民航机务工程等学科专业建设中继续努力,进一步体现这一民航特色大学办学理念,建设更多的具有民航特色的专业.  相似文献   

2.
"十二五"期间国家加快西部机场建设步伐,带来机场专业人才需求激增。作为民航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民航高校为西部民航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但由于多头管理、信息不畅、经费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学院对西部的民航人才支撑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建议建立联系制度、制定合作规划,加强信息交流、开展培训合作,加大资金投入、实施专项培训,以充分发挥学院的西部机场人才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认真贯彻落实民航"十一五"规划,适应新一代民用航空运输系统、建设民航强国的需要,民航局出台了关于加强民航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实施意见.本文根据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五十多年的办学成果,结合民航发达国家的先进教学经验,按照民航局的总体实施意见,深入剖析了目前民航本科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学历加执照"的民航人才培养模式和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从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为民航特色专业的改革和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今年3月,国家教委批准我校正式更名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后,学校领导根据我国民航事业飞速发展,专业人才大量需求的形势,以及我校长期来与民航学学院的密切关系和相近的专业基础,决定筹建民航学院,以发展三航(航空、航天、民航)作为学校的特色和办学方向。这一决策得到了全校师生员工的热烈拥护,也受到航空工业总公司、中国民航总局与国家教委领导的支持。6月24—26日,学校召开了关于民航人才需求特点与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5.
"双高计划"是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推进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以重点支持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的方式,引领整个职业教育向高水平、高质量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民航运输专业建设迎来空前发展机遇,明确专业建设的重点内容,探寻快速提升质量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民航运输管理专业自1993年创办以来,坚持党在新时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经过数年的探索和发展,克服了全新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必然经历的诸多困难,逐步建立起具有鲜明民航特色和一定规模的民航运输管理专业。本文旨在通过总结专业建设过程中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经验体会,为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并对新时期专业建设如何适应21世纪和中国民航发展需要等问题进行探讨。一、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在…  相似文献   

7.
民航院校飞机维修专业英语口语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我国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方针出发,提出了引进职业情景,改革民航院校飞机维修专业学生的英语口语教学。全文详细分析了国内各民航院校飞机维修专业学生英语口语教学的情况及职业情景英语口语教学开展的现状,切实指出民航院校在飞机维修专业的英语口语教学中,引进职业情景英语改革口语教学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8.
民航飞行技术与飞行安全科研基地依托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于2003年经民航总局批准组建.科研基地根据民航科技发展规划,围绕民航发展战略,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应用型专业研究平台,针对飞行技术和飞行安全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创新研究,获取原始应用创新成果,培养和造就该领域内的一流研究队伍及应用人才,是集产、学、研为一体的科研实体.本文简单介绍了科研基地具备的软硬件条件、建设和研究现状,以及对今后工作的设想.  相似文献   

9.
何丹 《西南航空》2011,(8):28-31
在建设民航强国的征程中,新一代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建设作为一道严峻的课题一直摆在了中国民航人的面前。2010年7月28日,民航空管工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空管所)在中国民航局第二研究所(以下简称民航二所)正式成立,自此,我国民航新增了一支为民航空管建设和发展提供专业技术支持的队伍,空管工程技术研究进一步向集约化、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1966年,中国和法国签订航空交通协定,两国正式建立航空关系。历经50年发展,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两国在民航众多领域开展了务实、高效的合作。中法两国政治互信和民航关系不断加深,为提升两国民航合作水平、拓展合作宽度和深度,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在航空运输之外,中法双方在民航技术领域开展的合作堪称两国民航合作的表率,合作业务范畴涵盖空中交通管理、航空安全、适航与飞行标准、法律法规、人员教育与培训等,促进了中国民航安全监管水平和运营保障能力的有效提升,为法国及欧洲先进的民航产品和技术进入中国市场创造了机遇,也为两国共同致力于民航技术创新、开发新市场提供了基础和平台。其中,空中交通管理、航空安全以及人员教育与培训,是中法两国在民航技术领域有历史、有深度、有成效的合作项目。无论是中法两国民航管理部门,还是两国相关业务领域的航空企业和航空院校,都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从最初的产品技术引进、"送出去"培训,到现在的合资生产、合作办学,合作方式的变化以及合作水平的提升,体现出中法两国面对变化着的市场环境和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在民航技术领域的合作意愿和开放程度,向着越来越密切、越来越频繁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民航安全工作是民航发展的重要部分,打造民航安全文化建设是民航安全"软件"建设的要求。文章运用文献分析法、例证法对我国民航安全文化建设进行研究。提出以《民航安全管理体系(SMS)》为标准,优化顶层设计的安全政策,以内部控制为重点,确保风险管理、安全保证的有效持续性,以软文化打造硬安全,优化民航安全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国际民航组织出版物的内容涉及民航各专业领域,该组织的性质和职能使得国际民航组织出版物展现出自己鲜明的文本特征。笔者以国际民航组织出版物各类文本为例,从词汇和句式两个层面分析该组织出版物的文本特征,指出翻译时应有针对性地灵活采取不同策略,达到翻译准确、用语一致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台湾地区的民航法制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形成了以"民用航空法"为核心,包括民航局的三部"组织条例"以及若干"办法"、"规则"等法规性文件在内的民航法律体系。我国台湾地区民航法制具有法律体系比较完整健全,立法内容比较具体详细,专业性较强、更新换代较快的特点。它对祖国大陆民航法制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本提出了民航高教体制改革与结构调整、民航院校骨干专业的课程结构与教学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将民航类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相关联知识进行连贯性整合,既有利于先前知识的回顾,又有利于对新知识的认知,使知识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进而使学生对各课程相关专业知识点进行连接,连贯性地学习掌握相关专业课程。本文以民航类电子技术专业中的电子线路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电子综合设计四门课程为例,结合具体课程教学实例,探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内容连贯性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民航信息     
《西南航空》2005,(5):20-20
电子机票亮相重庆;以电子机票“瘦身”民航2007年要省45亿元;为拉萨夜航创造条件 拉萨机场RNP运行试飞圆满成功;西南民航系统 努力推进国防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7.
《今日民航》2011,(2):14-14
从刚刚结束的2011年全国民航工作会议上获悉,国务院已批准民航发展基金使用范围扩大至鼓励和支持民航企事业单位开展节能减排预计国家财政每年将安排民航发展基金和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约十几亿元,为推动民航产业绿  相似文献   

18.
民航安保事件分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民航安全保卫的专业背景下,将危机管理中对突发事件的分级方法应用于对民航安保事件危险等级的划分。从既往案例中总结出30种民航安保事件的生成机理与发展特征,从主客观标准上设定出3个层次、7个分级变量要素与4个观察维度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经过对各个分级变量要素进行权重赋值与判别函数计算,得出了每一种航空安保事件的具体得分,进而确定出4个级别的行为分级系统。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适航技术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制约我国航空产业发展的瓶颈。在总结我国民航适航人才需求基础上,分析了适航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探讨了面向民航的适航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了适航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及实施路径,为探索面向民航的适航技术专业应用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民航空勤人员背景资质评估即背景调查,是民航行业准入门槛之一。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作为全国最大的培养民航人才的专业院校,研究从业人员背景调查工作有着更为突出的意义。本文分析了我国空勤人员背景调查工作现状,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旨在为建立更完善的从业人员背景资质评价体系提供意见,同时在实际应用中探索更为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