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离子镀膜技术发展迅速。本文着重阐述离子镀Al、离子镀MCrAlY、离子镀TiN在航空工业中的应用及其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项成果是基于真空条件下弧光放电时产生的阴极弧斑将材料直接从固态气化并电离的原理。该项设备已逐渐向建材、装饰、工具等行业推广应用 ,并已经打入东南亚市场。该设备可生产大型钛金装饰镀制品、高弧离子镀金产品及工具镀氮化钛制品。设备功能多 ,获中国专利多弧磁控溅射离子镀膜设备$北京环境工程研究所  相似文献   

3.
铌掺杂ITO镀膜玻璃电磁散射特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座舱玻璃镀膜是实现飞行器隐身技术的重要途径之一。利用雷达散射截面(RCS)均值增益研究铌掺杂ITO镀膜玻璃隐身性能;针对不同方块电阻的铌掺杂ITO镀膜玻璃,进行系列化RCS暗室测试,分析不同入射频率、极化方式的电磁散射特性。结果表明:方块电阻增大时电磁散射减弱,合适的方块电阻(小于40Ω/m~2)有利于实现座舱外形隐身,散射特性与金属接近,频率较高时,镜面散射波峰较窄。  相似文献   

4.
如何将各种材料镀制成所需要的薄膜,这是镀膜技术和薄膜光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所谓镀膜工艺主要指蒸镀技术和监控方法。下面着重介绍国外蒸镀技术和监控方法的发展动向。一、蒸镀技术关于蒸镀技术,文献上记载甚多,有化学浸蚀法、溅射蒸镀法、真空热蒸发法、离子蒸镀之分;也有从运动能量出发,对生成的各种薄膜进行分类(见表1)。  相似文献   

5.
在形形色色的腐蚀中,金属电化学-腐蚀是最常见的一种腐蚀形式.当金属被放置在潮湿的大气中,金属表面吸附了一层薄薄的水膜,水膜中含有少量的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还溶解了氧气等气体,这就形成了一层电解质溶液.  相似文献   

6.
等离子体表面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概述了离子注入、离子束沉积、等离子喷涂、离子镀、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等离子体化学热处理和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等等离子体表面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最新进展,并给出了部分典型实例。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和问题的提出电解加工,简称为ECM,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不断扩大。用这种方法可经济地加工出型腔复杂的由难切削材料制成的零件。随着电解加工方法的进展,与此有关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就突出了: 金属转化为金属离子,这些金属离子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但不是如数地成为金属氢氧化物沉淀下来; 加工含铬合金材料时,除形成三价铬离子外,还形成有毒的六价铬离子;  相似文献   

8.
残余应力直接影响镀膜膜层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为减小薄膜的残余应力,提高镀膜膜层的可靠性,在不同溅射气压、不同镀膜温度条件下,在熔融石英基底上进行了直流磁控溅射镀金膜试验。通过基片曲率法得到薄膜的残余应力,采用激光平面干涉仪对基片的形变进行测试,对不同工艺参数下膜层的残余应力进行分析,并采用扫描电镜对膜层的表面形貌进行测试。通过试验可知,磁控溅射镀膜膜层的残余应力随镀膜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在一定工作气压范围内(0.2Pa~0.6Pa)随溅射气压的增加而降低。电镜测试结果表明,常温镀膜晶粒的尺寸约为30nm,180℃镀膜晶粒的尺寸增长至近100nm。镀膜温度越高,薄膜的微观结构越致密。  相似文献   

9.
在电镀行业中,许多零件需要局部电镀,而采用“双极性”电镀是解决局部电镀的重要方法,它比起包扎、涂胶、蘸蜡等绝缘方法既节省时间又节约原材料。双极性电镀即在电场作用下,金属零件的不同表面上,同时发生阴、阳两极反应,阴极面镀上镀层,而阳极面未有镀层的电镀方法。一、双极性电镀的原理电解液在没有电势的作用下,其中的离子是无规则的运动着,处于电中性状态。当在电解液中插上两个电极,并外加一个电压,这时电解液中的离子就发生有序排列,离子定向运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激光陀螺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其发展情况。在讨论激光陀螺误差模型的基础上,对谐振腔周长控制、镀膜、闭锁区等设计与工艺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真空电弧等离子放电技术及其在航空材料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真空电弧等离子放电技术在离子沉积方面的应用和金属蒸气真空弧离子源在表面改性方面的应用,并探讨了两者在航空材料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7近几年来,镀膜玻璃在建筑行业以及装饰行业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磁控溅射镀膜因其具有高速、低温、低损伤等优点,已经成为真空镀膜技术的主要方式。适用于建筑玻璃镀膜的磁控溅射靶,就其形式有两种:平面靶和同轴圆柱形靶。本文就影响同轴圆柱型磁控溅射靶的溅射性能方面做以下探讨。1磁控溅射原理图1说明如下:电子在电场作用下,加速飞向基片的过程中与氢原子发生碰撞,电离出Ar“并产生电子。电子飞向基片,Ar“在电场作用下加速飞向阴极(溅射靶)并以高能量轰击靶面,使靶材发生溅射。在溅射粒子中,中性的靶原子(或分子)沉…  相似文献   

13.
我们电镀车间不少工种使用含铬酐的槽液,这些槽液长期使用之后,因各种杂质增多影响工作质量和进度,以前不加任何处理倒入下水道。为了消除铬离子对环境的污染和回收铬酸,我们设计制造了离子树脂交换车,采用732型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将废旧铬酸中的金属杂质截留,达到净化和回收铬酸的目的。离子树脂交换车结构见下图。  相似文献   

14.
一种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拉伸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逸  熊克  顾娜 《航空学报》2009,30(5):966-971
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IPMC)是一种新型的电致激活功能材料。为了研究IPMC的驱动特性,需要掌握其基本力学性能。通过化学镀方法,在一种与Nafion 117相似的离子交换膜表面镀金属铂(Pt),制备了IPMC拉伸试样;测定了不同含水量情况下,IPMC试样尺寸的变化;通过拉伸试验和扫描电镜(SEM)形貌观察,研究IPMC含水量与拉伸性能之间、含水量与弹性模量之间的变化关系。研究表明:在聚合物基底溶胀状态下,试样各向尺寸变化相同,IPMC的弹性模量随其含水量的增加而降低,呈幂指数趋势下降;针对表面金属(Pt)镀层厚度为5~20 μm的IPMC试样,表层金属产生龟裂,且Pt元素在厚度方向上分布不均匀,若仍采用层合板理论对其弹性模量进行预测,将导致较大的误差。本文结果可为IPMC的力学建模、失效形式等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三维LDV光学系统技术方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自行设计制造色分离器、一维发射系统、提升反射镜组针丹麦DANTEC的二维LDV改造为三维LDV。提出了镀膜分光和紫光滤光片提纯相结合的最佳分色方案并研制了镀膜分色片、紫光波光片这两种关键部件。通过联调作校准试验,证明本三维LDV系统完全达到了设计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16.
采用溶胶一凝胶法,钛酸丁酯和正硅酸乙酯为前驱体,在玻璃载体上制备了具有光致亲水性能的复合型TiO2-S iO2薄膜。研究了试剂配比、试剂加入方式、凝胶时间、镀膜速度、焙烧升温速度等对薄膜性能的影响。通过对试剂配比和工艺参数的优化,提高了复合薄膜的亲水性能。  相似文献   

17.
等离子体隐身是利用等离子体回避雷达探测系统的一种技术.本文介绍了飞机等离子体隐身的原理,提出了一种在飞机机翼封闭前缘内产生离子体的隐身结构设计方案,进而采用CST NWS高频电磁分析软件,对等离子体隐身结构机翼与金属机翼的RCS进行了分析、对比.研究表明,在前缘设置等离子体隐身结构可以改善机翼的总体雷达散射特性.  相似文献   

18.
美国罗克韦尔(ROCKWELL)国际公司已研制出一种先进的离子束溅射镀膜设备,用于生产高精度环形激光陀螺导航仪的薄膜。离子束镀膜机由一个真空度低于10~(10)乇的真空室,两个宽束离子源,一个正方体靶装置和一个工件盘组成。真空室为φ609.6mm×609.6mm 的圆柱体,内装有膜厚分析仪,质谱仪,真空测量仪等设备,镀膜成品率可达85%。各种膜片在使用前必须进行反射率、透射率、吸收散射的测试,甚至膜层晶体结构的测试。该公司采用一种腔体衰减时间测试方法测量总损耗,测量分辨率为0.01ppm,散射和透过率采用直接测  相似文献   

19.
在离子氮化中,对于零件上不允许进行氮化的部位,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机械屏蔽法予以保护。即根据零件的具体要求,或选用普通的销钉、金属盖板或设计专用的金属夹具将其不允许氮化的部位遮挡起来,使该部位在离子氮化时不产生辉光,从而起到防止渗氮的作用。 一九八二年起我厂承担从法国TM公司引进“海豚”直升机发动机燃调器的试制任务。在该项产品中,共有26种不锈钢零件要求进行离子氮化处理。其中,相当一部分零件属于杠杆类,虽然零件都不大,但形状却比较复杂,具有严格的变形要求。而且多数零件只允许局部氮化。根据上述情况,如何正确合理地选用屏蔽及支承夹具是能否满足零件离子氮化工艺技术要求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一、七十年代国外金属切削与表面完整性技术的发展概况金属切削是机械制造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的加工方法。各国都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从事这项研究发展工作。据统计,美国每年单是为操作切削机床所支付的工资和其他各项研究费用就达400亿美元,以不断提高各工业部门金切劳动生产率和降低加工成本。六十年代末期,国外陆续采用高压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电子光谱仪、电子探针显微分析、离子探针质谱仪、x射线应力分析仪和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