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目前非精密进近的最后航段设计采用了传统的梯度下降程序,需要飞行员在通过最后进近定位点以后多次调整航空器的推力、俯仰姿态和高度,这些调整增加了在飞行关键阶段飞行员的工作负荷和发生差错的可能性,这也是现今航空器实施非精密进近时的事故率是实施精密进近事故率7倍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减少航空器在实施非精密进近时的事故率,2013年3月,中国民航局飞行标准司发布了关于连续下降最后进近(CDFA)的咨询通告(AC-121/135FS-2013-46),要求运营人实施CDFA技术或施行等效的安全裕度(落地能  相似文献   

2.
<正>非精密进近是一种导航设施只提供方位引导,不提供下滑引导的仪表进近方式。由于这种进近方式缺乏直接用于判断垂直轨迹的仪表指示,且方位引导也不尽精确,飞行员工作负荷大,易造成不稳定进近,易发生可控飞行撞地事故。据统计60%的可控撞地飞行事故都发生在非精密进近中,事故发生数量是精密进近的7倍。所以,非精密进近是一种高风险的进近方式。飞行员要完成一次既安全又高效的非精密进近,需要在做进近准备和简令时更细致、更全面;特别是最后进近航段,较之于精密进近,需要监控的参数更多,需要更好  相似文献   

3.
信息与动态     
中国一航召开第二次科技大会本刊综合消息2006年10月15日,中国一航第二次科技大会在北京召开。“建设创新性集团”是中国一航第二次科技工作会议的主题。会议由胡问鸣副总经理主持。中国一航第二次科技大会包括大会、创新论坛和参观展览3部分内容。集团公司新老领导,国家和军队机关的代表,集团公司所属单位的院士,总部部门负责人和各企事业单位领导共209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全面总结了“十五”科技工作,对“十一五”科技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并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表彰了优秀科技团队和个人。  相似文献   

4.
吴敏 《国际航空》2002,(7):58-60
飞行安全基金会(FSF)的一份报告显示,鉴于 非洲在进近着陆阶段异乎寻常的高事故率,迫切要求非洲国家和航空公司更新基础设施和设备,加强可靠安全程序的使用。 这份报告主要是根据目前在非洲召开的目的是针对不同航空公司、国家和地区编制相应减少进近着陆事故标准的一系列会议而汇编的。FSF是一个致力于改善航空飞行安全的国际组织。  相似文献   

5.
正仪表飞行程序设计中的复飞程序是指在实施仪表进近程序的最后进近过程中,精密进近程序飞行高度达到决断高(DH)或非精密进近程序飞行高度达到最低下降高(MDH)后直至复飞点(MAPt),未能取得要求目视参考,无法完成着陆,从而由着陆状态转至爬升状态,飞行至某一高度或位置,开始另一次进近、等待航线或航线飞行的过程。不是每次进近着陆都是实施复飞,但每个仪表进近程序都要制定专门的复飞程序,它是仪表进近程序不可分  相似文献   

6.
国际民航组织1959~1994年飞行事故调查统计表明,着陆阶段是飞行事故的多发阶段。按不同飞行阶段的统计,加载、滑行、减载阶段的事故率只占2%;起飞阶段的事故率占14.4%;初始爬升段占10.4%;爬升段占6.9%;巡航段占4.4%;下降段占7.2%;起始进近段占11.3%;五边进近阶段的事故率占24.2%;接地段占19.2%。其中五边进近和接地阶段的时间只有  相似文献   

7.
<正>地基增强系统是目前唯一可支持基于卫星导航的一类精密进近与着陆运行的系统,未来具备支持三类精密进近与着陆运行的能力,是美欧等国星基新航行系统的关键基础设施之一。认证地基增强系统地面站满足运行安全所需的严格要求是地基增强系统在民用航空应用的关键。本文介绍了地基增强系统的认证方法和流程,应用现状及其发展。卫星导航应用于民用航空可有效保障复杂空域和恶劣气象条件下的飞行安全,提高繁忙空域和枢纽机场的运行效  相似文献   

8.
自2001年以来,美国商用定期航班的事故率基本保持常数,约为每百万架次进离港中有三次事故(见图1)。民用航空运输总量快速增长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全世界民航业正面临大幅度降低航空事故率的紧迫任务。如果保持现有的事故率不变,则随着交通总量的增  相似文献   

9.
在飞机进行能见进近或仪表进近能见阶段的飞行中,对飞行安全起重要作用的除飞行程序、操作技术等之外,还存在诸多的安全因素,这些因素对于进近的成功、飞行的安全同样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一、进近地形与跑道坡度当飞行员进行能见进近时,可以通过连续监控精密下滑道、目视进近被度引导系统(VASI)或其他现代进近设备,使飞机稳定在正常下滑线并安全着陆,而不考虑跑道坡度及周围地形,但实际上飞行员在能见进近时,会不自觉地利用所看到的地形及跑道来参考,完成其工作。所以,跑道周围地形及跑道坡度必然会对正常的能见进近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我国基于性能的导航(PBN)技术的不断实施,各个机场RNP APCH飞行程序的Baro-VNAV运行应用越来越广泛。高高原机场具有海拔高、气温条件与国际标准大气条件差异大的特点。在高高原机场设计和实施Baro-VNAV程序时,要尤为关注飞行程序温度限制对运行的影响。根据中国民航PBN实施路线国,在所有新建机场和大部分现有机场实施基于卫星导航系统(GNSS)的RNP APCH程序,并配套使用基于气压式垂直导航(BaroVNAV)的类精密进近(APV)程序。BaroVNAV是一种导航系统,是航空器机载计算机根据RN P APCH进近程序规定的垂直航  相似文献   

11.
应答着陆系统是一种基于应答机的精密进近着陆系统,是FAA认可的Ⅰ类精密进近的导航系统,满足ICAO要求的精度标准.本文介绍了系统的组成、配置和工作流程,分析了系统的测角、测距原理和方法,阐述了系统的应用特点和主要性能,为导航系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明了目视与仪表进近程序的定义、设计目的,简要地介绍了仪表进近程序设计计算机软件是由机场数据库、障碍物数据库、程序运算等部分组成.以及各个部分在运算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其中运算部分包括求算精密与非精密进近各航段的航行数据,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3.
李伯虎航天科工集团二院科技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院士 196 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计算机专业。 1980年 1月~ 1982年 5月 ,作为美国密执安大学及加州大学访问学者 ,研修数字仿真技术。历任北京计算机应用和仿真技术研究所所长 ,北京仿真中心主任 ,国家 86 3计划自动化领域第二、三届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 86 3计划CIMS第四届专家组成员和第五届专家组组长。现任国家 86 3计划监督委员会委员 ;总装备部科技委兼职委员暨仿真专业组组长 ,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委员会顾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五校兼职教授 ;中国系…  相似文献   

14.
本刊资讯     
精密制造技术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召开第三届学术委员会近日,精密制造技术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在北京组织召开了第三届学术委员会换届暨第一次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航工业科技委、中航工业基础院科研管理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中航工业精密  相似文献   

15.
针对现有目视进近下滑坡度指示系统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研究开发了新型精密进近航道指示系统(MPAPI)。MPAPI系统仪用三台灯具,黄、绿、红三种颜色就能为进近中的飞行员提供太高、较高、稍高、正对、稍低、较低、太低七种目视进近坡度指示信号。该系统比现行的进近坡度指示系统更有利于飞行员快速判别和调整飞机的进近姿态,可以显著提高飞机着陆准确率。保证飞行训练质量和飞机安全。  相似文献   

16.
近十年全球商用喷气机冲出跑道事故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10多年,在世界民航运输业不断发展、年飞行量不断增长的环境下,由于航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安全管理方法方式的逐步改进,全球商用飞机事故率呈持续下降趋势。尽管航空安全水平总体有所改善,但进近和着陆事故(ALAs)仍在商用喷气机事故中居首位。虽然最终进近和着陆阶段只占飞行平均时间的4%,但是1998—2007年间,超过一半的事故,和33%的致命事故、22%的死亡人数,发生在最终进近和着陆阶段。  相似文献   

17.
空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国际民航组织在第11次航行大会上,提出了全球空管一体化运行概念,强调打破地域界限,提供集中统一的空中交通服务;强调安全标准、运行标准、设备标准和服务质量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阐述了在 ILS 精密进近程序设计过程中,利用微机自动处理和评价障碍物的一些问题,介绍了计算机程序设计框图及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9.
简要介绍了安全风险管理(SRM)方法,并应用这种先进理论对如何做好大修飞机质量控制工作进行了风险管理尝试。风险是一种不好结果的概率。在理想情况下,安全工作可以将事故率降到零。但实际上,安全是动态的,也是相对的,对于一个特定的组织而言,一定的事故率是可以接受的。换句话  相似文献   

20.
配对进近模式是在近距平行跑道上运行的,旨在提高仪表气象条件下的进场效率的一种高效进近模 式,该模式的完整流程在国内鲜有阐述。本文重点分析配对进近程序在近距平行跑道上运行时各阶段的流程, 以及配对进近程序的实施对机型、设备以及人员的具体要求;结合目前国内近距平行跑道的运行情况,国际上 对配对进近模式的研究和应用现状,指出我国引进配对进近模式的迫切性以及该模式今后的研究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