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卫巍 《大飞机》2021,(10):12-21
愿做新中国航空的"燎原星火" 农历1919年2月27日,熊焰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县一个教师家庭,原籍湖北省鄂县金牛镇(今鄂州市).1936年在汉口初中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南昌航空机械学校.1937年底毕业后被分配到空军南昌第三器材库工作.在学校学习和器材库工作期间,熊焰接触到不少共产党人和革命青年,阅读进步书刊,逐渐对共产党有了认识.1938年秋,他带着南昌地下党组织的介绍信,以探亲为名,来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后又辗转到了延安,从此走上革命道路.到延安以后,在延安抗大二大队学习,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两年,1941年起在中共第一个航校——十八集团军工程学校(延安安塞航空学校)任物理课教员一年、在延安绥德抗大总校工作两年、在延安瓦窑堡抗大三大队任数学教员一年.  相似文献   

2.
1933年我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时年24岁,获得航空工程学士及硕士学位,由于当年正是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践踏我东北三省9.18事件之后,鉴于“国破家何在”,弱肉强食,内心震撼,毅然放弃任何优越待遇,返回祖国。 1935年中国唯一的航空事业之一是中央航空学校,规模相当,全按美国模式,有美军顾问30多位,中央航校是专门培养空军飞行人员的基地,有鉴于飞机的事故预防,维护保养及克服事故后种种设施,在航校下设览桥机场,厂长为王承献上校(1982年我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访问他,1985年病逝)我则受航空学校校长周至柔任命赴机场任修理技士,时年25岁。王承献厂长晚年来美后,工书法,善美术、念念不忘祖国,曾为老年桥居国外,不曾为祖国效劳引为遗憾。  相似文献   

3.
今年恰逢建党90周年,银幕上一时间满眼都是各类红色影视剧.其中一部以东北老航校创建过程为背景的电视连续剧《天阵》,引起了小编的关注.《天阵》的故事内容是,我党为组建自己的空军,向东北派出干部建立人民空军的第一所航空学校.航校的创建者们在团结日军航空队留用人员和国民党空军起义飞行员的基础上,浴血奋战打退了敌人的踢暗进攻,...  相似文献   

4.
毛主席在46年6月曾赋诗说:“刘善本,性本善,驾着飞机反内战。”刘善本同志原是国民党空军第八大队上尉飞行员,作战训练参谋。1946年6月26日。他为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不顾个人安危,冲破重重封锁,毅然驾驶B—24重轰炸机飞向革命圣地,这是国民党空军第一个驾机起义参加革命部队的飞行员。今年6月26日是他起义50周年纪念日,刘善本驾机起义的情况家喻户晓,而飞到延安之后近几十年的情况却鲜为人知。我是他的老部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老航校”、哈尔滨第一航空学校、空军第四混成旅、空军第十师、空军学院等单位。都与他工作、学习在一起。在“东北老航校”改装双发高练和在空10师的图—2型轰炸机上进行夜航训练,他是我的飞行教官。比翼齐飞多年,彼此交往甚密。现将他参加革命之后的情况,介绍几个主要片断,以兹纪念。  相似文献   

5.
今年12月18日是冯星航烈士牺牲59周年,于去年(95年),在广东台山家乡建立一座冯星航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有对联和碑,以作纪念,见上图。现将他的主要事绩概述于后。 (一)美国学飞 冯星航是我父亲,广东台山石岗村人,1897年8月9日出生在贫农家庭,家乡匪患严重,生活艰难,被迫离乡别井,漂洋到美国,在华侨的洗衣馆打工,日夜操劳,节衣缩食,数年后积资自开小洗衣店。当年孙中山先生号召“航空救国”,父亲毅然自费到航校学飞行,边工边读,后来卖掉洗衣店,所得美金全部交纳飞行学费,专心致志学习飞行。  相似文献   

6.
谢莽将军,又名法惠,字卫公,民国前二年(1909年)七月初九日诞生于广东开平县第三区谭溪乡三板步村。出世时啼声洪亮,三天后即能自身转侧,其叔父淡畲公谓此子体健异常,乃万中无一,将来必出人头地。果尔其天性特聪,过目不忘。小学毕业试,名列第一,继考人开平中学旧制戊班就读(校址在赤埠鼎新祖祠),课余常吹笛于校园.聚会同学,谈笑风生,其文雅潇洒如此。每次期试,均名列前茅,旋转学于广州知用高中,毕业后为孙中山先生提倡航空救国所感召.乃投笔从戎,考人广东航空学校第三期甲班,民国十八年(1929年)四月毕业,因其学技兼优,由飞行员迅升为分队长副队长。  相似文献   

7.
广东是中国近代航空的摇篮,航空人才辈出。早在1912年8月25日,广东恩平人,中国始创飞行大家冯如就驾自制的飞机在广州燕塘飞演了。可惜,他在这次飞行中不幸失事殉难。由于当时飞机发明不久,失事时有发生。直至20年代末期,一般人仍然视乘搭飞机为畏途。但是,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当时广州女青年会一群女子,在航空怪杰刘沛泉的小妹刘慧娴的带领下,竟然胆敢随机升空。如此众多的女子成群结队上天飞游,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曾轰动一时。就是这位带头人刘慧娴小姐,后来成为中国第一位随机表演翻筋斗的女子。  相似文献   

8.
1988年,本人撰写了《关于中专教育层次的一点看法》发表在当年的《航空教育》第四期上,文中曾对中专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提出了管见.时隔六年,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对深化中专教育改革起了极大地促进作用.全国职业技术教育蓬勃发展,中专教育做为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或部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截止1993年底,全国正规的中等专业学校已由1978年的1714所(不含中师)发展到2984所,在校中专生已由52.9万人,增加到174万,学校的办学规模也得到了扩大,校均学生数由308人增至584人.1991年国家教委发出教职司[1991]1号文,历经二年多时间,在全国中等专业学校开展了全面的办学水平评估工作.按照国家教委制定的评估标准,通过评估合格的学校有1500所,其中有220余所被国家教委评定为国家级重点中专.我航空系统的成都航校就是其中之一.这两年的中专学校的办学水平评估,对各中专校的办学投入、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等都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以成都航校为例,通过评估活动,学校新征地30余亩,修建了有400米标准跑道的运动场及图书馆大楼.大庸航校也建起了含图书馆的综合楼,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近两年,国家对中专学校的有关政策也适当放宽,允许中专学校扩大委培及自费生比例,各中专校抓住机遇扩大招生,以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怀念我们敬爱的老师长刘善本同志遇难25周年而作。 “文革”期间的1968年3月上旬,空军学院原副教育长刘善本同志因给邓颖超同志写信反映原空军司令员吴法宪等人在空军的一些问题,此信被吴法宪截获,即对刘设立专案进行政治迫害,武斗肉刑,残酷迫害致死。我是刘善本同志的老部下,非常敬佩他反对国民党发动内战,勇敢的作出驾驶B-24轰炸机飞向延安。在老航校埋头积极投入教学工作,不为名利,从教学领导干部到当教员,一样努力工作。建国后成立空军航校,又担负第一航校校长,1950年6月成立第一个战斗部队,他又任副部队长兼轰炸团团长。1951年他是我们的师长,他技术高超,当时的苏联顾问都佩服他。  相似文献   

10.
叶介甫 《航空世界》2011,(11):30-33
1878年,正当孙中山先生12岁的时候,他的哥哥孙眉在檀香山已开了一座牧场和几间商店,成为一个华侨资本家,乃托人带孙中山前往檀香山.这次行程使孙中山接触了不少新鲜事物,正如他自己所写的:"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孙中山从1879年至1882年在英基督教监理会主办的意奥兰尼学校读书.毕业时...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国内,最早的女飞行员要算是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的朱慕菲了,但她并未进过正规的航校学习,而是由飞行教练带飞出来的。那么,谁是中国航校第一位女飞行毕业生呢?从现有资料看,这要算是韩国爱国志士权基玉了。她出类拔萃,经历独特,富于传奇色彩,在中国和韩国航空史上都占光辉的一页。 权基玉,1901年出生于平壤。9岁那年,日本帝国主义者侵占了韩国。从此,反抗日本占领的斗争此起彼伏,延绵不断,小小的基玉受到了刻骨铭心的反日复国教育。1919年,韩国爆发了“三·一”独立运动,当时年仅18岁的权基玉,毅然加入了争取独立的斗争行列,她勇敢顽强,但不幸被捕。  相似文献   

12.
一、从孤岛上海到后方成都 1939年春我们在交大航空门学习最后一学期的课程。这时抗日战争已爆发一年半,交大早已从徐家汇迁至法租界中华学艺社和借用震旦大学部分教室上设计课。经校方与成都航空机械学校(简称机校)讲妥我班全部被录取为机校第五期高级机械班(简称五高)学习。我班决心致力于航空建设抗日救国、全班十五人除胡声求出国留美和顾乃高因浙大内迁借读交大,有两门课未曾学过,留校补课外,其余全部都负笈入川拟进机校五高班。  相似文献   

13.
1993年10月26日,我前往北京军区空军“劲松干休所”,专程登门访问了段祥录副军长,他是我在《东北老航校》时的同学,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我们共同执行过“轰炸大和岛”的战斗任务,是比翼齐飞,生死与共的亲密战友.现在,他多年患病,身体虚弱,知我立志要编撰《人民空军之最》的航空历史故事,要将他试飞新中国生产的第一架飞机的事迹编写成历史故事,以激励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热忱,他虽身体不适,仍热情地介绍了当年试飞国产雅克—18的详细情况.连续说了近两个小时,精神饱满,思路清晰,并表示弄不清以后还可以说.他的革命精神深深地鼓舞着我,同时也把我的思路带回到建国初期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英明领袖毛主席领导下,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沸腾时代.  相似文献   

14.
空中作战出现有志愿队 ,乃起自西班牙的佛朗哥内战时代 ,当时双方参与作战的飞行员 ,有来自英、美、苏联、德、意、法等国 ,他们参与的动机 ,多少与其本国的政治背景有关。彼此使用不同的机种 ,互相在空中逞强逞勇 ,借机表演一场国际性的空中比武而已 ,反正胜负都是西班牙人自己的事。我国自七七芦沟桥对日抗战之后 ,于翌年春中国空军已成立一志愿队 ,名为十四队 ,直属于航空委员会。当时航委会的主任是钱大钧将军。队部设在汉口公园内 ,队中的飞行员与地勤人员 ,中外国藉皆有 ,队长是美人史密斯( SMITH) ,年近四十 ,机务员是英人司密时 ,…  相似文献   

15.
读者天地     
作为一名忠实的老读者,也作为上海地区头号航空发烧友,衷心祝愿《国际航空》办得越来越好,也祝愿她更上一层楼,成为国内最佳科技刊物,成为蜚名国外的一流刊物。我早在1964年就爱上了航空,当时年仅15岁,至今仍楔而不舍,乐此不疲,几十年如一日,不改初衷,尽管我一生都在与航空没什么关系的工厂工作。  相似文献   

16.
张艳 《国际航空》2006,(7):83-84
宋成仁,1967年3月毕业于中国民航高级航校飞行驾驶专业.一级飞行员,飞行时间达20000小时,飞过的机型有运5、运7、伊尔-14、安-2、波音737和757等.他曾任厦门航空公司副总经理兼党委副书记,现为中国民航飞行员协会筹备理事会主席,中国航空协会飞行技术专业协会主任委员,2006年4月因年满60岁离开机长岗位,但仍从事飞行工作.  相似文献   

17.
广东是我国近代航空的重要策源地,它被誉为航空摇篮,它是在孙中山航空救国思想指引下开拓、发展起来的。孙中山是我国近代航空的奠基人,华侨则是航空的先驱开拓者。飞行是这样,飞机制造也是如此。1911年孙中山旅美旧金山,一再嘱咐侨团:“按排华侨青年学习飞行技术和飞机制造”,“助成飞船队的成立,充革命军用”。广东航空工业一开始,就有它显著的特色。一是有强烈的奋发图强振兴中  相似文献   

18.
姜长英教授,1904年出生,1926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矿科.同年去美国改学航空.回国后,当了半年时间的“待业青年”,辗转就业于张学良的东北空军、杭州航空署、笕桥航空学校等.1936年到上海交大执教于航空门,原航空工业部副部长徐昌裕曾是那里的学员.1942年,潜赴苏北新四军办的江淮大学。百日之后,该大学停办,他返  相似文献   

19.
赴美国学习的回忆——记第三批中轰炸机空勤机械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四四年九月,我在成都空军机械学校第三期机特班毕业前夕,经过体格检查,由当时的中国航空委员会选送到美国学习中轰炸机B—25,成为一名空勤机械士。同行的有七十五人,同属第三批中轰炸机同乘人员,包括领航轰炸、空勤通讯和空勤机械各二十五人。带队的是一名空军少校,他叫左印金。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准备,我军第一所航空学校(大家习惯地称它为“东北老航校”)在解放战争的炮火声中,于一九四六年三月一日,在吉林省的通化市诞生了。到一九四九年七月,人民空军成立前夕它于吉林省的长春市结束时,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在极端险恶的环境中,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共培养一期飞行教员和四期学员。学员中有飞行、领航、工程机务、航空气象、航空仪表、航空通讯、航空场站、陆空联络等八种航空技术骨干560人。此外对八百多名原国民党空军的各种技术人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政治教育。同时,通过工作实践,还造就了一批热爱航空事业、熟悉航空教学的行政管理干部、政工干部、后勤干部和警卫干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