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双翼布局微型飞行器气动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低速风洞试验研究了使用双翼布局改善固定翼微型飞行器(MAV)气动性能的问题.首先比较不同平面形状单翼(齐莫曼翼和反齐莫曼翼)与双翼布局的气动特性.在此基础上为了优化低雷诺数范围内的双翼布局,研究不同几何参数对气动特性的影响,包括双翼不同的翼间距和交错位置以及不同的上下翼平面形状,并分析了造成这种气动性能差异可能存在的流场相互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双翼布局能够改善单翼微型飞行器的气动性能,双翼之间的相对几何位置对其气动特性影响很大.通过不同平面形状上翼与下翼组合的比较发现,就最大升力和升阻比而言,上翼为齐莫曼翼、下翼为反齐莫曼翼且上翼位于下翼上游的布局较优.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缩比模型在低速风洞中作纵、横向测力试验及微波暗室中RCS的测试数据分析,论述了一种供选型用鸭式布局翼身融合体飞行器外形初步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测试结果表明,小展弦比大后掠角带边条的翼身融合体在配置与不配置鸭翼情况下,均具有良好的气动特性,如较大的升力线斜率,高达26°的失速迎角、较大的纵向和横侧向静稳定度及较高的升阻比等。同时也具有良好的雷达隐身性能,如在迎头土45°扇区内RCS的平均值约为─14dB左右,采用外倾式双垂尾使侧向RCS峰值急剧降低等。本文所提供的飞行器设计图及测试结果分析均具有工程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减小端板几何参数对联翼布局气动特性的影响,运用正交试验法针对联翼布局中端板的3个角度参数设计实验方案,采用CFD方法对模型进行仿真计算,分析其升阻比和俯仰力矩特性。结果表明,偏转角为影响升阻比和俯仰力矩的主要因素,外倾角和纵向夹角对两者影响较小。优化后模型比基准模型升阻比高,静稳定性更好。研究结果可为联翼布局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某飞机在气动中心4m×3m风洞进行的系列风洞试验研究情况。研究目的是获得在不同布局状态下飞机的低速气动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改变机翼边条可有效地改善飞机的纵向稳定性;将两侧进气改为腹部进气,大大降低了飞机的航向稳定性;采用机头边条措施可使飞机的航向稳定性有较大提高;进行通气模型的风洞试验,其结果与不通气时的结果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5.
采用NS方程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前掠翼布局纵向气动性能及流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与同类型的后掠翼布局相比,前掠翼布局具有失速迎角大且失速特性好,较大的可用升力和良好的大迎角等特性。主要原因是,翼尖上绕气流受前缘涡影响,形成翼梢涡,与前缘涡相互钳制,延迟涡的破裂,这样保证了升力的和缓增加或降低。  相似文献   

6.
斜拉翼结构刚度分布与重量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学科优化设计的研究结果表明,斜拉翼在不增加悬臂翼结构重量的情况下能显著提高展弦比和降低诱导阻力,使得斜拉翼飞机整体性能明显优于悬臂翼设计.但这些研究没有对支撑结构与主翼之间采用何种联接型式给出相应的讨论,也未对机翼刚度布局情况给出相应参考,不利于飞机总体布局方案的选择.本文从力法入手,用四板模型简化斜拉翼结构剖面,给出常见斜拉翼和其支撑结构的刚度布局和联接形式以及结构重量遗传算法寻优的相关结果.结果表明,以铰链方式联接支撑结构与联接段结构的斜拉翼结构布局方式有最好的重量特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λ=5,η=1、(?)=10%,前、后掠角分別为45°的机翼,在迎角α=0°~70°范围内进行了低速纵向特性的实验研究。为了深入了解气动特性,除了测量力和力矩外,还做了油流和烟流实验。实验发现,后掠翼在α=25°~30°、前掠翼在α=50°~55°范围内,气动特性出现异常变化(阻力不随迎角改变,升力急剧下降,力矩曲线斜率反向),并发现在较大迎角时机翼后缘出现后缘涡。文中除了比较和分析前、后掠机翼气动特性外,对气动特性的异常变化和后缘涡都作了说明或讨论。  相似文献   

8.
使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前缘缝翼翼型气动特性,并将该前缘缝翼翼型应用于直升机平尾,分析了该直升机全机气动特性,最后通过风洞试验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前缘缝翼构型平尾能有效改善直升机的纵向静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某型飞机前掠翼气动布局的低速风洞实验结果。实验表明,前掠翼有较好的气动特性,翼梢小翼可提高前掠翼的升力及升阻比,近距耦合的鸭翼对改善前掠翼的翼根气流分离有显著效果,前掠翼翼根填块所形成的W形机翼与鸭翼的配合可得到较好的气动特性。同时,本文利用面涡法对相同几何参数的前、后掠翼进行了载荷计算,结果与实验值较吻合。计算表明,前掠翼比后掠翼更接近最佳载荷分布,应用跨超音速面积律计算有鸭翼的前掠翼组合体,其轴向截面分布较易接近最佳当量分布,因而零升波阻显著减小。  相似文献   

10.
根据地面效应的特点及相似准则,给出了基于展弦比、梢根比和机翼离水相对高度等参数的盒式翼外形简化设计原则。针对地效飞行器高度焦点配置,结合盒式翼外形简化设计原则,给出了盒式翼纵向位置的简化设计方案。针对盒式翼地效飞行器在起飞过程中的升阻特性,给出了发动机类型选择及动力配置的优选方案。针对地效飞行器的飞行特点,阐述了盒式翼地效飞行器机身和尾翼的设计要点。通过以上分析为基于盒式翼的地效飞行器气动布局概念设计提供了设计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应用棱边边条和小展弦比大后抗角机翼融合设计,使边条涡稳定机头的脱体涡改善机翼根部流场;同时合理配置前翼,使鸭翼产生的涡流流经机翼时,加强了机翼上表面的主体涡流强度,推迟了机翼表面流态分离,提高了机翼的非线性升力。特别在大攻角时,边条涡处在机翼上表面与鸭翼自由涡和机翼主体涡相干涉,形成了三涡一体的非线性升力,极大地改善了全机的流动特性。经实验证明,该布局提供的方案,具有与同类普通布局为高的升力线斜率、高升阻比、大失速攻角及良好的纵横向和侧向静安定性等优点,同时通过电磁模型在微波暗室中测试,在迎头和侧向的RCS值(雷达反射截面)均有明显的下降。  相似文献   

12.
前掠翼布局由于其潜在的优越性,在未来战斗机的研究设计中将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风洞测力实验,研究了近距鸭翼相对于前掠主机翼的高度对布局纵向气动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主机翼前掠角的增大,近距鸭翼布置高度逐渐增加可获得较好的气动特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吸力比拟原理,结合基本解的数值计算方法,用来计算航天飞机机翼从小迎角到大迎角(a=0°~30°)的亚音速纵向气动特性;而对零升阻力和机身气动特性,则用工程估算方法计算。由于目前的航天飞机,一般为下单翼的复杂外形翼-身组合体,根据文[9]的原理,可忽略翼-身干扰对纵向气动特性的影响。 本文导得可以计及涡效应的任意平面形状边条机翼的亚音速气动特性的计算公式,亦可计算尖梢机翼的展向升力分布。公式中所需的位流系数可采用涡格面元法进行数值计算来获得,压缩性效应则通过位流系数来计及。 本文计算了多种机翼和航天飞机的气动特性。与实验数据比较表明,本方法具有方法简便、计算快速和计算结果具有设计精度的优点,是计算航天飞机亚音速气动特性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供航天飞机初步设计使用,亦可作为航天飞机气动优化设计系统中的子系统。经过适当推导,本方法可推广应用于亚音速前缘的超音速情况。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一种将柔性翼和刚性翼相结合的柔性-刚性混合翼微型飞行器新概念布局型式,通过与刚性翼微型飞行器的风洞对比试验研究了该新概念布局的气动特性.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柔性-刚性混合翼微型飞行器试验原理样机的飞行试验验证.风洞试验和飞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柔性-刚性混合翼微型飞行器的新概念布局是可行的;与刚性翼微型飞行器相比而言,柔性-刚性混合翼微型飞行器具有更好的气动特性,对解决微型飞行器抗风稳定飞行问题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OPTIMALDESIGNANDAERODYNAMICCALCULATIONOFWINGCONFIGURATIONOFCIVILAIRCRAFT¥WangLiangyi(DepartmentofAerddynamics,NUAA29YudaoStre...  相似文献   

16.
大型飞机采用超临界机翼,并具有尺度大、飞行雷诺数高等特点,其研制中必须解决好高升阻比机翼、翼身组合体设计,推进系统/机体一体化设计,抖振特性、静气动弹性特性预测及超临界机翼流动控制等高速气动力问题。要解决这些关键气动力问题,必须进行一系列相关的大型高速风洞试验,以及解决相应的试验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7.
INTRODUCTIONIn order to increase bullet′s range,a greatdeal work has already been made.The generalmethod to increase range usually adopts drag re-ducing.For example,to add up base bleed orpertinently modify the shape of bullet and so on.Then the base- bleed bullet and base- concave- bul-let are got,which use the modified flow field toincrease range. Besides drag reducing techniqueto increase range,the method of increasing lift-force to increase range can also been adopted,which can make …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国外通用航空中三翼面布局飞机的研究概况作了简要叙述,并归纳了正常式、鸭式和三翼面布局相互对比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状况。根据P-M理论,计算了五种三翼面飞机和试验模型的诱导阻力因子、升阻比以及翼面升力比等。通过计算分析,发现大前翼小间距的第一类三翼面布局和小前翼大间距的第二类三翼面布局的气动特性有明显的差别,且前翼与机翼间的水平间距对诱导阻力因子和升阻比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飞翼无人机低速着陆状态抖振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RANS方程和SST湍流模型,采用飞翼无人机升力系数判据、俯仰力矩判据和表面极限流判据等对抖振始发迎角度进行了预测估计。基于较为详细的结构模型和气动模型,构造了结构与气动的耦合求解技术,同时采用弹簧近似光滑和局部重构组合方法对气动的动网格技术进行更新;然后分别在时频域内分析了飞翼无人机的抖振载荷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基于CFD的RANS方程、SST湍流模型及各类判据预计刚性飞翼无人机在低速大迎角状态下的抖振始发迎角可以得到较为合理的结果;采用升力系数判据、俯仰力矩系数判据预测的抖振始发迎角与表面极限流判据预测的始发迎角相比要保守一些;而表面极限流判据方法能给出翼面气流流动的细节,采用此判据可以分析对比不同迎角下的翼面气流流动变化情况;与气动弹性及嗡鸣响应相比,抖振是一种强迫振动,其响应频率并不单一。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一种计算带分离的大中层弦比、小后掠角机翼低速气动特性的近似方法。根据给定机翼的平面形状和几何迎角,按线化升力面理论算出升力和力矩沿展向分布的第一次近似值。再逆向应用升力面理论估算下洗流场,从而近似地得到各个削面的有效迎角。然后根据有效迎角及雷诺数,从翼型实验数据得到相应的升力和力矩分布的第二次近似值。如此反复迭代直至收敛为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