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主要针对在间断照射条件下半主动雷达寻的导引头回波灵敏度的变化、导引头能正常工作的间断照射的时序安排、无线电修正指令的作用等几个导引头设计中必然涉及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对在理想情况下适应间断照射导引头的回波灵敏度作出了理论估算,给出了导弹初始工作和末段工作时所需的间断频率。  相似文献   

2.
甘伟佑 《上海航天》1990,(6):2-5,19
着重探讨一种新型导引头,它是在波形上实现PD/CW兼容、在状态上实现半主动与主动寻的复合、汇集两种导引头的优点于一体的新型导引头;指出了这种导引头的特点,介绍了总体设想;还讲述了频率转置关系、稳定条件和精度要求,以及半主动寻的与主动寻的复合转换问题;指出新型导引头在中段制导的半主动寻的状态下,又加入了PD/CW波形兼容机制,从而获得了很强的波形隐蔽、诱惑以及抗干扰能力;最后指出采用MIC、MMIC、PLL等小型化技术与工艺,完全可实现这种新型导引头.  相似文献   

3.
在基本不改变原导引头设计的前提下 ,充分利用半主动寻的雷达导引头实为双站雷达的有利条件 ,通过改变地面跟踪照射雷达的配置 ,采用双站技术 ,实现雷达寻的导引头反隐身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中制导采用无线电指令、末端采用半主动或主动寻的复合制导技术的地空武器系统,详细推导、研究了导引头天线角预定的三种算法,其中提出了一种优化的变换矩阵算法,以满足导引头天线预定角精度和计算实时性要求,通过分析比较表明:本文提出的导引头天线角预定算法具有计算延迟小、计算精度高的优点,具有良好的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宋建梅  蔡高华 《宇航学报》2014,35(5):554-563
对半捷联寻的导引头的寄生回路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半捷联寻的制导系统主要参数变化与各误差源对制导精度的影响。首先进行了半捷联寻的导引头跟踪控制系统设计,建立了半捷联寻的导引头隔离度数学模型及由隔离度函数引起的寄生回路数学模型,推导了隔离度函数最大幅值与导引头系统参数之间的解析表达式,给出了寄生回路稳定判据,建立了寄生回路稳定域与导引头控制器参数之间的约束关系。 基于伴随技术推导了目标机动及测量元件噪声所引起的脱靶量与弹体过载的显式解析表达式。 最后针对实际的半捷联寻的制导系统进行了精度分析,给出了制导系统主要参数变化对制导精度的影响规律,确定了各种误差源信号对制导精度的影响程度,为半捷联寻的制导系统总体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简要地阐述雷达寻的导引头天线的功能与发展、导引头天线雷达截面积(RCS)问题提出的原因以及隐身的措施。介绍了某些形式导引头天线RCS的测量和对测试数据的统计方法,并给出RCS的测量结果。最后提出从RCS考虑对雷达寻的导引头天线外形选择的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7.
张六钧 《上海航天》2005,22(5):50-53
为减小连续波、间断半连续波半主动雷达导引头制导系统中照射器和导引头固体本振的近载频噪声,采用倒置接收系统复现时廷极小的照射器调频噪声(相位噪声),直波锁相接收机本振信号与回波泄漏信号进行混频对消可明显降低中频相位噪声。分析结果表明,倒置接收可改善导引头泄漏下能见度(SFV)。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半主动寻的单脉冲雷达导引头制导方式的地空导弹系统与携带拖曳式有源诱饵的突防飞机的末端拦截过程模型。仿真模型计算了在各种战术配置参数下的导弹对飞机的脱靶距离 ,作为有源诱饵角欺骗干扰效果的评估指标。并由此得出了对抗双方应该采取的最佳战术参数配置。  相似文献   

9.
介绍一种半主动雷达寻的导弹杂波频谱的仿真方法,讨论和验证产生主瓣杂波掩蔽效应的条件,并列出了俯仰、等高、仰视和盘旋下降目标等情况下的仿真结果.仿真结果表明,导弹有效作战区域受主瓣杂波的影响极大.假若目标低于某个高度作横向加速机动飞行,那末主瓣杂波就会淹没有用目标信号.提出了躲避这种杂波影响的制导原理,证明采用带微机控制的数字化导弹导引头,预测并存贮杂波频谱和目标多普勒频率,并在制导段加以舱偏指令控制,能避开主瓣杂波作用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讨论改善半主动雷达寻的中程舰空导弹低空性能的技术途径.除适当选择雷达参数如波长、波束宽度、脉冲宽度等来尽量减小海杂波强度外,抑制海杂波主要依靠多普勒效应.跟踪雷达中的动目标显示与动目标跟踪,以及全程连续波半主动雷达号的制导体制都是利用了多普勒效应来抑制海杂波,使目标从杂波中区分出来.此外也可利用频率捷变对海杂波进行去相关、然后积累的方法.对于海平面的镜面反射,可以选择垂直极化及利用其布鲁斯特效应来减弱镜象的影响.跟踪雷达可采用定角偏轴开环跟踪方式减弱多路径效应而实现低角跟踪.导引头也可利用目标与镜象的多普勒分辨力来区分目标与镜象,实现对目标的跟踪.  相似文献   

11.
汪朝群 《航天控制》2005,23(1):76-78
随着精确制导技术的发展,现在不再是利用单一的雷达或者红外寻的 制导方法实现对目标的探测、跟踪,而是采用多谱段组合的复合寻的方法实现对 目标的探测、跟踪和指令的形成。目前最常用的复合寻的是射频与红外复合寻 的。因此,要在内场实验室内进行复合寻的制导系统的性能验证和评估,半实物 仿真试验是必不可少的技术途径,本文简要介绍了射频/红外复合系统半实物仿 真试验的可行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2.
寻的导弹寄生天线罩耦合回路有效导航比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世雄 《上海航天》2007,24(4):7-12
基于比例导引(PN)制导律和实际惯性稳定框架式导引头回路,针对导引头回路两种校正网络,建立了用于设计有效导航比的两种寻的导弹寄生天线罩耦合回路模型,给出了PN寻的制导系统的控制弹道实际有效导航比的计算公式及设计准则。算例结果表明,该方法正确有效,所得脱靶量较小。  相似文献   

13.
方艺忠  韩拓  胡庆雷 《宇航学报》2022,43(4):508-517
考虑导引头量测故障下拦截机动目标的末制导问题,以提高制导系统的鲁棒性、降低制导增益、减小系统残差、避免视线角速率剧烈振荡/发散为目的,基于增量式控制方法设计了一种具有鲁棒增强特性的三维末制导律。首先,将末制导问题转化为零化视线角速率的控制问题。其次,通过弹目相对距离及视线角速率定义辅助变量,给出传统的滑模制导律作为设计参考。然后,基于增量式非线性动态逆滑模控制方法,充分挖掘视线角加速度估计信息及上一采样时刻的制导指令,得到增量式三维鲁棒制导律。最后,在目标机动及导引头量测故障下,分析并比较了两种制导律所产生的系统残差。理论分析及多工况仿真结果表明,增量式制导律不仅对目标机动及大范围失效的导引头量测故障具有强鲁棒性,而且所需制导增益也较小,同时避免了末端视线角速率严重发散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基于机载拖曳式诱饵会对雷达导引头形成双点源干扰这一背景,对拖曳式诱饵对抗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拖曳式诱饵形成干扰的原理,针对拖曳式诱饵不能够对红外导引头形成干扰这一特点,基于雷达/红外信息融合技术,对雷达/红外双模导引头对抗拖曳式诱饵技术进行了研究,论述了双模寻的目标检测跟踪流程。最后在干扰条件下利用雷达/红外信息融合技术对目标跟踪进行了仿真,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卜彦龙  沈林成 《宇航学报》2006,27(12):97-103
针对单通道防空导弹导引头图像的弹旋解耦问题,提出采用图像解析算法进行弹旋软解耦的方法,可以使弹旋解耦不依赖于通常采用的陀螺等硬件装置。通过建立导弹与目标相对运动空间模型和成像模型,得出了耦合和解耦构成可逆过程的结论,图像解析算法建立在互逆结论的基础上,将导弹旋转角速度的估计分为近似估计和精确补偿两个过程,并设计了角速度实时跟踪的解耦流程。仿真实验表明,图像解析算法进行弹旋解耦具有速度快,精度高等优点,其时延小于0.02s,误差小于0.005r/s,并有效的节约了解耦成本。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介绍了一种用于复合制导反辐射导弹的被动红外导引头的方案设想。以美制某型防空导弹系统的探测雷达作为设想打击目标,结合目标特性对红外导引头相关技术指标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导引头的总体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直升机旋翼回波特性建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迪 《上海航天》2009,26(5):41-45
给出了雷达半主动寻体制的直升机旋翼回波模型,分析了直升机旋翼回波的时频特性,以旋翼真实参数对模型进行了仿真,并研究了直升机旋翼回波在时域上的调制效应及频域分布特点。结果表明:理论模型所得结果与外场实验的导引头跟踪直升机实验数据吻合。  相似文献   

18.
试验室实现寻的制导半实物仿真的一个技术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寻的制导系统半实物仿真时转台如何模拟真实的弹体角运动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了仿真实验室目标阵面视角范围的限制以及三轴转台模拟弹体角运动存在的问题对仿真的影响,并通过引入动参考坐标系以及相应的坐标转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实现方法的不足也作了相应的说明。实践证明,该方法是简单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国外车载轻型多联装防空导弹系统发展现状及其主要性能特点,综述了该武器系统的抗红外干扰导引头、光电搜索跟踪、激光近炸引信、整车高度集成化、行进间或短停作战、通信及组网作战等关键技术,并讨论了以红外寻的导弹为主体的整车设计、一种平台多种用途、提高拦截低空小目标与适应复杂电磁环境能力,以及提高信息化和网络化水平等发展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