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数字样机技术在某型号运载火箭伺服机构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数字样机技术的概念及其在某型号运载火箭伺服机构设计中应用的必要性。说明了数字样机技术在某型号运载火箭伺服机构设计中的应用流程,详细阐述了数字样机技术的应用内容,包括应用MATLAB进行伺服机构的负载特性分析、应用ADAMS进行机构运动学分析、应用ANSYS进行关键零件的力学分析和应用Pro/E进行结构样机的三维模装,指出了应用数字样机技术提高了设计质量和效率、加快了伺服产品的研制进度、降低了伺服产品的生产成本。最后总结了数字样机技术在某型号运载火箭伺服机构设计中的应用情况,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长征四号运载火箭的主要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是中国长征运载火箭系列的一种型号。1988年,长征四号运载火箭首次使用即告成功,从而使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工作范围扩大到了能覆盖包括太阳同步轨道的全部地球轨道。 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是在改进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一、二级的基础上,新研制第三级而发展起来的。它在继承已有技术成果的同时,采用了不少先进的技术措施。控制系统采用数字式网络、数字式调零方案和双向伺服机构,三级推进系统采用定压全程氦气增压系统和主、副增压管路方案,三级发动机采用铌合金喷管延伸段,姿控发动机系统采用表面张力贮箱,三级贮箱采用高强度铝单层薄壁共底结构等。这些新技术在长征四号运载火箭上都得到了成功应用。 长征四号运载火箭自投入使用以来,两次发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均获圆满成功,已经成为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中的多用途运载工具。 本文着重介绍了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性能优良、用途广泛、可靠性高、经济性好等主要特点,展望了其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对某运载火箭整箭测试中一级伺服机构出现压力脉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根据伺服机构变量泵原理,认为引起压力脉动的主要因素是变量泵调节机构。建立了变量泵的仿真模型,讨论了变量调节机构灵敏度和管路结构等其他因素对变量柱塞泵输出压力脉动的影响,以及压力脉动对控制元件和执行元件的影响。结果表明:变量泵的低频小幅值压力脉动对整个伺服系统的控制元件和执行元件均无影响。伺服机构能正常稳定地工作,保证运载火箭的飞行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傅俊勇  夏忠  郭加利 《宇航学报》2019,40(8):957-964
针对电液伺服机构安装到运载火箭后存在非工作状态下承受外力并产生被动运动的现状,分析伺服机构的受力情况并构建内部液体流动回路,研究非工作状态下伺服机构在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特性。发现伺服阀零位特性以及伺服机构高压回路密封性能是影响伺服机构非工作状态下运动特性的主要因素。在外力作用下发生运动时油缸某一侧往往处于抽真空状态。使用零位特性良好的伺服阀以及高压回路泄漏小的伺服机构,在外力作用下将处于双向不动或单向可动的状况。利用典型产品开展了物理试验,验证了结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介绍运载火箭使用的全封闭式伺服机构液压系统清洁度的重要性及控制污染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针对运载火箭伺服机构装配过程中对安全环保型清洗剂的迫切需求,提出原清洗剂替代方案。研究了某安全环保型清洗剂的适用性,包括清洗力是否满足零件的清洗洁净度要求、清洗剂是否会腐蚀金属和损伤其表面处理、清洗剂是否会降低橡胶的物理机械性能以及是否会影响伺服机构密封圈密封性能,最终通过了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7.
本文叙述了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控制系统的构成及性能,介绍了它所采用的三项新技术,即数字式姿态控制系统、计算机调零方案和双向摇摆伺服机构,最后给出了飞行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8.
技术创新永登攀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开始了载人航天发展的计划.在载人工程一期,曾广商院士带领研制团队参阅大量的国内外资料,提出了多数表决故障吸收三余度伺服机构方案.他组织、指导、鼓励研制队伍加快设计,一一攻克了功率匹配优化、结构布局、热设计和寿命问题等新难点.样机终于按时试制出来,调试、验证也基本上一次成功.自此,我国有了自行研制的两种用于载人飞船运载火箭推力矢量控制的高可靠性伺服机构,奠定了三余度伺服机构技术改进、进一步完善成熟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载人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与否,关系到宇航员的人身安全和载人航天工程任务的成败。作为载人运载火箭控制系统的重要单机,三余度伺服机构研制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含着质量管理的内容,其设计质量控制及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包含着诸如可靠性和安全性设计、转阶段设计评审、各阶段的质量复查、设计复  相似文献   

10.
运载火箭并联双机是一种常见的发动机推力矢量控制(Thrust Vector Control,TVC)方案,发动机与伺服机构可组合出不同的控制布局。针对液体运载火箭典型的4种并联双机摆发动机控制布局,开展了故障动力学建模仿真研究,基于运载火箭比例微分(Proportional Differential,PD)姿控方法,比对分析了不同故障模式的姿控配平结果,优选了并联双机摆发动机控制布局,最后应用控制重分配技术验证了故障下放宽滚动通道性能策略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不同的推力矢量布局故障适应能力不同,姿态重构技术在发动机推力较大故障下仍可保证运载火箭良好的姿控性能与稳定能力。  相似文献   

11.
速率捷联控制系统主要是由与弹体捷联的速率积分陀螺仪,摆式加速度表以及微型计算机,伺服机构组成。这类系统在飞行中要完成稳定与制导的任务,首先需要求解弹体坐标系的初始值。对于地一地导弹或运载火箭来说,就是必须首先解算出发射瞬时,弹体坐标系  相似文献   

12.
航 天 短 讯     
<正>我国运载火箭首次海上发射圆满成功据新华网2019年6月5日报道,当天,我国在黄海海域成功发射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将捕风一号A、B卫星、中电网通一号A、B卫星、吉林一号高分03A卫星、天启三号卫星和潇湘一号04星等7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宣告我国运载火箭首次海上发射技术试验圆满成功。本次飞行试验首次采用"航  相似文献   

13.
各国运载火箭介绍:VLS(巴西)孙广勃巴西的运载火箭计划是在其探空火箭计划的基础上开始实施的。1964年巴西首次发射了探测1运载火箭,以后又陆续研制了探测2、3和4。其中探测是巴西走向研制卫星运载器(VLS)运载火箭的第一步,1974年开始研制,19...  相似文献   

14.
一种基于小波分析的控制系统BIT自诊断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BIT技术的发展,将先进的故障诊断算法嵌入到BITE(Built-inTest Equipment)中已经成为BIT智能化的趋势。本文针对目前傅立叶分析法在大型运载火箭数据处理应用中的不足,结合小波分析方法在故障诊断方面的优势,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分析的控制系统BIT自诊断方法;以数字伺服机构为对象,构建了基于残差思想的小波诊断模型,并在Simulink环境下,对诊断结果进行了仿真;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对故障准确定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日本运载火箭获得成功SFU的H2运载火箭在头两次发射中已取得成功,由于研制问题特别是运载火箭的LE7第一级低温发动机,首次发射推迟了两年多。第一次完全是日本本国产的、大型的、液体推进剂运载火箭HZ是作为日本空间计划的骨干火箭而设计的,并也由三菱公司下...  相似文献   

16.
运载火箭伺服机构负载与空载特性间的转换传递函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洁  孙凝生 《航天控制》2000,18(2):12-16
讨论了伺服机构负载特性与无发动机空载特性和有发动机空载特性间的转换关系。首先在理论上建立伺服机构的数学模型,根据工程需要对模型进行简化。在此基础上分析伺服机构负载、空载特性间的转换传递函数。根据实验数据对理论分析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伺服机构的负载、无发动机空载特性间的传递函数可用一个振荡环节代替;伺服机构负载、有发动机空载特性间的传递函数也可用一个较为复杂的二阶环节来代替。  相似文献   

17.
各国运载火箭介绍:德尔它(美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国运载火箭介绍:德尔它(美国)李双庆德尔它运载火箭是美国麦道公司设计、研制、制造和经营的中型运载火箭。它自1959年开始研制,利用了雷神中程弹道导弹和先锋运载火箭的部件和研制成果,1960年5月13日进行了首次发射,当时的静地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只有4...  相似文献   

18.
<正>北京时间2015年9月20日7时01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全新研制的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将20颗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开创了我国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这也是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首次发射。长征六号运载火箭的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在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领域的关键技  相似文献   

19.
1959年4月29日,美国航宇局与道格拉斯飞机公司签订了生产德尔它运载火箭的合同。这是以雷神中程弹道导弹为基础的卫星运载火箭,自1960年首次发射以来,迭经改进,逐步形成了一个运载火箭系列。本文简要介绍该运载火箭系列的各种变型。德尔它(DM-19)  相似文献   

20.
针对柔性接头动态迟滞曲线受控制系统控制位置精度和动态响应速度影响较大的问题,基于电液伺服机构和柔性接头变刚度变阻尼模型,构建了柔性喷管的电液伺服机构-变刚度变阻尼模型,将其和电液伺服机构-定刚度定阻尼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了电液伺服机构主要参数、柔性接头工作参数等对电液伺服机构-柔性接头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电液伺服机构-变刚度变阻尼模型所构造的迟滞曲线可更准确地与实验结果相吻合,并符合迟滞曲线随频率变化的规律,反馈系数、放大器静态放大系数、电液伺服机构增益、滑阀流量增益等参数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更为明显。该模型为固体火箭发动机电液伺服机构-柔性接头系统动态特性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