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基于高隐身飞行器对散热器的设计要求,提出一种安装在进气道末段的新型环形散热器,对其进行数值仿真模拟研究,得到了改型散热器改善的性能,对其进行了质量预估,并将计算结果与传统波纹板结构形式散热器和传统翅片结构形式散热器进行比对。计算结果表明,新型环形散热器较传统波纹板结构形式散热器和传统翅片结构形式散热器相比,新型环形散热器性能明显优于传统型散热器,其换热密度平均提升379%、气体侧换热压降比提升1 470%,即相同换热量时,新型换热器具有更轻的质量、更小的流阻。同时,新型环形散热器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一体化成型,耐压性更好,且具有快速试制、快速响应、产品一致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航空发动机滑油系统与飞机、发动机的关联参数有限。为准确表达变工况滑油系统的热性能,通过研究发动机轴承腔热性能与转子转速及主流路温度参数的拟合关系,将主机温度、燃滑油参数作为输入,对发动机滑油系统在飞行剖面上典型飞行状态点的热性能参数进行了迭代计算;针对管壳式燃滑油散热器结构及运行特性,计算了散热器换热性能。建立轴承腔和散热器的数学模型;基于系统流动仿真平台,利用内部的二次开发环境编写出C#语言代码,开发出了适用于发动机的轴承生热模型和散热器模型,实现发动机滑油系统与发动机燃油系统及飞机热管理系统的联合计算;在航空发动机、飞机变工况输入条件下,进行滑油系统、发动机整机及飞发一体化的变工况热性能迭代计算,并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计算方法误差小于5%,可较准确地反映变工况条件下的热管理相关参数,为飞发一体化热管理联合仿真分析提供可靠的数据来源。  相似文献   

3.
王绍忠  董瑜 《航空发动机》2011,37(2):5-7,42
依据某型燃气轮机动态试车性能数据,应用VBA平台编制稳态性能处理程序,提出数据特征点的提取方法、参数速率计算方法和升降状态判断方法,在提取出特征点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动态过程得到某次燃气轮机试车性能参数变化率的变化最大值,并对单次试车性能参数阶跃段和平稳段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王培勇 《航空学报》1999,20(Z1):14-16
对新型铝质装配式散热器换热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拟合了传热性能关系式。在此基础上编制的新型散热器性能模拟软件,其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吻合度高,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价值。还试验比较分析了新型散热器与铜质管带式散热器的换热性能。  相似文献   

5.
超声速燃烧室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二维N-S方程的数值计算方法,模拟了超声速燃烧室内流场结构和性能。当量油气比φ=0.35和φ=0.46,燃烧室由扩张段和等截面段组成。在给定的进口状态下,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的比较表明,壁面压力和总压恢复系数相当符合。对计算的燃烧效率低于实验数据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对双模态超声燃烧室设计提出了改进的意见。  相似文献   

6.
某型航空发动机环形燃烧室振动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环形燃烧室薄壁多孔结构的有限元模型,模拟燃烧室在实际工作中的安装条件,分析了燃烧室在不同工作状态下的模态频率和模态振型等.利用常温自由状态条件下有限元模型计算的振动特性,与该状态下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修正计算模型.结果表明,修正后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相符,保证了环形燃烧室各工作状态下振动特性分析的有效性.研究了不同工作状态对燃烧室温度场的影响及温度场对燃烧室模态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燃烧室的工作温度越高,其模态频率越低;另外,计算结果表明该近似对称结构系统具有非单构系统的特点,其相似振型可作为同一阶振型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7.
航改燃气轮机环形燃烧室三维全流场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燃用天然气的某型航改燃气轮机环形燃烧室进行三维流场分析。根据改型后燃气轮机的结构特点建立了真实的三维计算几何模型;计算中采用SIMPLE算法,可利用k-ε双方程湍流模型、六通量辐射模型、非绝热概率密度函数(PDF)燃烧模型及热力型NO模型对燃烧流动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燃气轮机环形燃烧室在3种状态下燃烧流场的性能。计算结果表明:在3种状态下的燃烧流场和燃烧性能均能达到设计状态。  相似文献   

8.
数值分析二级涡流器环形燃烧室的燃烧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多维经验分析法在任意曲线坐标系下对包括二级突扩扩压器、双级轴向涡流器及火焰筒在内的单头部环形燃烧室的燃烧性能进行计算.并对RNGk-ε紊流模型加以改进, 使其更适用于数值模拟非交错贴体坐标系下的三维两相化学反应流.采用EBU-Arrhenius紊流燃烧模型、六通量热辐射模型以及颗粒群轨道模型对油雾燃烧进行模拟.同时, 数值分析了不同涡流器几何尺寸对燃烧室整体流场和燃烧性能的影响, 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相当一致, 表明计算方法合理, 计算程序可靠, 可用来估算环形燃烧室的燃烧性能.   相似文献   

9.
杨鹏  吴虎  杨金广 《航空计算技术》2013,43(2):41-43,47
归纳和整理了现有环形扩压器性能分析模型,并将模型预测结果与若干种环形扩压器性能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结果与对应实验数据一致性还是比较好的。在此基础上,应用所发展模型对某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高/低压涡轮过渡流道环形扩压器进行了优化设计,最终获得的过渡流道环形扩压器性能指标与拟达到的性能指标比较符合,进一步表明了所给模型作为初步的涡轮机中环形扩压器设计设计与性能分析模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国内外仍普遍采用试验件来研究环形燃烧室的性能。以更缩短研制周期,节约经费。本阐述在用扇形试验件来研究环形燃烧室的性能时,两侧壁对其性能参数的影响,尤其是在计算燃烧室出口温度分布系数时,需要合理地选择扇形段和正确的统计计算方法,才能使扇形件的试验结果具有全环形燃烧室性能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航空发动机1次表面换热器流动换热性能,基于传热单元数法并结合其结构特性,建立了换热器热力学设计方法并对经典热力学公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针对适用于航空发动机的4种不同结构形式1次表面换热器(直通道逆流型和1 5°,30°及45°叉流型),在真实工况下的流动换热特性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对比不同结构换热器在不同工况下的流动换热特点,可以为一次表面换热器芯体核心部件的优化设计提供设计依据和方法。基于数值计算结果,对比分析了不同交错角度θ对换热器的换热性能与流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直通道逆流换热器,整个换热器内部温度有规律均匀分布;对于叉流换热器,由于波纹板片呈一定角度交替放置,内部流动复杂,局部存在明显的涡流强化换热,气体流动通道内的速度、温度分布极不均匀。随着交错角度的不断增大,叉流换热器的换热性能不断增强,但其冷热两侧压降也大幅增大。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航空发动机部件热防护以及热管理问题,针对CCA(cooled cooling air)技术,采用高孔隙率泡沫金属替代传统管翅式换热器金属翅片,设计一种轻质、高效、紧凑的小尺寸S型泡沫金属管翅式换热器。换热器芯体为3D打印的钛合金制作,重129 g,由S型管束以及泡沫金属翅片组成,翅片安装在管束直管段处。流动传热实验模拟航空发动机机匣外部的空-油换热器,冷侧为水,热侧为高温空气,测定两侧流体的流量、进出口温度及压力。结果表明:泡沫金属作为换热器的翅片,传热系数增大43.94%、换热量提升21.7%、综合换热性能增加25.43%,功重比平均提升17.26%,可达14.61 kW/kg。这说明泡沫金属能够提升换热器的整体性能,可用于未来航空发动机相似结构换热器的设计。  相似文献   

13.
刘银龙  付衍琛  闻洁  亓绍帅 《推进技术》2021,42(5):1087-1093
为解决飞行器高马赫数飞行时,用于冷却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和其他高温部件的压气机出口空气温度过高的问题,设计加工了一种以外涵空气为冷源的螺旋管式空气-空气换热器用于预先冷却冷却空气。换热器由48根材料为不锈钢321,外径4 mm,壁厚0.5 mm的螺旋管组成,重量1.91 kg,传热面积密度106 m2/m3。在常温工况下实验研究了换热器管内和管外流体的阻力特性,高温条件下试验验证了换热器设计点性能,压气机出口空气温降达188 K,功重比4.9 kW/kg,换热器展现出较强的换热能力。高温条件下实验研究了两侧空气流量分别单独变化时换热器的热动力性能,拟合了管外换热经验关系式。研究结果可用于未来相似结构换热器的设计。  相似文献   

14.
发动机滑油散热系统性能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针对某型发动机滑油散热系统中换热器对环境散热量较大的情况,提出了实用的滑油换热器散热特性计算模型,推导了发动机的滑油吸热准则式,从而建立起一整套发动机滑油散热系统的性能计算的新方法。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推导了换热器在实际运行状况下的NTU计算式。通过某型发动机的试验数据进行了校验,表明本文方法可以满足一般工程计算的要求,而且具有通用性,为计算滑油散热系统的性能和预测恶劣环境下滑油系统的散热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Xue Zhihu  Qu Wei 《中国航空学报》2014,27(5):1122-1127
In this paper, a novel study on performance of closed loop pulsating heat pipe(CLPHP)using ammonia as working fluid is experimented. The tested CLPHP, consisting of six turns, is fully made of quartz glass tubes with 6 mm outer diameter and 2 mm inner diameter. The filling ratio is50%. The visualization investigation is conducted to observe the oscillation and circulation flow in the CLPHP.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inclination angles to thermal performance in the ammonia CLPHP, four case tests are studied. The trends of temperature fluctuation and thermal resistance as the input power increases at different inclination angles are highligh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t is very easy to start up and circulate for the ammonia CLPHP at an inclining angle.The thermal resistance is low to 0.02 K/W, presenting that heat fluxes can be transferred from heating section to cooling section very quickly. It is found that the thermal resistance decreases as the inclination angle increases. At the horizontal operation, the ammonia CLPHP can be easy to start up at low input power, but hard to circulate. In this case, once the input power is high,the capillary tube in heating section will be burnt out, leading to worse thermal performance with high thermal resistance.  相似文献   

16.
1次表面换热器凭借其高效紧凑的换热特点特别适用于舰船燃气轮机的间冷系统中。为其在燃气轮机间冷系统的应用提供设计指导,在保证间冷系统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减小间冷器的尺寸和体积,开展液-气1次表面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和压降研究。针对舰船燃气轮机设计点间冷器的典型热力参数和布置特点,设计了满足间冷系统性能要求的间冷器模块,给出并分析了所设计的间冷器在不同冷却淡水温度和流量下的换热器性能。结果表明:在燃气轮机非设计工况下间冷器的气侧出口温度和压降会随着燃气轮机负荷的下降呈近似线性下降,在燃气轮机低负荷时需注意气体中水冷凝问题。  相似文献   

17.
结合寒冷地区气候特点与通信机房温控的现状,针对50%浓度乙二醇溶液为工质的换热器,试验研究了自然冷源利用率与换热器自身变频节能的关系。结合乙二醇冷剂的特性,通过建立功率与频率关系模型、温差与功率和频率关系模型,实现了换热器循环泵和风机的变频控制策略。结果表明:在室内外温差、换热功率与循环泵、风机频率同时满足的条件下,以功率模型作为参数进行换热器自身的变频节能是可行的。通过对哈尔滨地区的气候数据与散热房控温试验分析,证明了乙二醇换热器的变频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18.
求半透明材料导热系数的复合换热反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激光脉冲法测不透明材料导热系数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已知半透明材料辐射特性,求其导热系数的复合换热反问题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串列双U型管束换热器的流动和传热特性,开展了模型实验,得到了串列双U型管束换热器布置方式对喷管通道流动压降和换热器回热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喷管通道流动压降随着换热器安装角的增大而增加,邻近喷管收敛状出口位置的换热器安装角对流动压降的影响最为显著,进口附近的换热器影响次之;相对通道内置单个换热器的情形,串列换热器中前置换热器安装角的变化对流动压降的影响有所减弱;较小的前置换热器安装角度导致其回热效率过低,从而导致平均回热效率难以改善;在本文研究的几种布置方式下,安装角为30°-17°-13°的串列换热器布置方式的流动和传热综合性能相对较优。  相似文献   

20.
杜磊  孙波  代春良  卓长飞 《推进技术》2021,42(4):950-960
为研究壁面温度条件对层流、转捩、湍流状态下斜爆震发动机进气道流场结构、流场参数的影响,选取Ma10级、具有曲面压缩段的斜爆震发动机进气道为研究对象进行数值模拟,对进气道壁面附近激波诱导分离区、热边界层的变化进行了深入探讨。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进气道肩部圆弧过渡段出现的再层流化现象,壁面冷却对其起抑制作用,绝热壁面条件下再层流化程度最为严重。壁面温度的增加有利于延缓流动转捩,同时也导致了分离区尺寸的增加以及转捩、湍流状态下分离区主体位置逐渐前移,进气道内通道的转捩为分离诱导转捩,转捩位置主要受到分离点位置的影响,整体表现为壁面温度增加转捩位置前移。进气道出口顶板侧热边界层厚度随着壁面温度的增加逐渐变厚,转捩状态下热边界层厚度变化可达5%,温度峰值也随着壁面温度的增加逐渐增加,且峰值位置逐渐靠近壁面。壁面温度条件相同时,层流状态下热流、热边界层厚度均较小。转捩、湍流状态下进气道出口顶板侧热边界层较厚,约为层流状态3倍,同时转捩、湍流状态下热边界层厚度相差可达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