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空域管理改革随着今年"两会"的召开成为了民航界当前最热门的话题。两会代表民航局局长李家祥、东航集团总经理刘绍勇、吉祥航空董事长王均金等均对空域问题发表了意见,建议加快空域管理改革,科学分配空域资源,提升空中交通管理水平,减少航班延误。本文就如何加快空域管理改革,解决航班延误问题,提出浅薄建议供参考。一、我国空域资源管理现状"空域"是地球表面上可供航空器飞行的一定范围的空气空间,作为一种天然  相似文献   

2.
<正>本文以东北地区航班量最大且空域严重受限的大连机场为例,从空域分布特点、航班流向、管制运行限制及新航行技术引用等角度出发,对空域受限的繁忙机场如何突破空域"瓶颈",实施进离场航线分离进行探讨。一、大连机场空管运行基本概况(一)航班量及流向分布大连机场2012年旅客吞吐量为1334万人次,起降航班100 231架次,日均起降274架次,高峰日起降411架次,高峰小时36架次。大连机场进出港航班流向不均衡,北京方向占35%、华东方向占47%、日韩方向占11%、东北方向占6%、北部方向占1%。  相似文献   

3.
媒体集萃     
《中国民用航空》2007,(3):16-16,18
空域限制制约中国民航发展2月19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刊登文章《空域限制导致延误频繁制约中国民航业发展》指出,随着行业管制逐渐放松、中产阶层兴起、外商旅客大幅飙升以及航空公司的增多,中国民航获得了快速发展,但空管限制却成了中国民航发展的瓶颈。频繁乘坐飞机旅行的游客和商务乘客时常遭受航班延误的困扰。  相似文献   

4.
目前航班延误是航空运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建立有效的预测模型实现较准确的实时延误预测,对管制员解决空中交通拥挤、减少航班延误意义重大.基于航班计划,建立区域管制空域内单航路的平均延误时间实时预测模型,通过求和可得到空域内多航路的延误预测模型.算例分析表明,模型能够实时预测区域管制空域平均延误时间,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针对我国航空迅速发展致使终端区空域拥挤以及航班延误问题,研究了繁忙多跑道机场的离场航班排序问题,以缓解终端区空域拥挤和减少航班延误及提高跑道利用率。将管制习惯因素引入到离场航班的排序中,根据飞机尾流间隔的要求,建立基于管制员管制习惯的多跑道机场离场航班排序模型。针对机场小规模的离场航班流量,采用穷举法求解,并用算例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与先到先服务排序方法相比,经算法排序后的总延误时间减少了近30%。  相似文献   

6.
基于航路耦合容量的协同多航路资源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方勤  胡明华  张颖 《航空学报》2011,32(4):672-684
针对中国当前航路空域拥挤日益严重的问题,分3个步骤进行解决:第1步,对空域管制单元之间存在的交通流耦合因素进行分析,建立基于空域管制单元耦合因素的航路容量模型;第2步,为反映不同类型航班对计划到达时间变动范围的不同接受程度,定义了航班的延误成本函数和改航成本函数;第3步,在上述两步的基础上,为充分利用可行的航路空域资源...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我国民航业的快速发展,空域资源不足成为制约民航发展的突出问题。据统计,2011年,航空公司计划航班235.3万班,未能正常执行的有53.8万班,航班不正常率为22.8%,其中,因空域紧张导致流量控制占到27.5%[1]。尤其在北京、上海、广州等政  相似文献   

8.
张利永 《国际航空》2010,(12):23-25
<正> 空域开放和流量管理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解决航班延误问题,我国民航空域受限,因此建立流量管理系统势在必行。航班延误是当今世界航空运输界一大难题,其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巨大,欧美航空发达国家和地区都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随着我国民航业的快速发展,飞行流量急剧增加,北京、上海、  相似文献   

9.
交叉航路碰撞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航路上航班的碰撞风险问题是目前空域规划的主要研究问题之一,就交叉航线的碰撞风险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推导出交叉航路碰撞概率计算公式,然后结合概率论和划设保护区的方法对交叉航线的碰撞风险问题进行了研究,最后用自主开发的"空域安全评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软件对上海区域内的某交叉航线的碰撞风险进行了仿真计算.为交叉航路的碰撞风险计算提供了简单易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引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航空事业迅速发展起来,空中交通流量不断增长、空域已趋近于"饱和状态",解决空域管理问题是摆在航空管理人员面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1993年,由国家空域交通管制考察团呈报了《关于出国考察空域交通管制体制情况报告及对我国空管体制改革意见的请示》,提出了空管体制  相似文献   

11.
张强  曹义华  陈勇 《飞行力学》2007,25(1):84-88
针对民航客运需求快速增长所带来的航班延误和空域拥塞问题,提出一种优化民用机场及附近空域空中交通流量的方法。通过空中交通走廊容量评估方法,对经典优化模型进行了发展和改进,建立起综合性优化模型;将机场和附近空域视为一个整体系统,根据交通需求和容量的相互关系动态调整航班流量和机场起降容量;在优化计算时,提出一种兼顾效率和准确性的新型优化算法。通过算例对所述优化方法进行了验证,该方法可以为空中交通管制人员进行流量优化分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民航业的不断发展,空中交通流量迅速增长,导致航班延误的情况时常发生。利用空域灵活使用机制降低航班运行成本至关重要。研究了在区域管制范围内,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考虑了危险天气影响区域扇区容量以及合理利用临时航线的情况,通过遗传算法与启发式算法相结合的方式优化了航班的飞行方案降低总的运行费用。研究结果表明,经算法优化后,与现有的飞行方案相比,有效地降低了航班的运行成本,增加了空域利用率。  相似文献   

13.
多机场终端区进离场交通流协同排序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大都市及都市圈飞行冲突、空域拥堵和航班延误日益严峻的现状,研究了多机场终端区进离场交通流协同排序问题。综合考虑尾流间隔、跑道间隔、时间窗、进离场容量等约束限制,从时空多维角度引入航班满意度概念,建立了多机场终端区进离场交通流协同排序模型,设计了带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多目标遗传算法(NSGA-II),寻求多机场终端区进离场排序问题的Pareto最优解。实例验证表明,所提方法可对多机场终端区进离场交通流进行优化排序,有效降低航班延误总时间,显著提高航班总满意度,并实现多机场系统对终端区空域资源的公平均衡使用。与经典的先到先服务策略相比,协同排序策略的整体优化效果较为显著,其中航班延误时间得到了一定的降低。  相似文献   

14.
为改进机场终端区空中交通流量管理,对动态航班着陆次序进行适当调整,使机场和空域的可用容量达到最有效利用,减少航班延误造成的经济损失,提出一种新颖的动态免疫粒子群优化算法(DIPSO),重点针对待着陆航班的动态变化,结合滑动时间窗,多方面考虑现实约束,在确保航班延误成本最小的同时,兼顾航班着陆的公平性和管制员的工作负荷。仿真结果表明,在处理动态航班着陆问题上与先来先服务相比有效降低了延误成本。  相似文献   

15.
多机场终端区进场航班协同排序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有效缓解大都市圈机场群日益严重的空域拥堵和航班延误现状,系统研究了多机场终端区进场航班协同排序问题。通过深入剖析多机场终端区时空运行特性,综合考虑移交间隔、尾流间隔和多跑道运行间隔等约束限制,科学权衡安全、经济和公平等各方利益需求,引入多元受限时间窗的创新理念,建立了多机场终端区进场航班协同排序模型。结合多目标优化及遗传算法基本理论,设计了带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寻求多机场终端区进场航班协同排序问题的Pareto最优解。仿真实验表明,模型可对多机场终端区进场航班进行优化排序,显著降低航班延误总时间,有效增强多机场空域资源使用公平性。与经典的先到先服务(FCFS)策略相比,协同排序策略优化效果较为显著,其中航班延误时间减少了31.0%,所提方法可显著缓解大都市圈机场群航班延误现状,有效提升航空运输服务品质。  相似文献   

16.
2030年新一代空管系统全面建成,实现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安全、高效、顺畅,实现空域资源集约高效运行,全国航路航线非直线系数降为1.05,降低了航班运行成本。在整体推进《建设民航强国战略构想》的实施中,科学规划航路与管制区布局相互匹配对于加速飞行流量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17.
媒体集萃     
<正>加快空域管理改革为低空开放做准备10月26日,《中国民航报》刊登《加快低空空域管理改革为通航飞行做好准备》指出,近期,"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已获批下发。这是在认真总结东北和广东地区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8.
以可变的优先级作为调配手段,针对航班的进离场序列建立了一种动态优化模型.首先,根据不同进离场阶段的航空器燃油消耗率和安全系数,进行航班初始优先级分配;然后,考虑机场的空中等待航班数量、空域容量、场面容量以及机场的起飞需求,对航班优先级进行二次调配.以总耗油量为目标函数,引入合作型协同进化遗传算法,设计了令一对代表个体形成合作团体的新的代表个体选择方案,改善传统遗传算法中存在的种群多样性低、易早熟等问题.仿真结果表明,在机场容量限制下,该模型仍可以实现流量的动态调配,并有效降低燃油消耗,缓解机场空域及场面的运行压力.  相似文献   

19.
空域管理体制改革与民航航班延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十二五"规划(草案)有关名词解释》中,特别对"空域管理体制"做了如下解释:空域管理体制是指国家为实现空域资源的合理综合利用而建立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空域规划、管理、建设、使用、评估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政策法规等。空域管理目的是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前提下,统筹民用、军用航空的需要和公众利益,实现空域资源的合理、充分利用。我国现行的空域管理体制是在国务院、中央军委统一领导下,依据国家法  相似文献   

20.
<正>1.民航航班正常率得到提升Flight on-time performance rate improved2013年,民航局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狠抓航班延误治理,建立完善航班正常工作规范和标准,有效地遏制了航班正常率下滑。张旭制图自今年7月份民航局开展航班延误专项治理工作以来,9月—11月的平均航班正常率比前3个月提高9.4个百分点,北京、上海、广州等机场长时间延误和关舱门后长时间等待航班明显减少。空管系统优化空域结构,严格运行标准,规范协同决策,实施华北地区空域调整,京昆航路实现单向循环飞行,运行效率有较大提高。航空公司原因航班延误所占比例降低1.3个百分点,机场平均放行率提高1.5个百分点。地区管理局建立航班延误处置协调机制,运行监控部门加强复杂情况下的监控与协调,发挥了较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