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6 毫秒
1.
结合异形竖板降膜蒸发器,研究了异形竖板传热元件壁面温度的测量方法。从整个测温系统入手,分别阐述了测温元件的选择、热电偶的焊接及敷设等方法;并给出一种测量非等温场望面平均温度时,对称互补式热电偶敷设的新方法。达到了准确测量壁面温度的目的,对异形竖板降膜蒸发器的传热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铸造铝合金熔化炉炉膛控温试验情况。为铝合金液浇注温度的控制提供了依据,也为减少熔化炉控温热电偶的损耗寻找到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液态水相变发散冷却的实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液态水为冷却介质,采用高温合金粉末烧结多孔材料制造平板实验件,实验研究了具有液态水相变的发散冷却特性.用远红外热像系统记录实验平板热端表面温度分布,通过热电偶及压力传感器监控冷却腔内温度和压力变化,从而分析液态水的相变过程.实验表明:随着液态水注入率的增大,平均冷却效率不断提高;当液态水在暴露于高温主流的平板表面发生气液相变时,平均冷却效率趋于稳定且不再大幅上升;主流温度与液态水注入率决定了液态水的相变位置,并对冷却腔内压力变化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通过数值仿真和基础试验系统研究了涡轮机匣的传热特点,建立了高压涡轮机匣传热分析方法。总结机匣传热分析的主要技术环节,开展了机匣关键部位的CFD流动换热数值分析,给出了机匣表面换热分布规律,通过换热试验修正了机匣表面换热分析方法;通过机匣的过渡态温度分析,建立了涡轮机匣传热分析工程方法。  相似文献   

5.
根据实际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对各种实用的管道气流温度传感器的误差进行了计算,对电阻式和热电偶式温度传感器的误差原因作了定量分析。由于带密封罩的温度传感器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着明显的缺点,建议今后使用热电偶测量飞机环控系统管道气流温度,并提出了一种实用热电偶温度传感器的结构形式,同时也介绍了如何减小由于热传导和热辐射引起的误差。  相似文献   

6.
A measurement system for obtaining pressure and heat-transfer data from models flying freely in hypersonic tunnel streams is described. Test models are either released from suspension threads or launched by low-velocity pneumatic launchers and have internal miniaturized frequency-modulated telemetry units. This technique permits the historically desired measurement of support-free afterbody pressure and heat-transfer rates. Base heating and pressure measurements for a cone and a sphere in free flight are included to illustrate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7.
固体火箭喷管烧蚀和传热的基本问题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洪庆 《推进技术》1993,14(3):22-28,35
总结固体火箭复合结构全喷管烧蚀和传热计算中的基本问题:二相跨音速喷管粘流,燃气与喷管壁面的换热,不同材料的热化学烧蚀模型,粒子侵蚀,烧蚀控制机制,移动边界下的瞬时导热,烧蚀与传热的耦合,复合结构全喷管烧蚀和传热的CAD,以及测试等。在解决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对复合结构全喷管可获得其烧蚀率和温度分布。  相似文献   

8.
Gr/Al防热材料的传热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Gr/Al防热材料进行氧乙炔烧蚀实验,测定其在烧蚀过程中的升温特性曲线。发现在烧蚀过程中Gr/Al中Al的熔化和蒸发有效地减缓了材料的升温速率,起到很好的热防护作用,并根据Gr/Al的传热特性,建立了传热模型,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9.
为了获得中心进气的冷气对具有离散出气孔的旋转盘的冷却效果,分别采用热色液晶和热电偶来测量转盘表面温度分布。影响冷却效果的主要因素是旋转雷诺数和冷气流量系数,分析了其对无量纲过余表面平均温度和无量纲径向表面温差的影响。随着旋转雷诺数和进气流量系数增加,转盘无量纲过余表面平均温度和无量纲径向表面温差全都下降。转盘上的通孔有利于对转盘的冷却,并且转盘通孔的尺寸越大,冷气对转盘的冷却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0.
高温气流中材料表面催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在高温气流中材料表面催化复合反应的基本过程及它和各种因素的关系,同时阐述了用于研究材料表面催化特性的实验设备-高频感应等离子体内风洞。文中给出了在高频感应等离子体风洞中测得的三种材料的催化复合系数γ及催化复合反应速率常数kw,并对催化材料的选择等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出口高温热电偶校准技术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高温校准风洞上,对测量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出口温度气冷式和非气冷式这两种形式的高温热电偶进行校准,确定了高温热电偶的辐射修正系数.校准实验结果表明:高温热电偶的辐射误差随气流速度和压力的增加而降低,而且气流温度与航空发动机机匣壁面温度的温差越大,辐射误差也越大.比较两种结构形式的高温热电偶,非冷却式高温热电偶的测量误差比气冷式高温热电偶的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2.
钛材料主要指钛合金、钛铝金属间化合物和钛基复合材料,具有密度低、强度高、抗氧化与蠕变性能好等优异特性,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钛材料属于典型的难加工材料。磨削是高效精密加工钛材料的重要方法,可以获得良好的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首先概述了钛材料在航空发动机中的应用及其磨削工艺技术总体情况。随后,从磨削力与磨削温度、砂轮磨损、材料去除机理、表面完整性等方面阐述了钛材料磨削技术的研究进展,并总结了针对钛材料磨削关键问题提出的新工艺和新方法。最后,对钛材料磨削技术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光纤传感器作为一种新的测量信息传输方式,在航空发动机部件材料高温测量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基于多光束干涉原理,制作一种新型结构的非本征光纤 Fabry-Perot(F-P)传感器,探索其在航空发动机部件材料室温/高温环境静力拉伸试验过程中的变形测量性能。采用平板和圆棒两种形状的试样,在不同表面粗糙度和两种加载速率下,分别对比高级视频引伸计(AVE)进行室温、高温环境下静力拉伸试验。结果表明:新型结构的非本征光纤 F-P 传感器具有测量范围大,测量精度高,测量结果不受外界因素影响等优势,可实现航空发动机部件材料的超量程全应变测量;此外,在测量精度和设备体积方面明显优于 AVE。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一种涡喷发动机涡轮盘表面温度的“热电偶 -滑环引电器”测量方法 ,并对测试精度进行讨论。采用这种方法 ,不仅充分地利用了滑环引电器的有效通道 ,更重要的是能使测得的盘面温度更真实可信。此方法适用于各种旋转金属部件的表面温度测量。文中对如何解决测温电偶的敷设、滑环引电器的冷却及涡轮转子的平衡等工程和测试中的实际问题也作了扼要介绍本文介绍了一种涡喷发动机涡轮盘表面温度的“热电偶 -滑环引电器”测量方法 ,并对测试精度进行讨论。采用这种方法 ,不仅充分地利用了滑环引电器的有效通道 ,更重要的是能使测得的盘面温度更真实可信。此方法适用于各种旋转金属部件的表面温度测量。文中对如何解决测温电偶的敷设、滑环引电器的冷却及涡轮转子的平衡等工程和测试中的实际问题也作了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15.
钛合金铣削刀具/工件接触区域温度预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具龙  张璧  白倩  程博 《航空学报》2018,39(12):422128-422128
钛合金(Ti-6Al-4V)因其优良的综合性能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中,然而由于其导热系数低、弹性模量低等特性,铣削加工过程中刀具/工件接触区域温度过高,从而导致刀具磨损严重,影响已加工表面质量。因此研究切削过程中刀具/工件接触区域温度具有重要意义。从切削机理出发,将切削区域的3个热源等效为螺旋线热源,其中热流密度计算类比铣削力预测模型中铣削力计算方法,提出包含铣削热系数的热流密度计算模型,并通过实验标定铣削热系数,结果表明热流密度随切削厚度增加接近于线性增加。建立刀具/工件接触区域温度预测模型,通过半人工热电偶测温实验对模型的可行性与准确性进行了验证,实验值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在10%之内。提高了刀具/工件接触区域温度的计算精度,并为切削参数的合理选择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现代航空发动机为获得更大输出功率和推重比,涡轮进口温度不断提高,因此高温燃气在无围带动叶叶顶间隙的泄漏引起叶顶热负荷急剧增加,甚至导致叶片烧蚀、失效,严重影响涡轮运行安全。为降低叶顶热负荷,抑制泄漏流,本文以GE-E3第一级叶栅为研究对象,通过求解三维Reynolds-Averaged Navier-Stokes (RANS)方程和湍流模型研究了多腔室凹槽对叶顶流动传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多腔室凹槽中,叶顶换热系数随着叶顶空腔数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凹槽腔室内刮削涡可有效降低泄漏流量。格栅结构在凹槽中起到“气动篦齿”作用,在0至20%的流向区域内泄漏流控制效果显著。Case7的叶顶换热系数最小,比Case1降低了40.44%;Case2和Case3可显著抑制叶顶泄漏量,与Case1相比分别降低了33.82%、28.90%。  相似文献   

17.
利用前缘吸气和顺压梯度,在对称后掠机翼模型上,实现了混合层流控制。在连续式跨声速风洞中,研究了气流马赫数和雷诺数对转捩位置的影响,研究了前缘吸气流量及流量分配对层流控制效果的影响。实验过程中,利用壁面冷却方法,扩大了层流区和湍流区的壁面温度差,利用埋入式安装的热电偶测量了表面温度分布,确定了转捩位置和层流区范围。结果表明,前缘吸气具有良好的层流控制效果,可以使层流区范围显著扩大。前腔吸气流量对层流控制效果影响很大,后腔吸气流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热电偶在测量温度中出现的温度跳跃问题进行分析,对其可能产生故障的原因逐一排查并提出解决方案,重点分析了热电偶在串入附加地电势后导致温度跳跃的原因。本文的研究对于在使用热电偶进行实际工程测量时具有一定指导作用,并对该问题的理论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火箭燃气射流温度分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强  李军  曹从咏 《推进技术》2003,24(2):109-111
为了优化火箭发射承载设备的设计,使其避免燃气射流的热损坏。采用细丝热电偶测温的方法,实验研究了某型火箭固体发动机燃气射流的总温分布。结果表明,温度—时间历程曲线中存在若干相对稳定状态,对应于发动机的工作过程的不同阶段,得到了可能发生热损坏的温度分布区域。实验得到的温度分布与理论结构基本相符,与数值模拟存在一定差异。文中简要分析了细丝热电偶的测量误差。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deals with the effects of a blowing ratio measured with narrowband liquid crystal in transonic experiments on the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trailing edge cutback.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compared and contrasted in terms of available data for traditional experiments with thermocouple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blowing ratio exerts rather significant effects on film cooling effectiveness distribution of the rib center line. As the blowing ratio decreases, similar to the cooling effectiveness distribution curve of the slot center line, that of the rib center line makes a clockwise rotation about the end. When the blowing ratio increases, the regular film cooling effectiveness curve of the surface becomes rather smooth. On the whole measuring surface, the most intensive heat transfer occurs at the extended borderline of the slot and the rib, neither at the rib center line nor at the slot center lin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cooling effectiveness measured with thermocouples are lower than those with liquid crystal. In addition, the transient experiments using narrowband liquid crystal can eliminate the higher errors of Nusselt numbers in measurements with thermocouples at the slot outle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