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动机轴流压缩系统逐级模拟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轴流压气机逐级过失速特性,建立了一个能够显示压缩系统喘振和旋转失速等过失速行为的一维非定常逐级模拟技术,发展了分析轴流压缩系统过失速响应的动态滞后方法。并将该模型应用于国内某型号的高转速、双转子压缩系统的过失速行为的分析,讨论了时间滞止的常数、燃烧室对压缩系统失速行为的影响,得到了合理的定性结果。  相似文献   

2.
涡扇发动机过失速性能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风扇、压气机的级特性 ,发展了涡扇发动机过失速一维非定常逐级模拟技术 ,采用了分析压缩系统过失速响应的动态滞后方法 ,通过调节发动机尾喷管的出口面积来模拟发动机的过失速状况 ,得到了合理的定性结果  相似文献   

3.
胡骏 《航空学报》1997,18(2):207-209
在原Moore-Greitzer模型的基础上,发展了一个描述轴流压缩系统动态失速过程的一阶非线性模型。该模型耦合了旋转失速和喘振,并考虑了旋转扰动波中高阶谐波分量的影响,可用于详细分析旋转失速/喘振的动态特性、由失速状态退出的恢复特性,及系统参数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4.
轴流压缩系统中主动抑制旋转失速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提出一个可用于分析轴流压缩系统通过附加扰动主动抑制旋转失速的理论模型,利用该模型讨论了系统参数对抑制效果的影响及旋转失速和喘振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抑制效果随着B参数及压气机级数、级负载的增加而降低;同一压缩系统发生一维喘振的工作点轴向速度系数由B参数及压气机轴对称特性共同决定,与特性线斜率无关;并且只有当喘振由旋转失速引起时,才可以通过抑制旋转失速来防止喘振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某型发动机压气机最先失速级判定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针对某型发动机旋转失速 /喘振问题 ,通过试验的方法 ,寻找引起该型发动机失速起始级和在叶片上的位置 ,并利用 Matlab语言编写了试验数据处理程序。根据发动机失速的机理 ,提出了失速级的判别准则 ,利用频谱分析和时域分析的方法 ,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处理与分析 ,结果发现该型发动机最先在第三级叶片上发生失速 ,且为全叶高失速  相似文献   

6.
Partial surge is a type of instability inception in transonic compressors and occurs in the form of axisymmetric low-frequency disturbances localized in the hub region. Previous studies illustrate that the frequency of partial surge is set by the Helmholtz frequency of the entire system,which motivates to propose a hypothesis that the system response perform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partial surge. For further verification,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link b...  相似文献   

7.
带机匣处理的轴流压气机过失速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俊强  杜辉  李军 《航空学报》1998,19(2):211-215
 针对一种可提高压气机裕度而又不牺牲效率的新型机匣处理,实验研究了亚音速单级轴流压气机孤立转子机匣处理前后的过失速性能,借助于压缩系统的一维逐级可压流数学模型,发展了一种可用于带机匣处理的压气机过失速性能预测程序,并用它解释了机匣处理后转子所特有的失速现象。  相似文献   

8.
某发动机压缩系统喘振与消喘控制的模拟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虎  东秋生 《推进技术》2002,23(3):216-218
应用逐级动态压缩系统模拟技术,对某型发动机核心压气机系统的过失速-喘振行为进行了模拟分析,发展了相应的控制主燃烧室切油速率的消除喘振方法,结果表明,主燃烧室切油速率是实施喘振消除的关键,但伴随着压缩系统喘振的消除,发动机涡轮进口总温迅速下降,这将对发动机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杨帆  胡骏  严伟 《航空发动机》2017,43(1):41-47
针对涡喷和涡扇发动机,通过求解带源项的2维欧拉方程组,发展了模拟发动机整机过失速及退喘动态过程的理论模型,实现了2种发动机稳定状态-喘振/旋转失速-退喘动态过程的模拟。分析了某单轴涡喷发动机算例,模拟结果展现出喘振和旋转失速相应的基本特征;对某小涵道比双轴混排涡扇发动机进、退喘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风扇与压气机均发生了喘振,且喘振频率相等,并最终都恢复至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0.
本文测取了一轴流压缩系统的不稳定形态。依据实验结果 ,确定了该系统不稳定型式的转换特征 ,分析了排气部件的影响规律 ,详细对比了单级压气机与孤立转子不稳定形态的差异。实验发现 ,在高转速下该压缩系统将形成“不可恢复性”喘振失速现象  相似文献   

11.
喘振状态下叶片振动响应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某单级轴流压气机试验台上,进行了旋转失速和喘振状态下叶片振动响应的试验研究,利用电阻应变片、动态压力传感器、滑环式引电器和磁带记录仪等,录取叶片振动应变和动叶出口压力信号,然后回放磁带,做信号处理,在对时域和频域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旋转失速和喘振状态下叶片振动响应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基于轴流压气机逐级过失速特性,建立了多级轴流压气机过失速瞬态,包括喘振或旋转失速的分析模型。发展了分析轴流压气机过失速响应的动态滞后方法,并确定了压气机过失速响应的统一时间滞后常数。对一实验轴流压气机的过失速瞬态进行了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的一致性较好。  相似文献   

13.
轴流压缩系统的Lyapunov指数谱分析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引言Moore和Greiter[1]在1986年联合提出了描述压缩系统失速动态性能的旋转失速和喘振的统一模型(MG模型)。目前理论分析主要是采用各种系统模型(包括MG模型)进行仿真计算,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参照和验证,使用非线性分叉理论进行分析,Li-aw[2]等对MG模型进行了非线性分析并提出非  相似文献   

14.
黄伟  黄向华 《航空动力学报》2013,28(7):1557-1563
为了给各种压气机喘振主动控制器提供验证平台,提出了一个新的旋转失速及喘振模型.该模型在Moore-Greitzer轴流压气机过失速瞬态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转子动态及旋转失速高阶谐波对压气机气动稳定性的影响,并且在模型中增加了紧连阀作为执行机构.仿真结果表明:随着压气机转速的增加,压气机的失稳行为由旋转失速转为喘振;压气机转速的变化作为系统内部扰动,可能使压气机在节流阀开度较大时便进入气动失稳状态;虽然压气机初始扰动仅含有1阶谐波,但随着旋转失速的发展,高阶谐波强度不断增长而变得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15.
 一、研究与分析方法 本实验在地面台架上的一台涡喷发动机上进行。图1为试验装置前段及挡板装置简图。挡板用以产生较强的湍流型动态压力畸变,而压气机出口测点的动态压力P2*与进口环面相应半径上测点的动态压力P1*则构成相关分析的输出与输入信号。动态压力测量采用Kulite微型固态压阻式传感器,并经放大系统,由磁带机记录下在湍流型动态压力畸变工况时发动机进入漂移型喘振的压力信号过程,试验后通过磁带机回放压力脉动数据,并在信号分析仪上处理。为了得到准确的喘前压力脉动数据,直接以喘振发生时的P2*激烈下降作为同步外触发信号,并采用负向时间延迟来控制喘前数据采集,从而保证了喘前信号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轴流压气机旋转失速与喘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热膜和动态三孔针对孤立转子和多级压气机的旋转失速和喘振现象作了详尽的试验研究。基于频谱中多种频率并存的事实,提出翼型分离导致两类自激振荡的论点。根据多级压气机的试验结果,对其稳定工作边界的性态作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7.
旋转总压畸变对压气机稳定性影响的二维不可压缩模型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以Moore-Greitzer模型为基础, 发展了一个预测轴流压缩系统动态失速特性及进气非均匀性影响的二维不可压缩理论模型, 并利用该模型计算分析了进气总压畸变的幅值和旋转频率对下游压气机稳定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进气总压畸变的幅值和旋转频率对压缩系统的动态失速特性和稳定性都有强烈的影响, 旋转频率对旋转失速边界和喘振边界的影响类似.但是, 对应系统稳定裕度损失最大值的"危险"响应频率强烈地依赖于其旋转失速的传播频率.   相似文献   

18.
基于描述轴流压气机及其系统的动态气动响应的一维非定常数学模型,通过数值求解,即可对系统的过失速过程进行数值模拟。以一台三级压气机为算例,数值模拟了发生于该系统中的喘振和旋转失速现象  相似文献   

19.
毛智明  胡骏  张环  严伟 《航空动力学报》2015,30(9):2261-2270
利用旋转扰动波发生器在一台低速二级轴流压气机上开展实验,研究其旋转频率、扰动扇区角度以及产生的低压区个数对压气机气动稳定性的影响,发现不同的扰动扇区角度和低压区个数下对压气机稳定裕度影响最大的“危险频率”不变.基于M-G模型发展出考虑旋转扰动波影响的二维不可压缩模型,该模型可计算不同扰动扇区角度及低压区个数的旋转扰动波对压缩系统稳定性及动态失速特性的影响,对实验压气机进行建模分析,发现旋转扰动波会诱发模态波的产生,且频率越接近旋转失速团的传播频率对压缩系统稳定裕度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20.
测量了孤立转子及单级轴流压气机的旋转失速起始边界、旋转失速后续性能及其流场结构以及整个压缩系统的不稳定形态。讨论了单级轴流压气机中静子叶排对各特征参数的影响, 分析了旋转失速状态下静子叶排所起的作用。通过分析指向静子叶盆的滑移速度, 讨论了旋转失速状态下静子叶排加入后各性能参数的变化趋势, 解释了单级压气机所固有的一些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