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聚醚酰亚胺(PEI)对T700/ 环氧复合材料进行增韧改性ꎮ 实验结果表明ꎬPEI 改性后环氧树
脂复合材料的韧性得到显著提高ꎬ力学性能和Tg 都稍有下降ꎻ在强度满足要求的前提下ꎬPEI 含量在20wt%
时ꎬ所得复合材料的韧性最好ꎬGIC达到593.6 J/ m2ꎮ。
  相似文献   

2.
以含硅芳炔树脂为先驱体ꎬ采用先驱体浸渍法(PIP) 制备了C/ C-SiC 复合材料ꎮ 首先通过炭化
T300/ 含硅芳炔树脂(CFRP)制备了多孔C/ C-SiC 预制体ꎬ并探究了炭化工艺对所得多孔C/ C-SiC 预制体性能
的影响ꎬ制得的多孔C/ C-SiC 预制体弯曲强度为98 MPaꎻ然后以含硅芳炔树脂溶液为浸渍剂ꎬ浸渍多孔C/ CSiC
预制体ꎬ经过4 次浸渍、固化、炭化后ꎬ得到致密的C/ C-SiC 复合材料ꎬ其弯曲强度提升到203 MPaꎬ同时用
XRD、SEM、TEM 等手段表征了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ꎬ所得C/ C-SiC 复合材料主要成分为β-SiC 及无定型碳ꎮ
  相似文献   

3.
为了满足不同马赫数飞行器对透波材料提出的集透波、承载、防热、耐蚀、抗冲击于一体的性能
要求ꎬ本文开展了不同耐热区间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ꎮ 采用PIP 工艺分别制备了氧化铝、莫来石、
石英、氮化硅纤维增强SiBN 陶瓷基复合材料ꎬ并对其介电和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与评价ꎮ 结果发现莫来石纤
维增强SiBN 陶瓷基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分别为4.1~4.2 和1.0×10-2 ~9.7×10-3ꎬ抗弯、拉伸、压缩
强度分别为95.12、34.95 和80.92 MPaꎬ具有最佳的综合性能ꎮ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EP / PI 和BMI/ PES 两种TS/ TP 共混体系的反应诱导相分离过程及形貌结构ꎮ 采用相差
显微镜原位研究了反应诱导相分离的过程ꎬ发现分相初期形成了均匀的相结构ꎻ随着相分离的发展ꎬ一定浓度
区域样品中的双连续结构经过演化发展ꎬ分相后期样品内部与边缘的形貌不一致ꎮ 通过对固化后样品断面的
SEM 观察ꎬ发现在TP 浓度很低时形成海岛结构ꎬ当TP 浓度稍高ꎬ样品形成了核壳结构ꎬ在样品边缘和与基板
接触的上下等外侧形成了TS 的富集区ꎬ只有极少量的TP 分散颗粒存在ꎻ在样品的中间ꎬTS 和TP 形成双连续
结构ꎬ其中TP 富集相具有细丝状的网络特征ꎮ 分析认为ꎬEP 和BMI 为热固性树脂ꎬ初始样品为小分子ꎬ在反
应开始时表现为流体ꎬ为快组分ꎻPI 和PES 为典型的热塑性聚合物ꎬ它们的黏弹性特征随着相分离的发展越来
越显著ꎬ即Tg以下为玻璃态ꎬTg以上表现出弹性、黏弹性特征ꎬ为慢组分ꎮ 在反应分相过程中ꎬ由于TP 富集相
缠结网络的松弛慢于相分离的速度ꎬ因此TP 富集相网络的整体收缩不可避免ꎬ在TP 与TS 动力学极不对称的
作用之下ꎬ初始均匀的双连续结构最终发展为核壳结构ꎮ
  相似文献   

5.
以聚铝氧烷为铝源ꎬ聚硼硅氮烷兼作硼源和硅源ꎬ共混得到SiBAlON 陶瓷前驱体ꎬ经高温裂解得
到SiBAlON 陶瓷ꎮ 采用TGA 和XRD 对SiBAlON 前驱体的裂解行为及陶瓷产物晶相结构进行表征ꎮ 结果表
明ꎬAl 的引入降低了陶瓷的结晶温度ꎬ当陶瓷中的Al 含量为10wt%时ꎬ1 300℃ 处理后析出β-Si3 N4 晶体ꎬ1
500℃时ꎬ陶瓷中的Al 和O 与无定型的Si-N 结合生成出现Si2N2O 和Si3 Al3 O3+1.5x N5-x结晶ꎬ1 700℃时Al 和O
与结晶的β-Si3N4固溶生成β’ -SiAlON 结晶ꎬ最终陶瓷产物晶相组成为Si2 N2 O/ Si3 Al3 O3+1.5x N5-x / β’ -SiAlONꎮ
对陶瓷的介电性能进行研究表明ꎬ温度<1 000℃时ꎬ其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较为稳定ꎬ分别约为3 和<0.004ꎮ
  相似文献   

6.
针对Ti-Si-B4C-C 反应体系ꎬ在进行热力学分析的基础上ꎬ采用燃烧合成法制备了复相陶瓷粉
体ꎬ采用XRD、SEM 对反应产物的物相和组织结构进行表征ꎬ探讨了燃烧反应机理ꎮ 研究结果表明ꎬ所制备复
相陶瓷由Ti3SiC2、TiB2、TiC 三相组成ꎬ其质量分数分别为44.2%、27.9%、27.9%ꎮ TiB2相以棱角分明的颗粒形
态存在ꎬTiC 相以不规则的球形颗粒存在ꎬ两种颗粒弥散分布于具有典型层状结构Ti3SiC2基体中ꎮ Ti-Si-B4CC
体系反应机理可以概括为Ti 与C 的燃烧反应、Ti-Si 熔体的形成、B 的还原与Ti3 SiC2 的合成、TiB2 的生成与
长大四个基本过程ꎮ
  相似文献   

7.
基于建立的三维SMP 本构方程ꎬ采用有限元的方法对SMP 壳结构的弯曲和展开性能进行了建
模和仿真ꎬ重点研究了该壳的高温加载ꎬ降温固形ꎬ低温卸载和升温恢复的形状记忆过程ꎬ并进一步分析了金属
壳片对SMP 壳的增强效应ꎮ 通过本构方程和有限元方法有效地描述了三维复杂应力状态下SMP 壳的形状记
忆行为ꎬ 模拟得出了壳的反向弯曲的弯矩大于正向弯曲的弯矩以及弯矩-转角曲线具有明显的非线性ꎬ得出金
属薄壳能够有效的提高壳结构的刚度和形状恢复力。
  相似文献   

8.
以7050 铝合金为研究对象ꎬ使用YG3 和YG6 两种刀具对其进行切削试验ꎮ 试验结果表明:YG3
刀具切削力和表面粗糙度值高于YG6 刀具ꎬYG6 切削表面形貌明显优于YG3 刀具ꎬ说明YG6 刀具与7050 铝
合金加工性能匹配性好ꎮ
  相似文献   

9.
以正交切削试验为手段ꎬ研究T800 CFRP 在小切削余量条件下的切削加工过程和表面形成规
律ꎬ深入探讨了CFRP 在精密切削加工中的切削取向、切削参数范围以及刀具刃口钝圆半径等几个关键问题ꎮ
试验结果表明:CFRP 在切削加工中表现出极为显著的各向异性ꎬ切削取向非常重要ꎬ0°和135°两个纤维方向
上获取了较小的切削力ꎬ0°和90°两个纤维方向上形成了较为光滑、平整的表面质量ꎮ 在精密削CFRP 的场合ꎬ
为获得较小的切削力并得到较好的加工表面质量ꎬ0°纤维方向角是最佳切削方向ꎬ切削速度应达到200 m/ min
以上ꎬ要选择较小的刀具刃口钝圆半径ꎬ切削厚度应大于刀具刃口钝圆半径。
  相似文献   

10.
针对高体积分数铝基碳化硅材料车削加工过程中出现的刀具磨损严重、寿命低、切削难度大、零
件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ꎬ采用聚晶金刚石刀具(PCD 刀具)对其进行精密车削工艺实验ꎬ并利用扫描电镜、粗糙
度仪、圆度仪等设备对已加工表面和刀具磨损形态进行观察分析研究ꎮ 研究表明:刀具材料、切削速度、切削深
度和进给量是影响高体积分数SiCp / Al 复合材料加工质量的主要因素ꎮ 当切削速度在25~40 m/ min、切削深
度在25~35 μm 和进给量为25 μm/ r 的PCD 车刀时ꎬ切削效果最佳ꎬ可以有效地提高加工效率ꎬ改善工件表面
加工质量ꎬ得到表面粗糙度为0.58 μm 和圆柱度为0.91 μm 的加工表面。
  相似文献   

11.
对MT700、T700-A及T700-B三种碳纤维拉伸性能、表面形貌、单向板力学性能及网格加筋圆筒轴压稳定性进行逐级对比研究。结果表明:MT700碳纤维拉伸性能达到同级别进口碳纤维水平且具有高模量特征;MT700碳纤维表面均布沟槽的结构特点使得MT700/603复合材料体系表现出良好的界面性能和拉伸-压缩匹配性,单向板压缩强度、层剪强度及弯曲强度均明显高于T700-A/603和T700-B/603;MT700/603网格加筋圆筒轴压破坏强度及模量分别达到870 k N和108.2 GPa,相比于T700-B/603分别提高11.5%和33.1%。MT700碳纤维更适用于制备航天领域结构复杂承力构件。  相似文献   

12.
以短切碳纤维、热固性酚醛树脂为原料,经真空成型得到短切碳纤维预制体(Fiberform),再以Fi鄄
berform 为骨架、酚醛树脂溶液为浸渍液,经反应干燥得到酚醛浸渍碳烧蚀体( PICA)。结果表明:Fiberform 具
有明显的各向异性,当Fiberform 的密度由0. 13 g/ cm3增大到0. 18 g/ m3 时,其纵向压缩强度由0. 10 MPa 增大
到0. 39 MPa,横向压缩强度由0. 33 MPa 增大到0. 79 MPa。PICA 具有酚醛气凝胶/ 碳纤维复合型结构,其密度
可以通过控制酚醛树脂溶液浓度来调节。当PICA 的密度由0. 27 g/ cm3增大到0. 43 g/ cm3,其纵向压缩强度由
0. 45 MPa 增大到2. 42 MPa,横向压缩强度由1. 36 MPa 增大到3. 12 MPa。PICA 的隔热性能与Fiberform 相近,
其纵向和横向热导率分别为0. 08 和0. 11 W/ (m·K)。
  相似文献   

13.
针对薄壁金属内衬碳纤维复合材料容器,采用网格理论设计和纤维发挥强度经验取值方法易导
致容器实际爆破压力远远高于设计压力,纤维强度实际发挥率高于设计值的结果。本文主要分析其原因并提
出解决途径和设计中的一些方法:一是可按纤维的实际复丝拉伸强度来进行复合材料工艺设计;二是可考虑计
算内衬和树脂基体对容器结构强度的贡献量;三是可对纤维强度性能离散性高的材料进行分类管理;四是可通
过开展等强度包络圈设计方法和封头部位的补强技术研究来改进。应用本文中的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复合材料
容器纤维强度,降低成本,提高结构效率。
  相似文献   

14.
选取芯材高度分别为5、6、7 mm 的三维中空夹芯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落锤式低速冲击试
验装置分别对上述材料进行8 J 能量的低速冲击测试,研究材料的低速冲击性能;利用Instron 3385H 型万能材
料试验机分别测试上述材料受到低速冲击载荷前后的压缩强度,研究材料受到低速冲击载荷后的压缩损伤容
限。结果表明:三维中空夹芯复合材料对低速冲击载荷比较敏感;随着芯材高度的增加,材料抗低速冲击性能
有所增加;低速冲击载荷使材料的剩余压缩强度大幅下降。
  相似文献   

15.
可减轻宇航结构重量的硼碳混合物碳纤维具有高的拉伸强度,但压缩强度很差,硼纤维压缩强度好,但扭转性能一般。Textron特殊金属公司用这两种纤维制出了一种新的混合物Hy-Bor,这些纤维可使复合材料结构件的总重量降低8%到20%。与常规的石墨纤维如T-...  相似文献   

16.
针刺后碳布拉伸强力的大小决定了针刺预制体的性能,研究针刺后碳布拉伸强力可以为针刺工艺
参数优化、提高预制体性能提供重要参考。本文研究了不同机织结构碳布针刺前、后的拉伸性能及影响拉伸强力
的主要因素。在3K 平纹碳布、3K 斜纹碳布及3K 缎纹碳布中,3K 斜纹碳布具有较高的拉伸强力、较大的拉伸强
力保留率,针刺工艺性最好。在一定的针刺工艺下,碳布各层拉伸强力可以用函数y = A1 伊e-x / t1 + y0 来模拟,其中
A1、t1、y0为常数。针刺密度是影响针刺后碳布拉伸强力及强力保留率的主要因素,最终针刺密度决定了针刺后碳
布拉伸强力的大小。3K 斜纹碳布在针刺密度为26 针/ cm2 时,经、纬向的拉伸强力与未针刺时相比分别下降了
42.0%和49.1%;当针刺密度为32 针/ cm2时,其经、纬向拉伸强力则分别下降了71.4%和78郾8%。
  相似文献   

17.
纤维曲线铺放的变刚度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失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一种纤维曲线铺放的变刚度复合材料层合板有限元建模方法。按照曲线铺放规律定义每
一个单元的实常数,并对这种纤维曲线铺放层合板进行建模。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在弯曲和压缩失效两种不同
边界条件下,采用Tsai-Wu 失效准则,对其进行失效分析,验证其面内受力情况,计算最大的Tsai-Wu 强度比
倒数1/ R。当1/ R =1 时,所施加的载荷为失效的临界载荷。对比两组纤维直线和纤维曲线的铺层算例,弯曲
失效条件下临界失效载荷提高16%和21%,压缩失效条件下临界失效载荷提高51% 和19%。纤维曲线铺放
层合板有效提高了失效性能。
  相似文献   

18.
以三种不同陶瓷纤维缝线缝制而得的柔性隔热材料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上述材料在300、600 和
900益热处理30 min 后拉伸强度的变化。通过对材料断裂模式的分析,提出纤维表面处理剂的挥发和非晶质
纤维的晶型转变,是导致柔性隔热材料高温拉伸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金属韧性断裂是损伤累积的结果,以孔洞演化理论和细观损伤力学模型为基础,将韧性断裂机制
分为拉伸型和剪切型两种类型,提出了一个适用于不同变形路径的统一形式的韧性断裂准则。通过编写用户
材料子程序VUMAT,将韧性断裂准则嵌入到ABAQUS 有限元软件的准静态算法主程序中,模拟了航空铝合金
LY12CZ(Kt =1 和3)单向拉伸时材料损伤累积、裂纹萌生、扩展直至韧性断裂的物理全过程,并通过拉伸试验
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韧性金属材料孔洞断裂机制研究表明,单调加载过程中宏观裂纹的形成是孔洞在夹杂
物和第二相微粒周围形核、长大直至聚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研制开发出了一种低黏度、高活性、高性能的室温RTM 成型用树脂体系———R602,其凝胶温度
为105℃,固化温度125℃,后处理温度175℃,Tg 为178℃;该树脂体系室温黏度较低,适用期在50 h 以上;固
化产物和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综合力学和抗吸水性能,树脂的拉伸强度为97. 2 MPa,断裂延伸率为4. 12%,弯
曲强度为162. 6 MPa。SEM 结果显示R602 树脂体系对纤维具有很好的浸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