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通过分析无人机遥控驾驶的特点,建立人-机闭环仿真模型分析姿态控制和速率控制两种响应类型下驾驶员操纵习惯对操纵精度的影响,提出基于不同响应类型下的驾驶员合理地操纵方法,并通过两种响应类型下的无人机人工遥控下滑着陆试验验证响应类型对驾驶员驾驶负荷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速率控制响应类型下驾驶员操纵负荷较高,应采用小杆量、脉冲式的操纵方式提高操纵精度;在姿态控制响应模式下驾驶员操纵负荷较小、操纵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实用的驾驶员数学模型,分别研究了人-机械操纵系统(含杆系动态特性、非线性因素)-飞机以及人-控制增稳操纵系统-飞机组合系统的驾驶员诱发振荡问题,驾驶员模型中参数变化茄机械操纵系统中非线性因素对驾驶员诱发振荡的影响。得出的结论对研究人-电传操纵系统-飞机组合系统的驾驶员诱发振荡问题也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3.
基于速率限制的Ⅱ型驾驶员诱发振荡评估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继权  豆国辉 《航空工程进展》2012,3(4):427-432,441
速率限制问题已成为电传操纵飞机发生驾驶员诱发振荡(PIO)的主要原因。在新机设计中,随着复杂性的提高,预测PIO变得更加困难和重要。以人一机系统为研究对象,讨论速率限制对系统的影响,重点分析验证基于速率限制的Ⅱ型PIO的开环发生点(OLOP)准则的评估方法。针对不同飞行状态下的飞机纵向运动模型,使用两种驾驶员控制模型,在不同的驾驶员输入、不同速率限制条件下进行数值仿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OLOP准则是有效的评估工具,杆振幅因素对评估结果的影响较强。  相似文献   

4.
现代飞机驾驶员诱发振荡机理和预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说明驾驶员诱发振荡的定义,简单介绍了现代飞机的PIO类型之后,详细分析了影响PIO的各种因素(如飞机的动态特性、操纵面伺服器,座舱操纵感觉系统,驾驶员及诱发因素等);为了探讨驾驶员操纵行为对PIO的影响,采用优化控制理论,建立等效驾驶员操纵动态模型;研究飞行品质与PIO的关系,建立相应的预测PIO的准则。  相似文献   

5.
辅助驾驶员操纵的预见显示及预测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人具有预见、预测能力和驾驶员操纵品质要求,提出了辅助驾驶员操纵的预风显示及预测控制方案。应用预见控制技术对驾驶员最优控制模型,显示与控制协调性合成设计的预见加速显示进行了研究,建立了驾驶员跟踪目标信号的最优预见控制模型和基于系统状态的预见加速显示的人机预测控制结构。用非零和协调性动态规划法进行驾驶员-显示器-控制器的最优协调性合成设计。可减轻驾驶员的操纵负担,提高了飞行品质和主观评价。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最优控制的基本原理,建立了求解多发飞机不对称停车时驾驶员最佳操纵规律的数学模型,介绍了求解这类对控制量变化幅值及速率有约束的最优控制问题的数值计算方法,并以“安-24”为飞机算例,对驾驶员的最佳操纵规律进行了计算。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和与试飞结果的定性比较说明,用最优控制理论求多发飞机不对称停车时驾驶员的最佳操纵规律是可行的,计算结果亦是合理和可信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人机半物理仿真法,研究了大气紊流对飞机突防飞行的解耦控制特性、驾驶员的操纵性及乘坐品质的影响,检验了非线性解耦控制系统对驾驶员实时操纵指令的跟踪特性。结果表明:解耦控制律能够在大气紊流扰动下解除飞机纵横向运动的非线性交叉耦合,_有良好的解耦操纵性能和乘坐品质,减轻了驾驶员的操纵负担,从而提高了低空突防飞行的安全性,也验证了理论研究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颜世伟  高正红 《飞行力学》2012,30(2):105-109
驾驶员操纵行为受到自身、外界环境和被控对象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驾驶员模型具有非线性的特征。神经网络模型克服了拟线性模型不能反映驾驶员非线性操纵的问题。为了获得建立模型的数据,利用地面模拟器使飞行员对一系列指令进行精确跟踪。获得的指令、飞机状态和驾驶员输入信息等参数即可作为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样本。神经网络驾驶员模型的训练和测试结果表明,该建模方法是合理、准确的,可以应用于人机闭环系统中驾驶员操纵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人—机闭环系统的驾驶员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金宝  高峰 《飞行力学》1994,12(3):53-58
通过对驾驶员操纵行为的分析,提出了在人-机闭环系统研究中驾驶员环节数学描述的要求,对驾驶员的传递函数模型,最优控制模型和模糊控制模型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驾驶员模型在人-机闭环系统动态品质分析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概述了飞机含人操纵系统中驾驶员控制模型的发展,及驾驶员传递函数模型及最优控制模型的应用研究,基于最优控制模型的分析方法,考虑人的预测性,自适应性,并应用智能控制神经网络、模糊控制和预测控制方法提出了新型的驾驶员决策控制模型。进行人机闭环系统性能分析,用以提高人机控制的精确性和驾驶员的操纵品质评价。  相似文献   

11.
中心铰式旋翼不产生桨毂力矩,当这类直升机由于急推杆或减小桨距而进入失重状态时,会丧失横向操纵功效及角速度阻尼。如果操纵失当,直升机会陷入急剧横滚并导致旋翼浆叶冲撞挥舞下限动器,造成旋翼破坏以及砍打尾梁、空中解体的灾难。为避免这类事故应防止进入低g或失重状态,保持足够的操纵功效。万一进入失重并发生自发的横滚,必须首先向后拉杆以改出失重状态,待恢复操纵功效后才可施加横向操纵以纠正横滚。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一种主动侧杆的人机系统控制模型,基于Hess的结构驾驶员模型,提出一种研究主动侧杆引导方式下,人机闭环飞行品质评价及PIO预测的方法,并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以验证其合理性.用该评价和预测方法,进一步分析了主动侧杆在反馈俯仰角和俯仰角速度的构型下对飞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主动侧杆反馈参数与被控对象特性密切相关,对于难以控制的被控对象,主动侧杆反馈俯仰角速度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飞行控制系统对驾驶员诱发振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永熙 《航空学报》1997,18(1):17-21
着重从飞行控制系统角度谈有人驾驶飞机的驾驶员诱发振荡问题,分析了系统杆力、传动比、间隙、摩擦力以及飞控伺服作动器对驾驶员诱发振荡的影响,用矢量图简明地反映飞机产生驾驶员诱发振荡的可能性和趋势。对飞机飞行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对驾驶员诱发振荡现象的分析、处理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曹成林 《飞行力学》1997,15(2):68-74
负过载试飞是民用飞机,特别是大,中型民用运输机适航试飞的重要验证项目之一。通过对Y8F-200型飞机负过载试飞,详细地叙述了中型运输机负过载试飞测试设备的改装技术和飞行驾驶技术,以及在负过载试飞中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侧杆操纵的民机中,侧杆的操纵力需要满足飞行品质以及适航规章的要求,因此必须对侧杆的操纵力进行准确测量。针对侧杆具有的双自由度运动及侧杆表面形态复杂的特性,设计了一套操纵力测量系统。该系统能够精确控制侧杆的运动方向,使侧杆在一个平面内运动,并通过特殊的机制使力传感器与侧杆运动轴线垂直,保证测试的精度。基于LabView 设计了测试软件,能够实时地显示力、位移以及滞环曲线。  相似文献   

16.
针对舰载机着舰侧向控制难度较大的问题,借鉴美国海军的“魔毯”(MAGIC CARPET)着舰的先进理念,提出了 1种新的着舰控制方法,即侧向轨迹增量控制。首先,分别从理论上分析了侧向常规控制、侧向轨迹增量控制的控制结构和着舰性能;然后,对 HUD显示符号进行改进;最后,通过实时仿真,比较了这 2种方法的着舰控制效果。结果显示,着舰侧向轨迹增量控制具有 3个优点:1)简易,降低了飞行员的操纵频次和负担;2)直观,着舰侧向操纵更直观,侧向杆量与飞机侧偏修正速率成正比例,而且当横杆回中时飞机能自动跟踪跑道中心线的横向漂移;3)鲁棒,显著提高了对侧风和舰尾流的抑制能力,即使在飞行员不操纵的情况下,飞机也能迅速反应和抑制风干扰。因此,建议在着舰工程中采用侧向轨迹增量控制。  相似文献   

17.
黄彭年 《飞行力学》1992,10(2):15-22
本文对飞机滚转机敏性指标t_(RC90)进行了机理性的探讨。提出了飞机滚转并实现90°滚转角的过程由快速操纵及精确跟踪两阶段组成。采用具有最大偏转速率限制的开环操纵过程及人—机闭环操纵过程对此两阶段分别计算后求得的t_(RC90)值,与模拟试验结果比较基本相符.据此,对影响t_(RC90)值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直升机操纵杆振动特性测量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放  陈铭  徐冠峰 《航空动力学报》2013,28(10):2209-2215
基于直升机铰链力矩的研究成果,建立了倾斜器操纵杆载荷的计算模型.在参考常规飞机测试元件的基础上,研制了具有足够强度和灵敏度的测力元件,通过地面试验解决了测量精度与飞行安全之间的矛盾,成功地进行了飞行试验, 并获得操纵杆载荷这一重要参数.本文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基本一致,激振力的频率与主旋翼的1倍和2倍频率接近.可以满足工程计算要求,为直升机操纵系统的设计和检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利用疲劳裂纹扩展速率估算断裂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永廉 《航空学报》1997,18(6):728-731
提出了一种利用疲劳裂纹扩展速率来估算断裂韧性的方法,并利用2种材料12组试验数据对该法产生的误差及其控制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其误差可以控制在试验分散带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