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忠俊 《飞行力学》1995,13(1):12-17
给出了对操纵效能、鲁棒性、敏捷性及飞行品质诸指标进行折衷综合的飞行控制系统设计方法的基本思想。以输出反馈特性结构配置的理论为控制系统设计的基础,取逆回差矩阵的最小奇异值、增益矩阵的范数及俯仰角加速度分别为鲁棒性、操纵效能及敏捷性指标,结合飞行品质规范的要求,借助先进的三维图像软件Surfer,进行了CRAFT设计方法研究。结果表明:CRAFT设计方法为设计者形象地展示了飞行控制系统的几个指标之间的  相似文献   

2.
电传飞行控制系统控制律是保证系统功能和飞行品质的重要环节,本文介绍了空客A380和波音787飞机飞行控制律的技术特征,重点分析了其三轴控制律和包线保护控制律方面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3.
针对无人直升机飞行控制技术发展进行了简要综述。首先,介绍了无人直升机的典型特征、飞行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和设计中面临的挑战。然后,系统梳理了适用于中大型和微小型无人直升机的飞行动力学建模技术发展现状,总结了无人直升机的飞行控制算法,对比了各算法的优缺点,阐述了飞行品质发展现状。最后,给出了这一领域未来发展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无人直升机系统高度复杂,不同建模技术和控制策略各有利弊;在飞行控制系统设计时需综合考虑相关因素,权衡相关指标矛盾;在无人直升机飞行品质评估标准建立时,要充分考虑无人的特点,对有人直升机的飞行品质进行裁剪和优化。  相似文献   

4.
兰州中川机场高架桥工程是航站楼的配套工程。该桥长403m,主桥跨径21.6m,共25跨24组桥墩。桥墩采用钢筋砼扩大基础,砼实腹方墩。盖梁采用后张法予应力钢筋砼,箱梁采用钢筋砼简支箱梁。共浇筑砼14600m^3,其中基础砼占7100m^3。  相似文献   

5.
飞机机身结构温度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飞机在高空、中空大Ma等飞行状态下机身结构温度测量的飞行试验,论述了机身结构温度测量的重要性,给出了试飞结果。结果表明,采用铂电阻片温度传感器测量机身结构温度的方法正确,可满足飞机机身结构温度测量课题的试飞要求。  相似文献   

6.
加强飞行训练 确保飞行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效益是航空公司追求的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飞行安全尤为重要。保证飞行安全的第一要素是人,特别是飞行机组成员。加强飞行机组的培训,提高飞行机组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是保证飞行安全的重要基础。 然而飞行训练不但没有经济效益,而且还要投入训练经费,有些管理者没有认识到飞行训练内涵的经济效益,把训练大纲压缩到最低限度。长此以往,保证飞行安全将是一句空话,经济效益从何谈起?人为因素与飞行安全有着密切的联系,飞行事故中人为因素,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飞行安全的一切人为事件,主要表现为飞行员和飞行活动关联者在…  相似文献   

7.
飞机飞行仿真系统核心模块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松波 《飞机设计》2009,29(3):28-32
针对飞机飞行仿真系统核心模块(飞行动力学和飞行控制模块)进行设计研究,建立了六自由度全量非线性飞行动力学模型适用于程序编程的解算方法,飞机飞行控制模块采用相应飞机的控制律.编制了核心模块程序并组建了通用的飞机飞行仿真系统,通过多次飞行模拟试验表明,所建立的飞行仿真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操纵性和逼真度,人机界面良好.  相似文献   

8.
总结了飞行器的发展趋势,明确了飞行控制领域的前沿问题与挑战,概括了飞行控制技术的基础问题和关键技术,分析了现阶段飞行控制技术研究进展,对未来飞行控制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9.
航空发动机综合飞行换算率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实现国内某型现役军用航空发动机寿命控制与管理,基于实测飞行剖面和任务混频,研究建立了军用航空发动机综合飞行换算率的确定算法和计算流程。考虑温度对材料强度的影响,将应力剖面向同一温度折算,综合应用雨流计数方法、古德曼方法和线性累积损伤方法,加权计算得到了国内某型现役军用航空发动机同时适用于压气机部件和涡轮部件的飞行任务换算率;基于工厂交付试车、部队地面试车、最坏发动机系数和削顶因子等因素,对飞行任务换算率进行修正,计算得到了国内某型现役军用航空发动机综合飞行换算率。工程应用表明,计算得到的综合飞行换算率准确合理,工程适用。  相似文献   

10.
无人直升机飞行控制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直升机非线性动力学方程 ,在简化悬停和低速飞行模态的推力扭矩模型的基础之上 ,用多变量线性鲁棒控制、遗传模糊控制和非线性跟踪控制等 3种不同方法 ,设计了飞行控制系统 ,并通过各种飞行仿真验证了飞行控制性能 ,分析与比较了这 3种方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结合国内外民航飞行事故差错统计数据,论述了飞行训练质量控制的重要性,阐述了飞行训练质量管理的概念,深入分析了飞行训练质量控制过程及相互关系、工作流程和组成,提出了实现飞行训练质量控制的具体程序要求.  相似文献   

12.
飞行训练与评定系统简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杰  俞坚 《飞行力学》1996,14(3):56-60
介绍了一种基于功能全部由计算机实现的新型飞行模拟研究工具-飞行训练与评定系统,其结构由模拟座舱教员台和计算机系统等部分组成,系统功能覆盖了模拟飞行,理论教学,飞行数据处理和自动评价等方面。该系统具有低成本,高可靠性,功能灵活,载剪性强,良好的开发界面和较理想的逼真度,使用维护方便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学校,研究机构在飞行力学,飞行控制中的人机闭环研究及学员训练。  相似文献   

13.
5 有关飞行控制自动化的争议 前10年内飞行控制自动化领域出现过两次较大的争论。 5.1 飞行控制自动化导致设备复杂化,是否影响了驾驶员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影响了飞行安全?或者说飞行控制自动化是否过头了? 当时从人机接口关系上曾提出过一些正面教学的观点: (1) 自动飞行方式过多,在某些方式的自动过渡中易使驾驶员模糊或误解; (2) 某些驾驶员过分依赖自动化,造成盲目的安全感而导致意外失控; (3) 驾驶员长期依靠自动化系统而缺乏手动操纵实践,技术熟练程度逐渐下降和荒废,当出现某些意外时,将手足无措,不能操纵改出; (4) …  相似文献   

14.
夏开瑶 《飞行力学》1995,13(2):13-17
在研制飞行模拟器时,飞行模拟器的设计和性能数据是必需的。这些数据不仅是形成满足飞行模拟器各种规范和标准要求的基础,而且也是构成模拟器逼真度要求的基础。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要求,初步讨论了编制飞行模拟器设计和性能数据要求所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朱美印  王曦  张松  但志宏  裴希同  缪柯强  姜震 《推进技术》2019,40(11):2587-2597
针对高空台飞行环境模拟系统的温度和压力在整个工作包线内的鲁棒性能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LMI极点配置的PI增益调度控制设计方法。在考虑变比热容腔微分方程、管道热传导、调节阀流量特性、液压伺服动态、传感器增益对飞行环境模拟系统造成的建模不确定性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准确的飞行环境模拟系统非线性模型;对非线性模型进行了线性化,并根据线性模型推导了基于LMI极点配置的PI控制器设计算法;在飞行环境模拟系统的工作包线内选取了36个稳态点设计了基于LMI极点配置的PI增益调度控制器;设计了两种飞行环境模拟试验来验证设计的PI增益调度控制器的鲁棒性能。仿真结果表明,飞行环境模拟系统温度的稳态误差和动态误差均小于0.1%,压力的稳态误差小于0.5%,动态误差小于0.7%。  相似文献   

16.
在研制飞行模拟器时,飞行模拟器的设计和性能数据是必需的。这些数据不仅是形成满足飞行模拟器各种规范和标准要求的基础,而且也是构成模拟器逼真度要求的基础。根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要求,初步讨论了编制飞行模拟器设计和性能数据要求所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高速直升机因其独特构型造成过渡段操纵复杂,控制系统设计难度大。本文针对复合式共轴双旋翼高速无人直升机,设计了全飞行模式控制,为高速直升机的安全飞行提供理论基础。采取分块建模思路,搭建了无人直升机数学模型,设计了过渡模式的操纵策略。采用经典控制理论设计了低速模式和高速模式纵向飞行控制律,低速模式时,为提高位置响应的快速性,直接采用并行控制结构,将位置指令引入姿态通道;高速模式时,在俯仰通道引入航迹倾斜角补偿损失高度。针对过渡段的控制分配问题,分别考虑速度和操纵面反应速度快慢的影响,设计分配权值,采用加权伪逆法进行最优分配求解。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纵向飞行控制律可以有效合理分配过渡段的不同操纵量,实现平滑过渡飞行。  相似文献   

18.
概述了卫星定位系统的发展和应用,重点论述了它与飞行力学的关系,在GPS卫星星座布置,地面站测控和用户应用中,飞行力学及其相关学科作为应用基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为卫星定位这门新兴交叉学科的一部分,最后提出了作为GPS高级应用专题的飞行力学若干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9.
可变弯尾飞行器飞行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研究了可变弯尾飞行器的机动飞行问题。可变弯尾飞行器具有气动控制独特、机动范围可调等特点,是高超声速飞行器实现机动飞行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气动力工程计算与飞行器六自由度弹道的耦合计算,研究了此类飞行器在再入过程中的机动控制和飞行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我国过去检验砼道面强度都是以在搅拌楼或浇筑现场取样,制备砼小梁试件,室内标养28天,检验标准小梁的抗折强度来代表和控制道面砼的强度。但由于多种原因,使标准小梁的强度与道面的实际强度总是有一定的差距,一般地说,标准小梁的强度约偏高10%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