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航班化运输已成为航天运输系统发展的重要目标。聚焦航班化航天运输系统未来发展,首先分析了发展需求,提出了航班化航天运输系统概念组成、发展目标和指标要求,总结了国内外发展态势,最后从重复使用航天运输系统建设和空间转移运输系统建设两个方面,展望了我国航班化航天运输系统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2.
航班化航天运输系统是重复使用航天运输系统的高级形式,具有高可靠、低成本、智能化、规模化、产业化等特点。基于火箭动力发展航班化航天运输系统是切实可行的技术途径之一,升力式火箭动力航班化航天运输系统具备实现类似飞机航班形式的快速周转发射能力,同时对航天运输技术也提出了新的挑战。结合航班化航天运输系统的发展态势和技术方案,重点分析了升力式火箭动力航班化航天运输系统面临的技术挑战,提出了后续研究重点与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航天运输频次的大幅提升,航天发射需求对航天运输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从重复使用航天运输系统出发,着重阐述了以组合发动机为动力的重复使用运载器的发展起源,对组合动力运载器领域的国际发展格局与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且从技术角度出发,结合空天飞行任务需求和组合动力工作特性,分析了组合动力运载器发展所面临的技术挑战.文章...  相似文献   

4.
远程空天运输系统是一种利用航天运载技术实施全球极速运输的运载工具,具有小时级洲际到达能力,可作为陆海空传统运输方式的重要补充。具有现实的社会、科技、经济应用价值。分析了远程空天运输系统的发展需求与意义,对标设计要求研究了技术实现途径,在进一步分析系统的任务特点和技术特点分析基础上,提出了远程空天运输系统总体设计与控制技术中的设计难点与科学挑战,为未来远程空天运输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航天动力系统未来需求方向及发展建议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航天运输领域的发展对航天动力系统的需求不断提升,总结国外航天动力系统的发展趋势,分析内在启示;根据我国航天运输系统未来发展,提出我国航天动力系统的发展需求,并进一步结合多方约束阐述对解决方案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各类新型航天器、新型运载火箭的飞速发展,新的发射方式和发射需求急剧增加,智慧化、航班化发射成为必然,下一代智慧发射场发展需求凸显。首先对国外航天发射场现状与特点、我国航天发射场现状与不足及发射场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分析。根据目前我国发射场面临的形势,从总体架构、发展原则、系统组成与功能3方面阐述了下一代智慧发射场的总体构想。并对下一代智慧发射场发展的主要关键技术进行了概述。最后,对我国下一代智慧发射场发展目标与途径进行了分析总结。不仅为我国下一代智慧发射场发展指引了方向,也为未来我国发射场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航天电磁发射具有运载效率高、单次发射成本低、无污染、可适用于多种运载器型号、推射装置可重复使用、发射过程力学及电磁环境复杂等特点。本文在深入分析航天电磁发射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航天装备试验鉴定条件和工具进行创新研究。基于低轨卫星发射试验任务应用需求,从总体设计思路、试验工艺流程、功能分区及主要设施等方面阐述航天电磁发射场总体方案,总结归纳与航天电磁发射场设计相关的关键技术,为实现未来航天发射场“快响型航班式运输投送”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航天ATS快速测试体系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速发射是未来空间信息作战和导弹武器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快速测试是快速发射的重要环节。航天ATS快速测试需要遵循一定的体系结构而发展。以国际通用测试系统体系结构为背景,结合我国航天测试的需求,提出了航天ATS快速测试体系结构,分析了航天ATS快速测试的测试流程并行化、关键参数连续监测化和测试数据处理快速化等目标,以及所涉及到的图形化程序开发、仪器可互换等关键技术。结论有利于促进航天ATS快速测试技术的进步,并为其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江云秋  张玮  蒋彭龙 《航天控制》2012,30(4):23-26,31
根据航天运输系统对总线技术的需求,介绍了光纤通道协议的特点,对协议结构进行了分析,并重点介绍了FC-AE协议以及MIL-STD-1553B到FC-AE-1553之间的映射,指出光纤通道在未来航天运输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0.
可重复使用火箭发动机与一次性发动机的核心区别在于其对发动机的使用寿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向未来航班化航天运输系统的发展目标,寿命问题愈加重要,亟待突破发动机关键部组件的寿命评估难题。综述了寿命问题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推力室、涡轮、管路、密封结构等部组件的失效机理与寿命评估方法,总结并展望了相关研究的重点与方向,为可重复使用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美国新政府正面临着对美国未来航天活动作出抉择的一系列复杂问题。目前在航天运输方面所作出的决策对于美国今后10年能否在航天领域保持领先地位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介绍了美国航天运输的现状和今后发展的几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从载人航天和多次重复使用的角度对未来航天运输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进行了探讨.运载火箭通常把可靠性指标作为系统可靠性设计的主要依据.重复使用对航天系统设计有很大的影响.为了具有高可靠性,未来的航天系统将普遍采用冗余技术和降额技术.应急处理、救生和故障检测等是载人飞行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航天运输系统安全性还包括:系统工作性能变化的影响分析;能源隔离;有毒介质、材料和废气的处理;损伤危害程度分析;应急情况下的各种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3.
作为航天技术的基础,航天运输系统的技术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自主进出空间的能力。确保安全、可靠、快速、机动、廉价、环保地进出空间,不仅是未来实现迅速部署、重构、扩充和维护航天器的基础,也是大规模开发利用空间资源的前提。当前航天运输系统的发展正处于一个能力转型阶段,航天运输系统的概念、任务和总体技术要求都发生着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14.
在考虑了多种可能的未来空间活动并从经济,技术和政策上分析了经们对将来运载 的潜在需求以在服当前运载工具的缺点后,研制往返低地球轨道的低费用的完全可重复使用的新型航天运输系统将成为关键问题,这是受对可负担性和操作灵活性的明显要求所驱动的。在日本,国家宇航实验室(NAL)实施了“空天飞机技术研究”计划,进行概念定义和发展所需的超音速技术,并在关键学科领域为未来航天运输系统的研制奠定了研究基础和开发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航天运输系统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龙乐豪 《中国航天》2004,(8):9-12,16
航天运输系统是指往返于地球表面和空间轨道之间以及轨道与轨道之间运输各种有效载荷的运输工具系统的总称。它包括载人或货运飞船及其运载火箭、航天飞机、空天飞机、应急救生飞行器和各种辅助系统等(见图1)。航天运输系统可分为一次性使用和重复使用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6.
吴燕生 《宇航学报》2023,(3):313-321
针对在产品可靠性极限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航天运输系统飞行可靠性的问题,提出突破应用智能飞行技术以支撑航天运输系统更高质量发展的技术途径。为此总结划分了世界航天运输系统智能飞行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对标国际智能飞行技术先进水平分析了发展差距。据此制定中国航天运输系统智能飞行技术发展架构,构建了由“感知与监测-评估与决策-执行与处置”组成的功能层,明确了相应关键技术,分析了智能飞行技术对顶层总体设计准则和流程影响。最后对中国智能飞行技术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科明 《中国航天》2001,(9):24-26,29
可复用运载器代表了未来航天运输技术的发展方向。在世界各航天发达国家和地区中,欧美和日本等都在为从一次性使用火箭时代向可复用运载器时代过渡进行着各种技术准备。美国政府在研制出了部分可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后,还曾开展过空天飞机研制计划及 X- 33和 X- 34等可复用运载器技术验证计划,今后 5年里将动用 45亿美元开展“航天发射计划”( SLI),为第二代可复用运载器的研制工作开路。美国的一些私营企业也提出了多种可复用运载器方案,试图在未来的航天运输市场上抢得先机并有所作为。欧洲正在通过其“未来运载器技术计划”( …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航天运输系统建设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近50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建设了布局合理、覆盖全面的空间运输系统体系,能够将不同有效载荷发射到低、中、高不同轨道。国际合作方面,在搭载发射、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和在轨交付3个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对中国航天运输系统发展成就进行了总结,对航天运输系统未来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商业航天运输及使能产业(CST&EI)是商业航天运输及其带动发展的一系列产业的总称,是航天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CST&EI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搜集相关数据对美国CST&EI的经济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希望能对我国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商业航天是航天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未来航天发展的大趋势。商业航天发射市场规模也持续扩大,高效可靠的发射能力是影响航天产业的关键因素之一。与商业航天相关的发射准入立法、规章制度等作为商业航天发展的重要基础,也进一步明确了民营航开企业在进入太空发射方面的要求。近年来,我国陆续制定了一系列航天准入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但是,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商业航天市场的日新月异,现有的管理条例、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通过研究我国商业航天运输系统市场准入发展现状和相关立法需求,为后续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