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7篇
航空   195篇
航天技术   6篇
综合类   10篇
航天   3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本文提出了导弹贮存延寿研究中的“五个结合”,这就是试验件安排上的全弹贮存与平贮件贮存相结合;工作内容上的试验与设计研究相结合;延寿措施上的挖潜与二次开发相结合;信息利用上的贮存试验信息与战斗弹贮存信息相结合;评定方法上的工程评定与统计评定相结合,并做了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2.
飞机导管数字化生产线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国内外飞机导管制造技术的现状。参考国外飞机导管数字化生产的先进经验,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提出了实现导管数字化生产线总体设想方案。在导管CATIA数据转换、智能工艺性审查、三维弯曲仿真、数控弯管、组合夹具设计与制造、导管数控测量、系统集成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3.
以某型整体叶轮数控电解加工为例,基于UG软件平台,通过二次开发实现其加工工艺过程的模拟,验证数控轨迹,检查工件和阴极间的间隙以及判断是否发生干涉,为数控代码和阴极设计的改进提供依据,减少试验次数。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沈飞公司在工装数字化设计制造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基于CATIA的装配工装设计技术、装配工装数字化安装技术,及其在波音737-X尾段中的应用情况;指出了今后国内飞机装配工装设计及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6.
在基于MBD的全三维数字化设计制造背景下,结合数字化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本文通过调用UG NX8系统提供的UG/Open API函数,提取三维模型中的信息至树列表控件中,并为PMI树列表中节点的单击事件添加消息响应函数,自动定向显示PMI所在的模型视图,并高亮显示该PMI信息,以实现检验过程的图形化引导,显著提高检测效率。  相似文献   
7.
列举了飞机结构设计中的典型零件、典型特征进行案例分析,阐述标准化建模带来的益处,为建立起一套更适合于飞机结构设计人员进行三维设计的标准化体系提供了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改变发动机型号合格取证信息化管理水平落后的现状,加快适航取证工作进程,在对航空发动机型号取证工作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以PDM(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为平台,使用Java语言和Eclipse工具,对Teamcenter进行定制和二次开发,设计开发了发动机型号合格取证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系统可以对发动机型号合格取证工作总体进度进行监控,并且实现了对取证文档、审定流程和取证人员及其权限控制的一体化管理。提高了航空发动机型号取证工作效率,推动了发动机适航取证工作的信息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MBD模式下装配信息的表达特点,并针对这些特点,在Visual Studio2005平台下,利用CAA技术对CATIA进行二次开发,开发出部件装配工艺设计辅助系统.该系统方便、实用,为部件装配工艺设计所需信息提供快速、准确、规范的提取手段,提高了装配工艺设计的数字化水平.  相似文献   
10.
隔舱式双脉冲发动机第Ⅱ脉冲点火过程数值仿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和相关点火理论,对双脉冲发动机第Ⅱ脉冲点火瞬态过程的流场进行了数值分析,并进行了发动机第Ⅱ脉冲点火试车试验。结果表明:在隔板打开前,第Ⅱ脉冲燃烧室高压区的位置由燃烧室前端向隔板移动,压强沿燃烧室径向变化较小,沿轴向变化较大,燃烧室头部和尾部近壁面区域一直处于低温;6 ms时隔板打开,第Ⅱ脉冲燃烧室压强下降05 MPa,药柱内孔前后端压强差波动剧烈,药柱内孔前端温度场下降600 K,而其他区域温度变化较小。隔板打开后,沿隔板下游第Ⅰ脉冲燃烧室轴线形成带状高温区,第Ⅰ脉冲燃烧室头部和尾部依次出现压强峰值,第Ⅰ脉冲燃烧室压强在18 ms时达到稳定,而温度在25 ms时达到稳定。试验测得的第Ⅰ、Ⅱ脉冲燃烧室压强-时间曲线和仿真结果吻合较好,表明该仿真方法具有一定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